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摘 要: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擁有雄厚內涵的文化思潮。后現代這一術語是源自于美國的建筑評論家詹克斯出版的《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是根據美國的一建筑坍塌所提出“現代主義建筑已死亡”認為后現代主義因此而開始。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極具兼容性、矛盾性、復雜性的概念,常指一些特定的風格流派,又時常成為與“現代主義”相對立的一個代名詞,或一個歷史時期的代名詞。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思潮;藝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56-01
一、后現代主義的出現以及出現的背景
后現代主義觀是根據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產生與發展為根本發展而來的,更加延伸和具體化了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如果想梳理清后現代觀產生的思想動因,強化對后現代主義觀的本質認識,只有掌握總體后現代主義的基本思想。自上世紀中期美術藝術經歷了從傳統的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發展,專有于繪畫的傳統技術手法已經到了絕地,對于文學性和畫面基礎的表現的可繪畫藝術現代主義藝術已經丟掉了。這個時候的藝術,擺脫了實際的群眾生活,逐步走向了消亡,一貫以視覺所展現藝術形式的繪畫藝術喪失了他的核心地位,后現代主義藝術的浮現,主宰了那時的藝術世界。世界文化的主流藝術便是順應社會文化的發揚,后現代主義藝術在于社會的進步,信息時代的文化產物。現代主義當面對繪畫意識的絕境時,藝術家們便陸續舍棄了這一種藝術形式。把手中的畫筆放棄了,這樣的境地被人們稱作后現代藝術。然則,每種藝術之所以會得到發揚,都是有演變和發展的順序的。每當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演變到絕地的時候,勢必會變成一種回歸,但是這種回歸并不是反復以往的發展歷程,這時的繪畫藝術實則已經擺脫了傳統的古典藝術,但其并沒有丟失自身所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二、后現代主義的基本表現
在后現代的階段,不一樣的藝術在其門類表現出不一樣的表現特征,但我們還是可以在趨勢中看出一些的表現特征。
1.虛擬性,在現實中,社會表現是由符號的表現構成的,在符號的意義之外沒有事實存在,所以藝術的產生就具有在真實世界使用表現的意義。在后現代社會中藝術和現實相互融合,藝術和現實的關系由藝術是社會的表象改變成社會現實有藝術來組成的狀況,真實成了虛構的,建設出來的真實。圖片或者視頻制品,成為了比較普及的藝術創作形式,這種方式同樣是后現代現實的生產創作方式。
2.解構現代主體性,解放主要體征性,這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表現。而后現代主義對這個表現進行反對,反對人類在中心的主義解構,對主題進行解構的政策。開始,后現代注意不主張人類為中心的思想理念,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目的為給予人和自然的相處以“生態平衡”的意識,達到消除人對自然的占有統治欲望。次之,現代性中,個人主義思想是一切合理行為的標準。這種思維讓人無限放大,所以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因此,后現代思維主義,比較注重人與人間的本質內在聯系。
3.傳遞性,后現代藝術形式沒有在追尋價值的體現,不同意精英與群眾之間的的分別,藝術就像商品一樣。被社會所消費購買,同時兼顧了時尚、流行等特征意義。藝術界的流行風格是歷史出現的各種藝術的創新發展,但無論怎么改變,都不可能在藝術的世界中有長久的存在。
4.理念性,藝術在現代性中規律性理念遇到了破壞,藝術本身不足以構成藝術,藝術在經歷思考著的過程,理念理論解釋也在藝術的組成之中,藝術的理念越來越接近理念。接近哲學的范疇,成為了一種理念的存在。
三、后現代主義美術藝術解析
后現代主義是在現代主義中脫胎來的,很大部分保留了很多現代藝術的印記,是對現代藝術的一種思考,也是對現代藝術的更高層次的一種趨勢。雖然現代西方流派分別現象很明確,但是后現代主義當做一種思想潮流,始終有著明確且旺盛的生命力。
后現代主義主張與現代主義沒有關聯,是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然而,現實中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擁有者不可割斷的聯絡,這種聯絡就表達在新的藝術美術形式中。后現代注意是一種嶄新的形式,其中不僅擁有現代主義的藝術,還包含了傳統藝術,古典藝術。這種新興藝術的產生,是建立在她們的基礎之上的,但是新藝術是一種反思的態度對藝術的繼承和恢復,通過對后現代新興藝術美術的探討,就可以發現在不同時期多展現出來的不相同的發展規律,可以更美好的解析美術藝術的前進。
四、結語
后現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在以后是難以預料的,這種藝術行為在進入了中國繪畫界就融入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沒有表現出步入西方后的狂熱表現,也沒有全盤承受現代派的背離形式的孤寂感, 同時它是一種新意識的混合,它與東方精神文明的人文主義藝術也相互融合,這種藝術符合了很多年輕畫家的情感。對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形成的結構基因造成很大的沖擊力。 在當代藝術的各派別、藝術形式相互的理解和寬慰,可能成為這個年代的共同言語。我們很期待后現代主義的繪畫形式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得到更美好的發展和前進。
參考文獻:
[1]杰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羅素.西方哲學史(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江怡.走向新世紀的西方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