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文章結合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文化館的均等化實施的現狀,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指出文化館需理順資金渠道,加強科學謀劃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布局,將農民工文化服務切實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終達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真正實現。
關鍵詞: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74-02
一、前言
長期以來,全國各地,片面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點,領導干部往往對經濟建設投入的精力更多,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相對較少,甚至當成是經濟工作的附庸。還有一些領導干部認為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不掙錢、還要往里搭錢。這些觀念直接導致地方黨委、政府對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重視不夠,組織推進力度不夠。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及黨的十八大對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做出了明確部署,如何把黨中央的要求落到實處,首要的任務就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發展文化事業擺上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統籌規劃、同步推進。這個問題不解決,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就是紙上談兵。
二、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及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第一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建設滯后。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等還少,布點不均,覆蓋面不廣,還應加大建設的力度。
第二是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目前,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存在城市閑、農村無的局面,尤其是在我國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老、少、舊、破,特別是到了冬天,除了電視并沒有什么公共文化服務。
第三是文化服務方式陳舊,把公共文化僅理解為看看戲、看看電影或送送書報等。基層把公共文化服務理解為是上級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享受和精神層面的追求,進而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發展。
第四是公共文化服務是官辦的多,自辦的少,享受者還沒有成文化的主角。①
所以,要吸收國外和發達地區發展基本公共文化的成功經驗,倡導城市農村等自辦文化、自當主角,調動群眾的文化自發、文化自覺,主動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
前不久,文化部長蔡武曾就全國農民工文化建設情況指出,十三億人口中有將近兩億人口游離在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外,這是一個很大的漏洞。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他們基本上享受不到,而城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離他們又有一定的距離。正是這種“流出地管不著、流入地不愿管”的尷尬現實,致使我國大部分農民工文化生活呈現“孤島化”、“邊緣化”、“沙漠化”的態勢。農民工的業余活動主要是聊天、睡覺、看錄像、玩牌打麻將、閑逛等等,而讀書看報、參加文娛活動的還是少數。
“十一五”以來,盡管我們也采取一定的辦法,農民工的文化生活也有所改進,但存在的問題依然較大。
其原因: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或設施)的供給不夠,二是收入低下導致農民工文化生活整體不足,三是農民工超負荷勞動影響文化需求。
盡管城市中的文化設施和休閑場所已經比較豐富,但由于業余時間和經濟承受能力有限而無法享用。而且隨著年齡在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一代農民工的陸續返鄉,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產業工人的主體。他們比老一代農民工受教育的程度高,職業期望值也高,不僅對物質享受有較高的要求,對精神享受也有較高的要求。
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途徑
(一)理順和落實資金渠道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離不開資金投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等。公益性的屬性決定了這部分資金,必須要由政府公共財政來承擔,這方面,各級政府必須要把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保證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有規范和穩定的資金保障渠道。
同樣,在政策導向上,必須建立全社會關注、關心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政策框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形成黨委、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投入保障機制。對農村,應形成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資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投入不足問題。同時,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
(二)加強科學謀劃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布局
受經濟發展實力的影響,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欠賬較多,廣大人民群眾期盼享受更多、更好文化發展成果的愿望十分強烈,盡快滿足他們的需求,各級黨委、政府責無旁貸。
但到底從哪里著手,我認為,最現實、最有效的抓手就是科學謀劃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布局,從而使我國發展文化事業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在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重點也在農村。政府要鼓勵建立農村社團組織,形成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基礎。各級政府必須切實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改進文化服務方式,加強組織協調,在公共文化供給領域建立起完備的政府服務和調控機制,充分發揮各種社會團體、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農村社會組織的作用。要有效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優化結構,提高效率。要建立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建設一支包括陣地管理員、文化輔導員、文化活動骨干、文化經營者在內的強大的高素質的專兼職結合的文化事業從業人員隊伍,增強文化建設活力。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制。這不僅僅需要改變從“以經濟為導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政府職能轉變。
同時,還要出臺和規范中央政府與地方基層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問責機制,通過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地方治理的完善,實現文化領域的公共資源配置的重點由城市向農村傾斜、由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轉變。這需要從根本上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政策,強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政策基礎。endprint
(三)將農民工文化服務切實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已
1.政府及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把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公共服務范疇。各級文化館、群藝館,藝術活動中心,要積極參與進來。真正讓農民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果。要從根本上消除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島”現象,僅靠每年幾次文化“送溫暖”活動是遠遠不夠的。要做到:
一是盡量把城市中的文化設施如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向農民工開放。在一些建筑工地,設立圖書室、閱覽室等,供農民工借閱。
二是堅持積極向上的娛樂導向,在就近的演出場所組織低票價的演出,滿足農民工的文化需求。
三是免費培訓有才藝的農民工,積極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演出舞臺。四是積極建立部門協同機制,引導用工企業、文化企業、民間公益性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文化建設,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格局。
2.設立專項經費建設農民工精神家園
②設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農民工文化專項經費,充分利用城市社區文化中心或建設相對固定的農民工文化活動中心,購置活動設備和器材。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特點,充分利用公益性文化設施,開展流動文化服務,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將農民工納入社區管理,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區文化生活中。采用政府補貼的方式滿足農民工對公共文化的需求。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為農民工提供網上閱讀、影視播放、知識講座、信息查詢等文化服務。
3.定期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科學制定農民工培訓規劃,努力落實培訓專項資金,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廣泛開展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社會團體、用工單位也要定期為農民工開展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專業技術培訓。從而不斷提高農民工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使他們盡快地融入城市,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豐收”。只有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他們切身感受和體驗到現代文明的豐富多彩,他們才能在城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不斷增強共同體意識,并建立對社會的新認同。
四、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前瞻
公共文化服務應該在公民文化權利的基礎上,強調以“文化民生”為核心的公民文化權利新型理念。要把文化作為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把人民養足養肥就好了,這是一個全新的理念。
從歐美國家經驗看,最終都要落實到一個“社區文化發展機制”。正是社區所獨有的地域性、歸屬感、親和性和互助性等特征,使得以農村社區、城市社區為載體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可觸及、易獲取、可享用等便利簡捷特點,通過提升城市社區、農村社區既面向轄區本地居民又面向轄區外來務工人員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推進城市與農村社區內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與資源的共建共享,為搭建充滿生機活力的、開放包容的、和諧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平臺,塑造具有包容性的制度化生存與發展空間。所以,社區文化發展機制是實現公共文化均等化的一個重要路徑。這種社區發展機制是與社區自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當然,集權制國家要走向社區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前我們是把社區機制與單位制隔絕開來,今后要統一起來。現在看來單位制不僅沒有解體,而且有強化的趨勢③。單位人沒有走向社會人,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任重而道遠。
五、結語
落實到一個“社區文化發展機制”。正是社區所獨有的地域性、歸屬感、親和性和互助性等特征,使得以農村社區、城市社區為載體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可觸及、易獲取、可享用等便利簡捷特點,通過提升城市社區、農村社區既面向轄區本地居民又面向轄區外來務工人員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推進城市與農村社區內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與資源的共建共享,為搭建充滿生機活力的、開放包容的、和諧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平臺,塑造具有包容性的制度化生存與發展空間。
注釋:
①出自祝福恩教授語,黑龍江省委黨校副校長,省行政學院副院長,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博導.
②出自李軍語,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領導科學教研部副主任.
③出自唐亞林語,復旦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后,華東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