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雯茜
【摘要】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個性和價值觀,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完成這一任務,就要讓情感教育與語文閱讀教育巧妙融合。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擁有真善美,而通過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相輔相成,學生提高了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在學語文的同時也對祖國產生了認同感和自豪感。
【關鍵詞】德育思想;閱讀教學;共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教育學生,培養真善美的人才。那么如何將情感教育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真善美呢?筆者以為,應做到以下原則:
一、堅持對學生的“愛”
兒童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主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利用兒童愛表現且在課堂上多聽多問的優點,鼓勵他們多提問題多思考,讓他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陶行知先生提倡“愛的教育”,當教師與學生交心,教師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赤誠之心耐心教導,用表揚和鼓勵幫助他們增強信心,將愛生之心貫徹教學始終。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得到了認同和關注,積極主動地去表現自己。這樣,就為教師將德育思想無聲地融入語文教學中創造了條件。
二、抓住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
語文德育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教師在語言文字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通過利用教材以及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性情熏陶、道德感染等。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潛移默化進行思想教育,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篇目都在教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并且欣賞美,通過這些篇目的教學,學生心里對美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界定,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小學正是價值觀樹立的時期,將德育教育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中,也能幫助學生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以積極的態度過好每一天。
三、引導學生產生“共情”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情”,使學生能對作者在文章中傾注的感情做到準確、全面、細致的體會,充實學生的情感世界,以此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讓他們形成初步的道德觀念。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通過朗讀等方式讓學生與人物面對面交流,體會情感,與文本乃至作者“對話”,產生“共情”。如在教導《菩薩兵》一課時,教師抓住朱德司令的“急”,讓學生找到朱德司令急在哪里,為誰而急,體會朱總司令為藏胞“急”的心情。教師再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讓學生一下子就和文本有了近距離接觸,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即被激發了出來。此舉也讓學生體會到了紅軍對藏胞的關愛,然后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這樣既加深了理解,也深化了主題,讓學生體會到了紅軍對藏胞的關心愛護。
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能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課文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的思想對話,也在無形之中讓學生有了正確的價值取向。
四、教學中情理交融
由于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的情感表現還處于不穩定時期,容易發生變化,因而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多數并沒有落到實處。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將其依托在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上。小學生此時屬于形象思維時期,教師在教學中,依托于小學語文課文的形象直觀,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課文的情,悟出課文的理,在情與理的交融中深化情感。
如童話《蒲公英》一課,讓學生找出主要人物的對話,思考:為什么飛往湖泊和飛往沙漠的蒲公英種子最后都死去了,而落在泥土里的種子來年卻能長出一大片的蒲公英?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明白到了前兩顆種子都是因為被虛幻的東西迷住了,導致了他們的死亡。這樣在學習中,學生也立馬明白過來:外表美的東西不一定內在也美。這一篇童話的寓意就這么直觀呈現了。最后,學生能自然而然地帶著感情朗讀課文,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注重用課文感情引導學生行為
德育滲透的成效在于促使良好道德行為的產生,利用情感的強化功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感,可促使學生審美意識的形成。在教學中以情導行,讓學生與作者對話,在學文章時學道理,將德育無聲地融入到課文教學中去。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這就告訴了我們,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要讓學生在語文中去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尋找語文。
《花瓣飄香》這篇課文不長,卻對學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抓住“懂事”一詞,讓學生展開思考,讓其感受到小女孩摘花瓣送給媽媽,是對媽媽的孝心;舍不得摘下整朵花是對月季花的愛心;聽爸爸的話,是對爸爸的愛。由此學生理解到了,飄香的不只是花瓣,更是小女孩心中的愛,升華了主旨。情到濃時,再讓學生來朗讀課文,學生自然滿懷熱情。在文章結尾處,讓學生思考:“我”為什么要買兩盆月季送給小女孩和母親?引導學生明白“我”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動,也去表達對母親的愛。因勢利導,讓學生交流在生活中孝敬媽媽的事,再結合課后作業,為媽媽做一件事,學生在無形之中也懂得了關愛母親。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擁有真善美,這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不能只拘泥于字詞句的學習,更多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利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將德育教育融入進閱讀教學中去,情景交融,最后以情促行,讓學生擁有較好的人文素養,使學生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袁昊.陶行知生活道德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5).
[2]燕桂名.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與德育滲透[J].基礎教育月刊,2004(10).
(編輯:張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