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農村嬰兒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隔代教養在我國較為普遍,并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關鍵影響。研究立足于我國農村隔代教養的現實情況,分析該情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更新祖輩觀念、加大早教投入和促進代與代之間相互交流的建議。以希為今后深入研究農村隔代教養提供參考,推進嬰兒早期教育發展。
【關鍵詞】農村;早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一、隔代教養現狀分析
(一)親子教養缺失
嬰兒的人格發展與親子關系有著緊密的聯系。0—3歲是個體發展人格的關鍵時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嬰兒需要取得信任感,戰勝膽怯,然后隨著年齡的成長逐漸獲取獨立感,打消疑慮。在這個時期里,撫養者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通過良好的溝通幫助孩子建立獨立完整的人格,如果撫養者沒有處理好親子關系,必然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調查研究顯示,大部分撫養者并不重視與孩子的交流。孩子處于嬰兒階段時,撫養者往往會盡可能創造機會與孩子進行交流,然而,當孩子學會自己走路后,大部分撫養者不再喜歡與孩子進行過多的交流,會對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交流需求表示明確的拒絕。比如撫養者在專心做某件事情時,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撫養者往往會置之不理,甚至采用責備、怒吼等方式應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撫養者并沒有認可自己在家庭教養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農村隔代教養過程中,親子教養的缺失更加嚴重,甚至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二)功利性表現突出
隔代教養過程中,祖輩教養人對孫輩職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期待,有40%的祖輩教養人希望孫輩有較為穩定的職業,比如教師、公務員、律師等,他們認為這些工作非常穩定,不會發生變化;還有30%的祖輩教養人并不在乎孫輩從事什么職業,他們更在乎孫輩能夠掙多少錢。從具體的調查數據來看,祖輩教養人對孫輩的職業有著很高的期待,功利性較強,這個問題在農村隔代教養中更加明顯。這樣的理念在早期教養中,則表現為要求嬰兒早早說話、走路、背詩等。
二、現狀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傳統觀念影響
大部分的祖輩教養人文化水平較低,嚴重影響了隔代教養的質量。在隔代教養展開的過程中,祖輩教養人與嬰兒聯系緊密,因此,嬰兒的健康成長直接受到祖輩教養人文化水平的影響。文化水平高的祖輩教養人通常會選擇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教養,而文化水平較低的祖輩教養人選擇的教養方式較為傳統保守。另外,文化水平低的祖輩教養人思想較為傳統,排斥新鮮事物,喜歡一味地將自己傳統守舊的思維模式傳遞給成長過程中的孫輩們,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人格發展。
(二)社會資源不足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開始關注我國的學前教育,并為我國學前教育的改革做出重要的貢獻。從實際情況來看,學者針對4—7歲的學前教育展開了較多的研究,但針對0—3歲教育展開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教育資源的匱乏直接導致我國0—3歲的教育發展較為緩慢。然而,0—3歲教育資源的缺乏也給我國的隔代教養帶來較多的挑戰。
(三)隔代認知原因
農村嬰兒家庭教養過程中,祖輩文化水平較低,本身對家庭早期教育沒有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對待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方法,完全不能將日常教育與生活照料進行緊密融合,有時候,祖輩甚至會使用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的方法干預孩子們的自然成長。比如過于溺愛孩子,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三、嬰兒早期教育發展建議
(一)更新祖輩觀念
一般情況下,祖輩教養人更加溺愛孫輩。比如當孩子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大部分祖輩教養人并不會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而是想盡辦法滿足孫輩的需求,從而導致孫輩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因此,為了促進孫輩們的健康發展,祖輩教養人必須積極轉變教育觀念,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教養孫輩。當孫輩犯錯時,祖輩教養人應該正確教養,并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孫輩修正自己的行為。如為了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在教育隔代孫輩時,不能太過于溺愛,這就要求祖輩也應該經常閱讀相關的育兒書籍,通過“事前事后統一”“用事實說話”“讓孩子自主表達”“優化幼兒想象力”等新教育理念,為孩子建立起符合當前社會要求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引導孩子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才,而非家長眼中的人才。尤其是農村隔代教養過程中,祖輩教養人對孫輩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祖輩教養人必須堅持正確的教養思路,運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推動孩子們的綜合發展。
另外,祖輩教養人應該積極關注孫輩的心理狀況。現實生活中,祖輩教養人重視孩子們的身體發展,卻忽視了必要的心理教育。作為嬰兒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0—3歲的心理教育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了嬰兒獨立人格的形成。因此,祖輩教養人應該重視孫輩們的心理教育,積極采取措施推動孩子們的全面發展。
(二)加大早教投入
從國外成功的教育案例來看,要想推動早期教育的穩定發展,政府必須給予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扶持。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早期教育方面的投入較少,農村地區的早期教育資源尤其匱乏。因此,要想給農村地區的嬰兒家庭提供較為科學的指導和服務,政府必須加大農村早期教育方面的財政投入。
完善的教育立法是保障國家教育政策順利落地實施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推動我國早期教育順利發展的關鍵。因此,為了有效解決我國早期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可以運用法律手段明確劃分相關部門的職責,從而為農村嬰兒家庭教養質量的順利提升奠定政策基礎。
(三)促進代與代之間相互交流
祖輩教養人和父母教養人生活的環境和時代不同,因此,文化水平、社會閱歷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差異直接導致兩代人在嬰兒教養的問題上存在著較多分歧,有時雙方甚至會發生矛盾。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教養人往往會嚴厲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并給予一定的懲罰,而祖輩教養人會在這個時候選擇保護孩子,幫助孩子反抗父母的教育,進一步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并且損壞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權威,讓孩子更加肆無忌憚,逐漸養成較多的壞習慣,不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因此,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率。祖輩教養人和父母教養人應該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達成共識,共同運用科學的手段教育孩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endprint
首先,立足于雙方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共同推動家庭教育的和諧發展。祖輩教養人時間充足,生活閱歷較多,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經驗,父母教養人思維創新,掌握較多的科學知識。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家庭教育的穩定發展,祖輩教養人與父母教養人必須齊心協力,相互學習,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其次,祖輩教養人和父母教養人應該進行明確的分工。在教育過程中,雙方應該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然后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孩子的綜合教育。另外,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應該擔負主要的責任,祖輩教養人更多的是配合父母展開教育,但不能過多地干預父母教養人的教育行為。
最后,祖輩教養人與父母教養人應該加強溝通,統一雙方的教養方式。當教養方式產生矛盾和沖突時,應該及時交流,雙方意見統一后才能開始執行。當然,解決所有問題時都不能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想提高家庭教育的整體質量,必須營造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較為普遍的現象,隔代教養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隔代教養在我國農村較為盛行,然而,由于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農村隔代教育存在著較多問題,比如親子教養的缺失、教養功利性較強等,這些因素都嚴重阻礙了孩子們的健康發展。而0—3歲是孩子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提高農村早期教育中隔代教養的質量和效率,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增加農村早期教育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指導,積極為農村隔代教養的健康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礎。另外,作為隔代教養的關鍵人物,祖輩教養人必須認清自己的責任,樹立科學的教養觀念,積極與父母教養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相互配合,共同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楊達,肖艷.淺析隔代教育對幼兒早期閱讀的影響及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0).
[2]王逸君.小組工作方法在解決幼兒隔代教養問題中的應用研究——以蘇州市S社區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4.
基金:本研究得到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0—3歲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課題“四川省農村0—3歲嬰兒家庭早期教養現狀研究”(項目編號:SCLS14—009)資助。
作者簡介:唐燕,女,1986年生,四川省廣漢人,四川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心理學。
(編輯: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