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秀梅
摘 要:宋代繪畫是中國中古時期繪畫的高峰時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鼎盛時期并繼承了漢唐和五代時期花鳥、山水畫的發展成就。它不僅改變了自古至今的繪畫模式,將畫面中一動一靜的物象結合,既體現了靜的憂思,又體現了欲將起動的感覺,從構圖、畫幅、著色到語言的轉變更大地改革了花鳥與山水畫的內容與形式。無論是從政治還是經濟角度來說,都是形成了促進宋代小品繪畫的發展和產生的重要原因,開中國藝術歷史的先河。
關鍵詞:宋人小品繪畫;境態;審美視角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62-01
一、宋人小品繪畫在歷史中的發展概況
隨著宋朝的日益發展,城市與商業的發展,市井、平民經濟的提高和文化的成熟,宋朝的山水、花鳥畫改變了以往朝代的繪畫模式,從畫幅的長度、景觀的遠近、主體物數目的多少等方面,都改變了以往的模式,北宋中葉時期,促使了小品畫的誕生,確立了不同于西蜀、南唐時代的宋畫風貌。
宋代山水、花鳥小品繪畫作品居于人物、道釋畫位之上,在宋代藝術史上占據了一定的繪畫藝術地位,使宋代的繪畫風貌出現前所未有的特征,取得了空前性的發展。
宋人小品繪畫的發展,不僅從視覺角度上發生了效果的改觀,更是注入了內涵修養和情感抒發的結合運用,使宋人小品畫繪在中國繪畫歷史中呈現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國繪畫藝術。
二、“自然之境”在宋人小品繪畫中的本然反映
從上古時期的粗略線條,夏商面部猙獰的紋樣,魏晉南北朝的秀清佛像,唐代貴族的尊貴肖像到宋代清雅淡香之作都是以自然為本源的思想進行繪畫的,是以自然本源為基礎,進而對這種基礎追求的過程。
東晉畫家吳道子所創造的“吳帶當風”,是他對衣服紋理在風中隨之擺動的走勢細致觀察與理解,是人在自然界中探求而獲得的啟示并應在繪畫中創作出來。“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的這種畫體,將自然現象中的“風”與“水”寄托在畫家繪畫語言的畫風之中并且被恰當地表現出來,將人對自然界的體會與把握轉化成畫家自己的載體。在書法中人們在一個時空對一種形式的認知而產生某一種獨特的載體,并以黑白線條的形式表現出來。
宋人小品畫是在特定的時間段里,是一種從具體的物象之中感知并體會其中內在結構變化趣味的繪畫形式。宋代繪畫強調要在“形似”的基礎上,體現自然對象的生命力和氣韻的精神,同樣這個核心同樣在宋代小品繪畫作品中有所體現,“四時之景不同也”這就要求畫家要隨著季節氣候、時間、位置、地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觀察與體會。追求事物細致入微的描繪,表達出內在的神韻,而這種神韻是建立在對自然景色、真實物象,概括性的觀察和對自身體驗的感悟把握之上總結出來。
而這種要求需要做出大量而詳盡的觀察記錄和構圖的嚴謹安排。宋人沿襲了儒家的“道”學思想,視萬物為首要,視自然為本源準則。“觀物”與“取象”的前提是遵照自然法規進行合乎邏輯的技藝思維創作,提倡客觀物象的天然契合之運用,以自然為自身的繪畫語言表達方式顯露于以自然為法則的繪畫創作之中,而這又是本然之反映現象。
三、“詩詞之境”對宋人小品繪畫的啟示和引導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之說,既: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它不僅是中國詩詞歌賦的理論基礎,也是宋代繪畫的理論基礎與借鑒,兩者之間存在相通之處,互輔滲透。宋詞“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道出了作者善于沉醉生活的感覺,善于運用發現自然、掌握自然的情景來表達自我內心深處所抒發的情緒。
宋人小品繪畫作品利用載體在自然之中的表現是通過對物象的有感而抒發自我內心世界的情感,而這種載體是需要人類在自然之中挖掘出來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悟體現出來。
宋人小品畫中的許多作品都是以折枝或某局部的特寫為題材的,與以往的全景式取景、構圖不同,在真實的空間中不能找到畫面的特定物象,宋人小品作品的畫面中,多數不會把直觀場景的形式描述出來也是情境的一種隱喻表現。
詩詞文化的加入,使宋代小品畫畫家抒寫胸臆之時,將其思想注入于作品之中,則產生了從外向里的變化,今人稱抒發情懷。對物象的概括取舍而呈現出的空間造型,即小品折枝構圖的出現,使宋人小品繪畫無論是在理論方式或創作形式中得以確定的發展方向。
對宋人小品記載的資料有許多,從它的歷史背景、演變和政治經濟影響方向所概述言論的宋人小品繪畫只宋人小品繪畫截取局部一角進行空間塑造,看似簡單、平淡卻內容嚴謹、構圖神妙、思想縝密,產生與全景構圖的差異,并不斷改變對其形式要求。中國畫體現給世人的是一種自然、平和、韻律的平面性與空間性的特點。宋人小品畫在空間狀態的前提下,把握自然客觀物象的本源,體驗觸景生情的心性抒發及其內在特點的表述結合于一起,呈現于宋人小品畫面之中。
參考文獻:
[1]宋人畫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2]陳良運.中國試學體系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3]鄧喬彬.宋代繪畫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