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涵
摘 要: 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在西方服裝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它是鏈接古代服裝文化與現代服裝文化承前啟后的發展過程。時代與服裝總是在無意間影響著彼此,并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存體。20世紀初英國的歷史對20世紀初英國的服裝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的改革與創新,解讀其在服裝中的表現與審美意蘊,從而設計出既能承載古典美又能中和現代時尚感的服裝,使它成為新一輪的流行風向標。
關鍵詞: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創新;審美
中圖分類號:TS9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73-01
一、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的表現
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在女裝中的價值得到了確定與檢驗的價值。結構式、套裝式、這些要素構成了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在現代女裝中的基本元素。
1.結構式。英國高級時裝熱潮在20世紀初,在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的經典設計。在1910年代的主體是野獸派和立體主義風格,現實主義藝術是一種結構藝術。20世紀初的英國女性形成了一個“男孩風貌”的浪潮,女裝設計在女裝的基礎上加強曲線結構,恢復了在傳統服飾中的優雅端莊,顯示出逆流化的流行趨勢。英國女裝設計中的優雅化主要是將腰線恢復到了中心位置,利用收省強調自然的曲線結構,在增加衣服的長度,出現了身體的垂直曲線結構,與身體的運動相輔相成。
2.套裝式。在女性著裝向男性化演變的過程中,出現了軍服式套裝的流行,指女性的男性氣質通過套裝式再進一步。通過用材料添加填充在外套和肩墊中來擴大肩膀,上半身用填充形式造型,反映魁梧的男人的陽剛之美,下半身用自然垂直的剪裁形式造型,上下服裝形成套裝式。自文藝復興時期的男性的技術在現代女裝中的性能應用是有限的,這種男性墊肩現在又把它運用到女裝上來,很多人認為在女裝中加入墊肩設計對女性的柔美不減反增,成為女性追求優雅和變化的方式。
二、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在品牌中的審美意蘊
作為女裝革命的先鋒之一,維奧內特同保羅·波烈在20世紀初率先廢除了女性的緊身胸衣,并以發明了斜裁法而聞名于世。在造型,她廢除了傳統的緊身胸衣構造,使服裝外部輪廓更加自如舒適地表達人體;在方法上,她經過較長時期的搜索后,開始用素色棉布做出樣品,到了20世紀20年代維納內特的剪裁方法終于成熟,即遐邇聞名的斜裁法。她的設計自然、漂亮、貼合人體。在之前還沒有如此讓人心動的設計來表現人體曲線。露背式晚禮服將斜裁法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也是西方禮服上的一大創舉。她的服裝設計就像雕塑一般擁有生動的立體形象。 維奧內特在20世紀初英國女裝的功能主義美學的基礎上,樹立其信念“服裝就是肉體,而不是其他”,對自然人體的重視和美的歌頌以及對健康人體的理解,使20世紀初英國女裝革命植根于更堅實的基礎。
迪奧推出的“新形象”意指帶給女性一種全新的形象,其品牌設計特點以運用急速收起的腰身來凸顯與胸部的曲線對比,長及小腿的裙長搭配以精致的褶皺,再加上剪裁細膩的肩線,顛覆了20世紀英國人們的目光。接下來迪奧的服裝設計完全成為了超現實想象的藝術產物,橢圓形Y字形都是立意于超現實造型的創意設計,是一種典型的保留古典的同時又在其之上進行創作的方法。它徹底擺脫了“新形象”女性柔美的外輪廓線,重點從自然曲線轉向更明確的創意想象造型,將創意運用到面料中形成了百合花形、埃菲爾塔形、紡錘形、Z字形、Y字形、H字形、屋頂形等鮮明的造型。
三、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在現代女裝設計中的應用展望
20世紀初英國女性服裝元素的應用引領了服飾文化發展的全新趨勢。在回歸自然,享受生活的氛圍將會在近現代女裝中延伸。清新、活潑、自然、為崇尚自然地女性提供了全新的概念,也奠定了女性服飾發展的走向。
近現代的女性服飾處在20世紀初英國服裝元素與現代時尚共存并進的時代,對女性來講,20世紀初英國的服裝元素與引發她們懷舊的來源也是相同,這也導致了不同時期“復古”風格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來源于設計的主題不同,當前流行過的主題退位后,新的一輪不同的主題就會自然而來,形成潮流周期。無論時代發展到什么時候,潮流發展到什么程度,“復古”元素都是女裝發展中不斷循環的風格,并結合現代女性青睞的新型面料加以融合,又會形成新一輪的潮流風向標。
現代女裝設計不僅象征著社會身份和權貴,也不是在生活中的美化點綴,他基本上全部是面向民生日用。因此,現代女裝設計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20世紀初英國服裝的元素中有高度理想化的人體改造意識,拒絕內斂;時裝發展更傾向于中性化;提倡簡約的美學風格;強調實用為先的設計目的,重視穿著的方便舒適。如今,這些審美趣味仍然保持著很強的生命氣息,只是方式更多元化。
參考文獻:
[1]劉曉剛.時裝設計藝術[M].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3.
[2]唐宇冰.女性服飾文化與形象設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李楠.現代女裝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裝比較[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