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 夏金中
摘 要:文中主要從亞里士多德結構論的人性論角度出發,以《尼各馬可倫理學》為依據對其結構論的人性論、至善、幸福的標準及幸福的至高境界進行了簡要的闡述,粗略的梳理了他的德性幸福觀學說。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結構論人性論;德性幸福觀;善
中圖分類號:D9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75-01
通常情況下,哲學家以人性論為其哲學體系的基礎和起點,尤其喜好作為倫理學思想的邏輯起點,往往持有什么樣的人性論就會堅持相對應的倫理學思想。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價值論人性論的傳統,如主張人性善的孟子和主張人性惡的荀子;西方沒有價值論的傳統,而是以結構論人性論為基礎,把人性結構功能進行區分,各個結構功能的充分發揮,就能獲得德性。
一、靈魂與人性結構
在《倫理學》的開篇,亞里士多德提到,“一切技術,一切規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在他看來,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上帝不造無用之物”。這些事物必定為了某一目的而存在,那個目的就是善。不同的事物所追求的善不同。比如,石頭的德性是堅硬,馬的德性是奔跑,眼睛的德性是觀察,耳朵的德性是聽覺等等。概括起來說,就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和目的性”的功能,充分發揮到良好狀態。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目的,但是最終存在一個最高的目的,其它一切的目的和善都以它為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至善。他在研究人性時從人和動物的不同來論證,認為人的靈魂中有著和動物相區別的獨特成分——理性。“人的活動不在于他植物性的活動,也不在于他的動物性的活動,人的活動在于他的靈魂的合乎邏各斯”。他還進一步解釋說:“人的靈魂中有三種東西主宰著實踐與真——感覺、努斯、欲求,而和這三者相對應的靈魂成分正是感覺靈魂、理性靈魂和營養靈魂。”和其他存在物一樣,人心靈的各種成分各自持有的功能發揮到良好的狀態,就是其各自的德性。理性靈魂是人的靈魂中的最高貴的部分。
二、人性結構和德性
人的德性在于靈魂所特有的理性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并協調人性結構的各構成要素的功能都能夠發揮到良好狀態。同時“靈魂植物性部分不分有理性,另一個部分即欲望的部分,則在某種意義上,即在聽從理性的意義上分有理性。”
所以他說理性功能的發揮也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性以自身為對象的純思能力的發揮,這是獲得智慧之德的表現;另一個方面是在情感、欲望的表現中能夠獲得理性的特征,也即是獲得有欲望的努斯,或者有理智的欲望的,這是人靈魂的非理性部分的功能達到了優秀狀態的表征。”所以德性也應該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智的,一類是倫理的。“理智德性主要由教導而生成,由培養而增長,所以需要經驗和時間。
倫理德性則是由風俗習慣沿襲而來,因此把‘習慣'(ethos)一詞的拼寫方法略加改動,就有了‘倫理'(ethikee)這個名稱。”他還進一步指出,德性不是出于自然地,當然也不反乎自然,如果是自然的,就無法改變,培養和學習就沒有用。但是要學習和教化必然也需要自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使人性結構的各種成分發揮到優秀狀態,才算有德性。
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是如何獲得呢?亞里士多德認為,作為人的倫理德性品格狀態是一種“中道(中庸, mean,intermediate)”。中道是指“在應該的時間,應該的情況,對應該的對象,為應該的目的,按應該的方式……”表現出了適當的情感感受和欲望傾向,行為合宜。這樣,人的情感行為,從一種個別性的狀態提升為普遍性的成熟狀態,情感和欲望獲得了普遍的德性特征,這是情感感受到了理智的指導,分有了理性,即情感與理智相互涵厚、互相化通,使情感、欲望之發合乎理性。
三、德性與幸福
當代有許多學者認為“eudaemonia”一詞應該翻譯成“human flourishing”,這種綻放注定是在現實行為中有“好生活”,所以幸福和德性有天然的聯系。“好生活”被亞里士多德作為倫理的終極目的,它要求我們的所有活動都要能夠促進我們理智、情感、欲望的功能發揮到優秀狀態,把我們心靈整體提升到了一個更有力量的狀態,就像花朵得道了滋養一樣茁壯茂盛,這也正是eudaimonia(幸福)的本源意義。當我們心靈各部分功能都能夠充分發揮,我們獲得各種對我們生活本身來說的好,我們就獲得了好生活,也即實現了幸福,所以這就回答了為什么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實踐活動”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幸福是使自己天賦的各種功能與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其中最主要的是發揮人的理性機能。”他以結構論的人性論為邏輯起點,構建起了他以追求最高幸福為目標的德性幸福倫理學體系。強調倫理德性表現出的道德習慣需要教化和學習,以塑造人心靈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融通使之能把功能發揮到最佳狀態。以便在理性的統轄下實現人的知、情、意、行能夠相互涵養和融通。而理性是我們身上最高貴的能力,它思考最高貴的東西,理智功能發揮到優秀狀態,是我們所能獲得的最高德性,人們在對自身德性的修養與完善中實現人類的至善和幸福。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廖申白(譯).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3.
[2]詹世友.道德價值奠基:人性論路徑及其分判——以荀子和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為例[J].人文雜志,20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