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 要:工筆人物中國畫作為傳統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朵奇葩,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和業績。特別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西方藝術的涌入,中國傳統工筆畫積極吸收外來因素和創作理念,形成了現代工筆人物畫新面貌,也出現了很多敢于創新的優秀畫家。張見在畫壇已經嶄露頭腳多年,他的工筆人物畫的出現讓畫壇面貌為之一新。《襲人的秘密》是張見畫風轉變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他的畫面中西結合,繼承中國傳統元素的同時借鑒西方經典圖式。他堅守最為傳統的創作方式,忠實于筆與絹,呈現中西文化時空錯置的交疊趣味。
關鍵詞:《襲人的秘密》;張見;空間;新工筆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50-01
張見作為新工筆的代表人物之一,極富個性化,創作風格極具自身特色。《襲人的秘密》是張見的作品中最能體現中西結合的代表作之一。以下將會通過各個方面對此幅作品來進行分析評論,更深刻的學習張見筆下的新工筆。
一、新時期工筆畫的發展
中國傳統工筆畫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經過不斷的創新和完善,歷經數千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技術語言。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東西都將面臨新的要求,繼承與發展的問題非常迫切的擺在了中國工筆畫家的面前,不容忽視。隨著時代的變化,西方造型藝術對傳統中國工筆畫的沖擊,在中國工筆人物畫中出現了變形,夸張,觀念性,裝飾性的作品,新時期工筆人物畫正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二、《襲人的秘密》的空間營造及啟示
(一)空間構造解析
張見大膽嘗試將西方的經典圖式和中國的傳統繪畫元素進行結合,在畫面空間的處理上方法獨特。畫中本該是主體的襲人是次要的。在剛開始創作《襲人的秘密》的時候,張見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之間的可行性。用小說中對于襲人具有線索性意義的大紅松花汗巾作為道具,充分曾強了畫面的視覺性。張見運用自己熟練的表現方法,將田野,電線桿,太湖石等融合在畫面背景中來襯托襲人,同時又將襲人融入畫面中。人景合一,畫面中沒有一個元素看上去是多余的,都是經過精細的布局,缺一不可,畫面構圖比較飽滿,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在畫面空間元素的設定上,張見認為畫面空間成立,人物次要。只要是畫面空間成立,什么元素都可以融合。他所認為的空間成立基本上可以理解為畫面中主體和背景最佳契合的一種狀態。《襲人的秘密》創作時,張建意識到傳統文化元素是可以運用到畫面中的,因此他通過自己獨特的繪畫方式,將襲人濃密的頭發與背景中錯落有致的太湖石有機統一,經過精心布局的畫面完美呈現。
在色彩關系上,張見習用相對弱的對比表現人物形象,畫面整體色調較淺,張見的畫作中,頭發顏色都非常重。其中《襲人的秘密》中發色最重。五官膚色相對較淺。張見畫的頭發非常密,沒兩根加染,空兩根不染,層次非常豐富。畫面中顏色最為鮮明的就是主體人物的大紅松花汗巾。著色應用古人平涂的方法,敢于嘗試和創新,整體色調統一。在意境上,此幅作品構圖飽滿,意境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畫家試圖以傳統線描勾畫出“后現代”式的情感表達。張建作品的意境表達是自己游離于客觀現實之外,尋找自己的興趣點。畫面自由且富有時尚感。張見生在江南,秉性中帶有一種江南人的細膩,輕柔,沉靜的氣質,這為畫家的繪畫注入的基本的精神元素,加之畫家受到南派工筆畫清新細膩婉約風格的影響,作品中也就定然帶有這種氣息。
(二)張見畫面空間營造的啟示
張見的畫面說出了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作品充分表現了本人的個性。張見將傳統元素與西方觀念結合在一起,為工筆畫拓展新的可能性張見作品即專注于經典的主題和情景,又融合了時尚的元素。近年來,憑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創作風格特點引起畫界的關注,他的作品近看工瑾細節,遠看也有很強的視覺張力,使觀者感嘆。
他作品的空間處理雖受西方繪畫的影響很大,但也有個人主觀情感的地方。他十分注重強調畫面的整體性,追求藝術上的真實感;他善于運用傳統的處理方式,結合古今中外的文化素養,強化個人在主觀用筆的基礎上有機組合畫面。
三、張見畫面空間探索的現實意義
張見畫面的空間運用了虛實處理,它所呈現的這種效果影響了很多畫家。張見作品的空間營造一直在不斷的創新和轉變,整體空間布局和諧。張見摒棄了傳統構圖上人物造型需要完整的概念,人物頭部有一部分超出畫面之外,然而在觀賞者的角度卻是完整的,和諧一體的。張見作品的主人公都具有高貴典雅,端莊大方的女神氣質,色調單純的身處在近景之中,遠方天地開闊。《襲人的秘密》就給人以這樣的感覺。
四、結語
新工筆與傳統工筆相比,新工筆藝術性較強,而傳統工筆畫的裝飾性更多。新工筆沒有丟失傳統繪畫的質感,也沒有降低繪畫的難度,只是增加了更多的觀念而已。新工筆代表著一場運動,一場從傳統狹隘的繪畫觀念中解放出來的運動,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它。新舊只是一種時間上的區分,并不是好壞的分界線。新舊一定是存在的,但不是一種價值的判斷。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創新, 將自己的觀念融入自己的創作,展現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張見.新工筆文獻叢書[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09).
[2]張見.張見工筆人物創作解析[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06).
[3]漆灡.意外的經典也談我和張見[M].藝術界,200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