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常常有聽到“帶有匠氣”的評價,所謂匠氣,就是藝術作品中缺少新意,陷入公式化、少變化的層面,單單一味地模仿和臨摹,書寫作品時依賴技巧取勝,缺少高雅的氣韻、格調和神采,沒有文化修養作基礎,更沒有在書作中寄托自己的情懷,淪為俗氣的“寫字匠”。
關鍵詞:書法;匠氣;研究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45-01
從貶義的方面講,匠氣的程式化規則會導致千人一面,百部一腔。點畫、結體、章法無法給人出人意表、眼前一亮的快感,讓人覺得乏善可陳,沒有精彩之處,明清時期的臺閣體和館閣體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很大篇幅的抄寫中,墨色光潤,無干濕濃淡之別,結體板正,千篇一律,后期發展成為了工匠式的勞動。唐人孫過庭語云,心不厭精,手不忘熟。 熟能生巧,寫字只有熟練之后,才能產生神氣和筆勢,帶有匠氣的書作很少會融入書者自身的想法,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和墨守成規。哲學上講,量變會引起質變,一旦超越了某個臨界點就會變質,書法學習也是這樣,必須經過漫長的臨習階段,每一個點畫和字形都要經過很多次的重復才能熟悉,才談的上神采氣勢和創新變化。
匠人所實踐的偏于技術層面,依靠反復重復的動作獲得豐富的技巧經驗,但是沒有從這些技巧經驗中上升到理論層次,所以沒有創造性的一些突破。在書寫碑帖極為熟練之后,一般會有書法家和書寫匠的區分,缺乏才氣和靈感的書家叫做書匠,書匠的作品之所以帶著匠氣,沒有靈氣、僵硬不化,是因為他們為了完成作品而完成,將書寫視為一個專業技能去滿足市場需求和個人交易,大多表現為一味的仿古和臨摹,因為缺少自己的主觀想法,所以很難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相較書匠,書家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他們并不單單是專注技法,還有涉及相關的文化素養,并能將自己的思想滲入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一般而言,書家是書匠基礎之上更高層次的延伸,有著高超的技法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注重精神層次上不斷創新,黑色線條與白色宣紙構成的作品才能產生令人回味的墨趣。
匠氣的形成原因與書寫內容也有關系。現在很多書家都在競技的領域內一爭高低,與古書家相比,作品內容缺失掉很多文雅之氣。古書家們從小生長在一個文學氛圍特別濃厚的環境中以自己的書法書寫自己的詩文,一脈相承,窮達悲歡,各盡其趣,甚至可以經過技巧的表現更感性的體現出內在的蘊涵。弘一法師就是書風與文風相和諧的的一個例子,他的筆調枯瘦清曠,專門書寫佛家語以弘揚佛法,再和諧不過。現在隨著書家的可以挑選的文學內容漸漸增多,有很多的書寫筆調都與文風相悖而馳,輕佻張揚,絲毫察覺不出歷史沉淀的氣息, 更多的是被浮躁氣息所取代,所言說的書法創作,其實就是簡單刻板的找尋抄錄他人之作,與自己想要表達的相距甚遠,這也是形成匠氣的原因。
習書應該是一個由生到熟,再由熟返生的過程,之所以產生匠氣,就是在后期階段缺失了“生”這一過程。藝術表達的最高層次應該是“忘”的境界,忘掉熟練和技巧。蘇軾曾提及“心忘其手手忘筆,筆自落紙”在創作中追求一種無拘無束的狀態。
創作時別具匠心,注入自己的思想,提高相應的文化素養,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作品才有神氣和相應的吸引力,通俗一點來說,就是透過外部的技巧點畫看到滲在內部的格調與情懷。書法史上的書匠不在少數,他們即使在技巧上做到字字完美,也會因為無神無韻而附上亦匠亦俗的批評。美學上談及的風骨、神采,不是依靠手上的強化訓練就能練及達到的,這是因為書家在潑墨揮毫之中融入了自己的文化修養,這種沉淀下來的內在修養內涵是一個長期感悟、熏陶的緩慢遞進的過程,日積一學,文氣愈佳,文采愈高,筆下才能生出書卷氣,由薄弱到厚重,習字的人會在慢慢的提升過程中追尋到無限的樂趣。位居宋四家之一的蘇東坡,是一位詩書的集大成者,《黃州寒食詩帖》中筆墨沿著詩思挺近,傾訴著自己無限悲涼的情緒,但他的筆下仍然是筆意清遠、潔凈清新,東坡的書和文在世俗氣充斥的作品中脫穎而出,胸襟豁達、趨雅避俗,在創作中無刻意造勢,以濃濃的書卷氣勝出,意境空靈,這恰恰是現在學書者最缺乏的。在當下的書法學習環境中,很多人爭搶著參加各種書法競賽,在這之前都要經過短時間的強化達到某一方面功利的目的,這種突擊速成的方式只是暫時性的,并不會帶來很深入的影響,藝術修養的提高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在靈活掌握各種技法的基礎之上,利用發散思維,注入自己的小小匠心,但這并不是一味的在某精彩之處來回反復的強調或者整幅作品大面積的運用重彩之筆,在這種濃墨裝飾下書作往往過猶不及,獲得適得其反的效果,在這種極端的強化下,所謂的匠心也變成匠氣了。
關于書法作品匠氣的評論多多少少帶有貶義之意,我們也不能否認豐富的技巧經驗對細節刻畫的極為細致在學習初期有著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時有了匠心還要以適合的技法表現出來。學書的過程需要經歷由生變熟,再從熟反生的過程,起初很是需要分毫不差的臨摹精神,這種強化訓練會使運筆動作由生疏轉為熟練,形態達于美觀,用筆達于精到,很多不協調的地方也會轉為協調,豐富熟練的技巧是形成作品風骨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書法這門傳統文化并不僅僅是技法,更多是藝術層面的氣韻、神采和內涵,在熟悉的掌握基本技法之后,融會貫通,在規矩之內信筆而書,由生變熟,最后再返回生,準確地把握好中間的那個度,才是避免深陷匠氣的正確路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