許慧清
摘 要:“物哀”是日本傳統文學,詩學,美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不了解“物哀”就難以正確深入地理解日本傳統文學以及日本文學的民族特色。在日本藝術中,有著“物哀”情節的藝術家有很多。傳統浮世繪中的放肆,奈良美智畫中的憂郁以及鹽田千春紅線中的生與死……這些皆是日本文化脈路的延續者,也是將日本藝術推向國家舞臺的重要成員。本文試以荒木經惟和草間彌生的作品分析日本當代藝術中的“物哀”之美。
關鍵詞:“物哀”;吉田博;東山魁夷
中圖分類號:J23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71-01
從新千年開始,日本藝術以草間彌生、奈良美智為代表的“卡通化”藝術形態便風靡了全球的藝術界。其無論是在學術界的位置還是在市場中所取得的成績都相當優異,乃至某一段時間中,各國都相繼借鑒模仿。不可否認,這種“卡通化藝術的形成與戰后在日本盛行的“卡哇伊”“御宅”等文化不可分離。但其背后還藏有日本影響至今的文化元素——“物哀”。
一、概念陳述
“物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根據《源氏物語》提出的一種文學理念,而后發展成一種審美意識,甚至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是人心與外部世界接觸有感而發,真情流露產生和諧的美感。物哀是一種生死觀。其主體追求“瞬間美”,不惜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恒的靜寂”。正如《紫文要領》中所說:懂得事物的情致。物哀美這一審美情趣包含著贊賞、 親愛、 喜愛、 可憐、 共鳴、 情、 悲傷、 憐憫、 壯美、 感動、 失望等諸多情緒的審美觀念。“物哀”作為一種美的概念,是無法用感性和理性去判斷的,唯有用心和直覺才能感受到。
二、產生的原因
“物哀”形成原因復雜多樣,其誕生與日本的地理有著很大關系。日本自古以來就是經常被濃霧和煙靄所覆蓋,人們所看到的光總是朦朦朧朧,變幻莫測。火山地震、雪崩、海嘯、臺風、戰亂等頻頻發生。日本人長年累月看到的事物都是美在瞬間消失的樣子,因此“世事無常”的觀念也深根植入在日本人之中。而佛教傳入之后,這觀念就變得越來越強了。鐘愛新月,花蕾和落櫻的日本人體現出了他們的國民性,對世事無常的悲觀和美也是日本人“物哀”的精髓所在。
三、“物哀”與日本藝術
當本居宣長提出“物哀”這一學術理念后,日本的各界人事都視其為正統的日本文化理念。此后,文化界和音樂界都相繼誕生了大家代表,如渡邊淳一、三島由紀夫、太宰治等。而在繪畫方面,較為代表性的是吉田博與東山魁夷。在公共環境方面,園林中的枯山水和空間建筑中的負建筑都有明顯的“物哀”風格。在動漫方面,宮崎駿,新海誠的作品也有著“物哀”的影子。影視作品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愛情電影《情書》中的雪山意象,常常與人的直觀感受相聯系,象征愛情的純潔和生命的無常。再如《小森林》中呼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離不開“物哀觀”的痕跡。
在日本當代藝術領域中,還在完全延續“物哀”脈路的首推荒木經惟。他是最具挑釁意味、最無視道德約束,同時也是最受追捧的攝影師之一。情愛以其諸多形式和樣貌,愛情、激情、渴求、欲望、失落成為荒木藝術創作背后最根本的沖動之一。模特輕妙挑逗的身體,女人的面孔,女性私密之處雕塑般的存在感,日本的天空,東京的夜生活,各種食物的物質密度以及肥厚的花朵的濃郁色調是他詩性的世界里常常出現的一些主題。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名頗受爭議的攝影家。爭議性不光光來自于他選擇的那些女體拍攝對像和他色情的拍攝方式,也來自于他的攝影觀念。倘若我們了解荒木攝影的全部,會逐漸感覺到在視覺感觀被泛“性”影像填鴨的背后,有著更深遠的景觀。
荒木藝術中的“物哀”是對短暫生命而感嘆,對一切的流逝以放縱。他曾說:“一直按下快門的話,那快門聲就會停止喔。我認為那就是最接近死亡的瞬間,在生與死之間來回不停游走的就是攝影了吧”。早在荒木和陽子蜜月時,荒木就拍攝了一張死亡寓意極濃的照片:陽子像嬰兒一樣蜷縮,在湖面飄蕩的小船內部一張席子上睡著了。荒木分析了河流、嬰兒睡姿、陽光、飄蕩的木船、船內鋪墊的草席所營造的生與死的交替氛圍。而他的影像集《陽子》記錄了他死去太太的情事寫真,應驗了情欲是一種掙扎,生命是一種即逝。幾位親人的死亡,在荒木的攝影歷程中起著階段性的關鍵作用。“生”即是“動”,這是他創作的原點。借至愛親人死去的經歷,將拍攝“生之人、景”延伸到一個“將死當作生之另一形式”的平臺上。他創作的原點并非指的是拍攝對象本身的生死狀態,而是一個攝影師注入了情感之后拍出來的寫真。他的目光以及內心的“動”影射到拍攝對象上,再去把植入的“生”透過鏡頭捉回來。這種跳躍可見的距離是攝影師到拍攝對象,不可見的部分就是時間的距離。在他的世界里,攝影是將欲念和神圣融合在一起的稍縱即逝的愛的行為。
在草間彌生的藝術中,“物哀”雖然清淡,但是一直未忘懷。在10歲左右,她患上了神經障礙,經常出現幻聽幻視。她所看到的世界蒙著一張巨大的網,于是不停的畫畫并試著用重復的圓點把自己的所看變現出來。那些特定的圖案和元素在反復、增生、繁雜,將自己腦海中的影像傾瀉出來。內向的性格導致草間彌生很難從他者的身上獲取信息和靈感,更多的是依靠自我的感知系統去體會周邊的變遷,這和“物哀”中所提倡的以自身感知感受周邊萬物不盡相同。而“物哀”中所相信的萬物皆有感,在草間彌生那里更是如此。
四、結語
“物哀”是一種從空寂的心境中孕育出的悲劇之美、哀愁之美,亦是一種對生命須臾,歲月無常產生的悲觀之情。這是組成日本傳統文化核心的要素,也是日本文學的特色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