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瓊峰

【摘要】陳述句和反問句的互相轉換,是小學語文學科學習的一個重點、難點。如何幫助學生掌握反問句和陳述句互相轉換的規律,讓他們能夠熟練地進行句式之間的轉換呢?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我設計了分步驟的環節、基本方法及技巧,以此指導學生在進行句式轉換時不再盲目,能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提高正確率,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能在簡單、清晰的步驟引領下,在語言的情境中懂得句式轉換的意義,明白語言、標點符號的魅力,快速掌握句子間轉換的規律,從而提高句式轉換的能力。
【關鍵詞】反問句;陳述句;句式轉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學科“句式轉換”教學中,反問句與陳述句的句式轉換是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句式轉換能力是小學生學好語文學科的必備本領。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把本來已確定的思想表現得更加鮮明、強烈。陳述句是陳述事實或者說話人的看法。陳述句分為肯定的陳述句和否定的陳述句,簡稱為肯定句和否定句。反問句改為陳述句的句式轉換題型常見、多樣,學生在進行句式轉換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各種錯誤。因此,在教學中,要讓每一位學生掌握好反問句改成陳述句之間轉換的方法與技巧,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反問句轉變為陳述句的訓練誤區
誤區一:反問句改成陳述句就是標點符號發生變化,將反問句中的問號變為句號。
誤區二:將表示反問語氣的“怎么”“難道”“嗎”“呢”等去掉。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如果句子稍微復雜一點,就會束手無策,還容易鬧出笑話。如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難道不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嗎?有學生會轉變成: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我們不能感到親切、舒服。這明顯與句子原本的意思是不相符的,將句子中的雙重否定等于肯定,轉換為徹底的否定句,改變了句子原本的意思。正確的轉換應該是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不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
誤區三:機械式讓學生反復進行練習,缺乏語境,缺乏情感,讓學生處于“逼”的被動狀態。這與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不相符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靈活地運用反問句轉換為陳述句的方法,做到活學活用,避免死記硬背,引發句子錯誤、句意改變。
二、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教學實例分析
本節課通過實例講解、合作討論、步驟訓練,學生收效很好。“我能行”獨立完成作業訓練,以“百分制”計分,合格率達100%,優秀率達95%。如果再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優秀率達100%是完全沒問題的。我運用了數學學科的步驟模式,條理清楚,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面掌握、悟透“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反過來的“陳述句改成反問句”的句式轉換規律,讓學生有了成就感,激起學生“征服”的欲望。
本堂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的融合,展示了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新型課改下的學習模式。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只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設計課堂教學,任何一堂課都能讓學生受益最大化。本節課課堂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第一,先通過談話導入重點,明確學習目標:反問句改成陳述句。再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陳述句和反問句的句型特點。
第二,做反問句改為陳述句的基本方法介紹:1.將反問句中的肯定詞改為否定詞,或將否定詞改為肯定詞;2.將反問句中的反問語氣詞(怎、怎么、難道等)去掉;3.將句末的疑問助詞(呢、嗎等)去掉,問號改為句號。
第三,重點進行實例講解。指導學生將反問句轉換成意思相同的陳述句。例:我們怎能言而無信呢?當我們拿到這個句子時,先完成第一步:將“能”改為“不能”。接著做第二步:去掉疑問詞。這個句子里的疑問詞是“怎能……呢”,去掉“怎”“呢”。第三步:把問號改成句號。句號表示一句話的結束,句子已經說完了,當然得加句號。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順,句意不變。所改成的陳述句是:我們不能言而無信。
第四,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匯報展示,師生點評,梳理小結,掌握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技巧。1.改變標點符號,如把“?”改“。”;2.減去反問詞,如“難道……嗎”或“怎么……呢”等;3.講反話,如“是”就改為“不是”,“相信”改為“不相信”……
第五,設計分層次知識檢測。把下列反問句改成陳述句。A.生活富裕了,難道我們就能鋪張浪費了嗎?B.說出的話難道可以不算數嗎?C.不好好學習,怎能取得好成績呢?
第六,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探究、創新精神。1.陳述句改成反問句有哪些規律可循?陳述句改反問句的技巧:加入或去掉原句中的否定詞或肯定詞;加入“難道、怎么 ……”反問詞;句末加“呢、嗎……”及問號“?”。2.“我能行”句式轉換獨立訓練題。
第七,步驟式的板書設計: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反問句轉換為陳述句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轉換能力,就需要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轉換方法,讓學生能夠高效地將反問句轉變為陳述句,使學生在句型轉換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思路,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邱明波.言者信息疑問句與聽者信息陳述句[J].當代修辭學,2010(6).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