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亮超
【摘要】古典詩歌中的虛詞雖不像實詞那樣具有能生動形象地描繪景物、摹寫形態的功能,但它氣脈流暢,風神飄逸,在貫穿詩意、寫物抒情、深化詩意方面能起到實詞不能起的獨特作用。概括起來,古詩中的虛詞有重要作用。本文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詩歌;虛詞;詩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虛實結合,拓深意境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這是很多詩人不懈追求的藝術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除了內容結構方面要精心構建外,巧妙借用虛詞的語法作用也是一種重要的手段。虛詞可以彌補實詞不足,尤其在表達一些比較隱晦和曲折的內心思想情感時。很多詩人往往在句中嵌入虛詞,或化虛為實,或虛實結合,讓讀者去想象,形成一種峰巒斷而云霧連的審美效應,從而表達出言外之意,文外之旨。
例1: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縱使”這一虛詞用得巧妙,它把現實與夢幻勾連起來,把妻亡后個人種種憂憤蘊含在容顏的衰老、形體的衰敗之中,營造了悲傷凄涼的意境。明明亡妻辭世已達十年之久,卻要設想“相逢”,明知不可能,卻要愛侶起死回生,強有力地向讀者傳達了詩人深沉悲痛的情愫和深切的懷念。
二、平字見奇,意蘊無窮
施補華說過:“五律須講煉字法,煉實字有力易,煉虛字有力難。”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同一虛字可以灌注不同的情感,寄寓不同的韻味,達到一字一妙境。如:
例3: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例4: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兩首詩詞中的“又”含義再簡單不過,但在特定的情境中蘊含了詩人無限的情意。李煜的詞開篇即問“春花秋月何時了”——問春花秋月何時結束,這很反常理,因為這是美好的景物,給他帶來了心靈的重創,從一國之主淪為階下囚,使他無法忍受,使他沉浸在亡國的悲痛之中。但自然無情,它亙古如斯,當春風又吹拂他住的小樓時,勾起了詩人多少故園之思呀,這一“又”字傳達了詞人被不堪回首的往事折磨得坐臥不寧。杜詩句中的“又”,時間跨度長達四十年,包含了詩人和樂師無數凄涼的經歷,表達了安史之亂給詩人和樂師帶來了不幸的悲楚。
最讓人叫絕的是東漢梁鴻的《五噫歌》,他使用虛詞可以說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據說漢章帝看后,竟然因此要緝拿梁鴻,以致詩人被迫改名換姓逃到齊魯隱居。詩的內容如下:
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巍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
詩中連用五個“噫”字,用法新奇、獨特、妙絕。第一個“噫”,是登上北芒山所見不凡后,感到驚異,發出驚呼。第二、第三個“噫”感嘆宮室的巍峨壯觀,也是感嘆統治者的窮奢極欲。第四個“噫”慨嘆人民的血肉筑成了這崔巍的宮殿。第五個“噫”是意味永久的嘆息。五個“噫”逐層深入,表達對統治者的譴責鞭笞,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抒發了詩人的無限憤懣!這五噫字虛而意不空,字重而意不重,使詩意情意具有豐富的蘊藉。
三、轉意曲折,詩意跌宕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更是如此,所謂不平是指詩意要善轉,正如古人云:“一轉一深,一深一妙,此騷人之三味。”詩意的“轉”有時是要借助“虛字”來實現的。例如:
例5: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車行》)
例6: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饜》)
杜甫《兵車行》揭露的是唐統治者窮兵黷武的罪惡,生男只能落得個喪命沙場的結局,不如生個女兒好,女孩能嫁給近鄰。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窮兵黷武的開邊政策,使田地荒蕪,租稅加重,征人埋骨沙場,民不聊生,白骨累累,多么殘酷的社會現實,難怪人們會一反常態,改變慣常“重男輕女”的心理。詩意的這一陡轉,更增添了哀怨感。李清照詞用多組虛字表現多層次轉折。詞人在愁苦之時,一聽說雙溪的春光之美,便動了出游之興。“也擬泛輕舟”,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也”顯得低回曲折,“只恐”轉得便陡了,剛涌起的喜悅猛一跌宕,感情無比深沉,跌進更深一層的悲苦之中了。下闋通過“聞說”“也擬”一波三折,越轉越深,把詞人如海深愁無法排遣的郁悶之狀描寫得極為細致。同樣,《一剪梅》里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詩句里虛詞“才”“卻”也使詩意起伏,把女詞人內心無法消除的相思之苦淋漓盡致描繪出來。
四、對比鮮明,寄寓遙深
對比是古詩最常用的一種表達手法。恰當運用“虛詞”,可以強化對比的效果,形成今昔對比、時空反差、數量多寡的變化,使得詩意感慨深沉,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例如:
例7: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例8: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陸游《楚城》)
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是極力渲染昔日王宮之盛,越王勾踐打了勝仗回到宮中熱鬧歡騰的場面,最后一唏詩意陡轉,描寫眼前荒涼衰敗的宮殿而今只有鳥啄食。由盛到衰,黑白的契機全在一個“惟”字上。征戰獲勝、揚揚得意的吳王“衣冠成古丘”了,錦衣戰士埋沒荒冢之中,宮中美女如花般萎謝,熱鬧繁華不再,勝利、威武、富貴都煙消云散了。通過這一“惟”字隱含了歷史巨變。詩人深沉慨嘆人事的變化,盛衰無常,暗示封建帝王奢求把寶貴榮華傳之萬代的希望必然破滅,意蘊深遠。陸詩中后兩句的今昔對比雖各寫一句,但內容上仍是“多”與“一”的對比,“一千五百年間事”看似抽象,實際包含極豐富,這期間社會舞臺上有多少帝王“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有多少次繁華與荒涼的更替,最后一句“只有灘聲似舊時”,一個“只”字拉開對比事物數目的距離,使兩者相差懸殊,以灘聲這“一”事物的不變,反襯出一千五百年的人間滄桑巨變,以不變之少,反襯變化之大。詩人通過“只”字強化了這“多”與“一”變與不變的對比,吊古傷今的情懷,盡在不言中了。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