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泳三是韓國第一位“文人總統”,但人們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他上臺后,清算了權威主義,組建了文民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民主化改革,確定了清除腐敗、恢復經濟活力和完善綱紀法規三項目標。政治方面他完善法律、實行地方自治、嚴懲貪污腐敗;經濟上推行金融實名制,穩定了韓國的金融秩序;他從反腐入手,提倡節儉、廉政,為韓國政壇帶來清風。但在其后期執政階段,由于家庭原因以及其他政治失誤等,使整個社會對其領導的政府失望,最終落寞下馬。
關鍵詞:韓國;金泳三;民主化;改革;功與過
“對去世的政治家,人家經常說他的功勞是70%,錯誤是30%。這是一種表揚詞。其實,真正值得受到這種客觀表揚的政治家不多。”在韓國學者李成賢看來,韓國前總統金泳三是真正符合這樣評價的政治領導人。李成賢觀察到,在金泳三去世后,韓國知識分子給予他的總體評價是“肯定的”,也“很溫和”。①在韓國歷史上的大多數總統多是風光的上臺,落寞下馬,金泳三在去世后能得到多數人的肯定,是實屬不易,究其原因,我們要來看這位“文人總統”跌宕起伏的一生。1927年12月20日,金泳三出生在韓國釜山市巨濟島上,從小家境殷實。在他上學期間,學業平平,卻對政治一往情深。金泳三就讀于漢城大學,在其大學二年級時參加了漢城舉辦的演講比賽,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得到當時外交部長張澤相的賞識。通過幫助張澤相參加競選,引發了他對政治的興趣,最終成為國會副議長張澤相的秘書,這為他踏入政界的第一步。1954年,他成功當選國會議員,金泳三從政路上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從20實際70年代開始,便與政壇的風云人物開始了“混戰”。金泳三之前的韓國政府大多采取軍事獨裁統治,長期的高壓政策使國民的生活苦不堪言,這就為金泳三的當政奠定了基礎。1990年,金泳三的“統一民主黨”和金鐘泌的“新民主共和黨”,
宣布并入盧泰愚的執政黨——民主正義黨。三黨合并為金泳三以強大的勢力保證。1992年2月25日,金泳三就任韓國第十四屆總統,這是韓國30年來第一位文人出身的總統。像前文提到的,對金泳三的評價應該跳出當時的時代桎梏,更多的思考他為世人留下的東西。
一、“民主斗士”金泳三的政治體制改革
金泳三崇尚民主,進入政壇之后,他更是為實現民主而進行著不懈的奮斗,他先后同當時的腐敗政府和軍人權威主義進行了長期的戰斗,為此他也受到了排擠和打壓,但是他意志堅強,絕不屈服,不愧為“民主斗士”的稱號。自金泳三執政以來,為了追求“民主”,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體制改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軍隊改革和行政改革。
首先,在軍隊改革方面,由于當時軍隊對政治的影響較大,妨礙政府行使職權,軍隊腐敗嚴重。為了強化政府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金泳三上任后,對軍隊開展了以建立現代軍隊體制為目標的一系列改革工作。第一,對主要的軍隊領導進行調整,裁撤陸軍參謀長和國防部長。第二,由警察方面負責掌控軍隊的總統警護室。第三,整頓軍隊中的重要情報機構——安全企劃部。第四,取消“軍隊認可”制度,加強對軍隊要職任命程序改革,即軍隊內高級將領的任免直接由總統和國防部長官決定的制度。②這是韓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對軍隊進行的大規模整肅運動。
其次,改革政府機構和人事制度,建立強有力的政府,以致才能建立“清廉的政治”。加強機構改革、強化政府職能。深具改革意識的金泳三和具有同樣意識的第十四屆國會打破了以往的規矩。在國會經過十個月的辯論后,執政黨和在野黨的議員以少有的合作精神通過了《制止不正當選舉法》、《政治基金法》和《地方自治法》三個密切相關的法律。
為了加大民主化的力度,還擴大了地方自治權,擴大地方自治使得國民更加關心自己的政治生活,對政治活動的參與度也得到了提高,最終在全國范圍內提高了國民自愿自律的政治參與制度。
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改革,我們可以看到:政府通過改革軍隊,改革行政制度,讓政府職員增強為民服務的意識,建立民主主義的價值觀等,從而實現清除權威主義,建立清廉的政治文化。可以說,這些政策對于韓國的民主化有著重要的作用,金泳三在其執政初期的政治建樹較為卓越,同時也對后世影響深遠。但也存在著局限性,其執政后期,出現了重大的決策性失誤,同時,隨著其改革的不斷深入,文民政府清除權威主義的企圖也有可能導致新的權威主義,其執政后期也出現了“冗官”現象。可以說,金泳三的民主化政治改革有著其影響深遠的政治意義,也存在著很多的弊端。
二、“反腐教父”金泳三的民主化改革
金泳三倡導廉潔政府,反對腐敗。擔任總統后,他把清除腐敗列上了新政府的行程,從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行為踐行反腐的決心,從而影響社會,他把總統府內的高爾夫球場關閉,待客只用刀切湯面。同時,他也把這種精神貫徹在各個領域。金泳三上任以來,為了打造親民政府的形象,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提倡節儉、反對鋪張;公布政府官員資產;實行金融實名制;審判前總統。他這一系列大膽的舉措,對于其前期的執政很有幫助,同時也為韓國政治發展做了重要貢獻。
首先,金泳三上任后宣布廢除不允許普通市民接近青瓦臺企地區的禁令,拆除會議大廈周圍的鐵柵欄,撤離守衛隊。③總統府內,金泳三厲行節儉,降低餐費,改變了過去政府鋪張浪費的風氣。他倡導節儉,讓自己的生活接近民眾,讓青瓦臺也不再高高在上,這些政策贏得了公眾贊同。然而,腐敗問題一直是韓國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④為此,他在任職期間不接受任何團體或個人的政治捐助。他還在在就職后便向韓國民眾公布了自己的個人財產狀況,便于民眾監督,以示自己清廉從政的決心,其上臺后又實行了財產實名制,提出“消除腐敗、恢復經濟,完善綱紀法規”三大課題。金泳三這一系列的政治舉措為政壇帶來了一股清流,可以說他是韓國第一個把“反腐”拿上桌面的總統,他的親民舉措也得到了百姓以及各大媒體的一致好評。
其次,金泳三真正的把反腐敗的條款落到了實處。以前的政權剛剛開始時,也曾有過一定的改革姿態,但都僅限于表面。金泳三宣誓就職后的第三天不僅公布了他的個人財產,而且將其妻子、父親以及兩個成年兒子的財產進行了公布。他再三強帶你任職期間絕對不會接收哪怕是一塊錢的政治捐款。對于憲法規定只有一屆任期的總統而言,為自己積累競選資金的行為是沒有必要的,所以他的話是可信的。其后很多政府高官都匆忙公布個人財產。這些措施十分有效,使得很多官員的腐敗問題暴露了出來,為了加大整治力度,政府起草并頒布了《公共官員道德法》。金泳三帶頭公布個人及直系親屬財產,有效地推動了韓國的肅貪倡廉風暴運動,肅清了多年的弊端和非法行為。金泳三是一位敢說敢做的政客,他不懼怕官僚主義,為韓國的民主化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三,實行金融實名制改革。在此之前,韓國有很多要人抓住金融行業的空子,在銀行通過假賬戶進行貸款、不動產投資、掩蓋財產來源或者逃避納稅義務、貪污受賄等等違法活動。這種情況在股票買賣、房地產交易等領域也經常發生。1993年8月12日,韓國實行“金融實名制度”改革。金泳三宣稱:“沒有實名金融賬戶,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民主,在新制度下,所有的金融交易,包括證券交易,都必須用實名交易。這明顯是要確保金融交易和財產所有制的透明度,制止偷稅漏稅。”⑤盡管這一措施也有弊端,但大多數人持肯定態度,韓國媒體也對這一舉措進行高度肯定,各大報紙進行了長篇報道。韓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大幅提高。資本主義國家歷來堅持“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金泳三將財產實名化的這一舉動對于韓國歷來的經濟制度是一大沖擊。
最后,金泳三上臺兩年后,民眾支持率大大降低,為了1997年的總統大選,金泳三想出了轉移人民注意力的方法——審判前總統。1995年10月19日,在野黨一名議員爆出盧泰愚的“秘密資金”,隨后查出盧泰愚一系列受賄案件,盧泰愚被逮捕,盧泰愚由此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位被逮捕的總統。隨后,全斗煥被逮捕受審。在金泳三的民主改革影響下,全斗煥和盧泰愚兩位前總統受到了審判,雖然審判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韓國的腐敗問題,但是這對于韓國的民主化進程改革具有深遠意義,也是向文人政府治理下的依法治國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⑥
金泳三在清除韓國“腐敗問題”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可以說金泳三是民主化改革的實踐者,是一個敢作敢為的政治家,他所走的“親民路線”也在其執政的道路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雖然他一直致力于反腐、改革,但在其執政后期,他所堅持的路線也出現了偏差,也由于其決策失誤,給韓國經濟帶來經濟危機。
三、功過參半的經濟體制改革
針對經濟體制改革,人民對讓他的評價呈現多元化。執政之前,經濟增速迅猛.1995年人均國內GDP突破1萬美元;1996年,韓國成為OECD成員,晉級發達國家行列。1997年,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以致于金泳三政府不得不請求IMF提供援助并接受對方的監督,導致民眾對金泳三的支持率直線下滑。1998年2月,金泳三離開總統之位。
金泳三執政伊始便制訂了一系列的經濟體制改革措施。1993年9月,金泳三政府正式公布了經濟政策——《新經濟五年計劃》。《新經濟五年計劃》向人們展現了一個非常令人鼓舞的前景,其目標是實現第二次飛躍,使國民經濟進入發達國際行列。金泳三任期的前半期,政府基本上貫徹了計劃的精神,按照預先設計的藍圖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改革。在1993年和1995年韓國又先后實行了金融實名制和不動產改革。韓國經濟開始高速增漲。
然而,到1996年經濟增長率突降為7.1%,出口增長率更降至3.7%,給金泳三政府的改革當頭一棒。針對外貿及國際收支赤字持續增加,金泳三政府于1997年初提出寧愿犧牲經濟“增長”,也要“穩定”物價的政策方針。可見,在金泳三執政之初和之末的經濟政策重點已大相徑庭。特別是1997年以來韓國數家大型企業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倒閉并引發金融危機,更
使金泳三幾年來推行的經濟政策以失敗而告終。據韓國經濟新聞社和大宇經濟研究所1997年共同進行的問卷調查(《韓國經濟新聞》,1997年10月13日),絕大多數韓國人(82.5%)認為,金泳三執政以來的5年中,韓國經濟是顯著地“落后了”,其中63.4%的人用“顯著惡化”來表示強烈的不滿。多數韓國人(49.5%)認為,經濟狀況惡化的原因在于“政府政策失敗”,而造成政府政策失敗的主要責任在于“經濟官僚”(35.4%)和“總統(33.7%)。而且,竟有53.4%的人認為,他們需要的是不惜違背市場經濟原理,而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手段的總統。由此可知韓國國民對缺乏政策連續性的不滿程度。
金泳三上臺后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在前期有著顯著的效果,但在其執政后期,弊端也逐漸顯露。這位“文人總統”雖然在民主化改革道路上頗有成績,但在經濟領域卻有著巨大失誤。經濟危機使得韓國的經濟倒退,很多大型企業也紛紛衰落、破產。其中,“韓寶事件”是金泳三執政歷史的一大敗筆。
金泳三曾發誓要拯救韓國的經濟,并通過假如經濟與合作組織來標榜韓國已經是富國俱樂部。但實際上其在任五年內,國家經濟早已從內部腐爛,經濟開始衰退。⑦韓國經濟問題的主要癥結在于經濟上的組織結構極端不合理。財閥在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過大,中小企業力量過小,而政府又無能為力。韓寶集團曾是韓國的主要鋼鐵企業之一,1997年1月23日,韓寶集團因無力償還借款宣布破產,同時也震驚全國。韓寶集團巨額票據拒付案拉開了韓國一系列大公司破產的序幕,并引發了一連串政治、經濟丑聞,把國家經濟拖入了邊緣。韓寶集團的真正罪犯是金泳三的次子金賢哲。“韓寶丑聞”和“金賢哲事件”說明金泳三任內新貴的腐敗較過去的那些軍事強人并不遜色,他們堪稱韓國政治腐敗的大暴露。因此,在金泳三執政的后期,其政績平平,又因為一系列丑聞,使國民對其徹底失去了希望,最終落寞的走下政治舞臺。
四、結語
金泳三作為韓國第一位文人總統,自其上臺開始,就為韓國的民主化事業進行著不懈的奮斗,可以說在民主化這條道路上,他是成功的。就像李成賢所說,金泳三成功的功勞是70%。在其執政初期,為了清除權威主義,他大膽的嘗試的軍隊改革、政府機構及人事改革,并取得顯著的成效。可以說他是一個有政治遠見、敢于挑戰權威的政客,但是這種改革內部存在的問題也會隨著其執政時間的演變而慢慢顯露出來,他不能與時俱進的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便是他最終改革以“丑聞”事件下馬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金泳三執政的過程中始終秉承著“親民”的理念,不僅是在理論上,他把親民落實在行動中,使韓國民眾對其支持的一大原因。他首次提出并實踐“反腐敗”,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穩定國家的作用。但是,為了維護個人的統治地位,進行的不徹底的“審判前總統”,體現了其政治思想的偏差。
金泳三執政生涯中錯誤的30%主要體現在他的經濟改革上,雖然他實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但是他并未正確把握住韓國經濟的動向,最終給韓國帶來經濟危機,引起“經濟倒退”。同時,在其執政后期出現的“家庭丑聞”也是其落寞下臺的重要原因。
注釋:
①摘自《南方周末》,作者張明,2015年11月22日。
②李敦球.《國際論壇》2000年第2期,《韓國民主政治的變遷與走向》,第72頁。
③杜創國.《東亞國家行政改革之比較——以90年代中、韓、日為例》,《東北亞論壇》2004年第4期,第47頁。
④羅伯特·克里阿德.《控制腐敗》,1988.p7
⑤吳其昌.《韓國政治:追求民主化與經濟發展》,1999,P116.
⑥黃兆群.《韓國六大總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頁。
⑦金光熙.《大韓民國史》,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4年10月。
參考文獻:
[1]金光熙.《大韓民國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0月.
[2]李奉軍.《金泳三政治改革對韓國民主化產生的影響》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25日.
[3]葛立成,李東華,樸姬福.《金泳三執政時期韓國的經濟政策及經驗教訓》,《當代韓國》,1998年第一期.
[4]金永浩.《試論金大中與金泳三的關系變化及其對韓國民主化的影響》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24日.
[5]黃兆群,張振成.《論韓國前總統金泳三》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3月第20卷第1期.
[6]劉銘賾.《韓國民主政治轉型——從金泳三到盧武鉉》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10日.
[7]沈恒炎.《金泳三總統和韓國的“世界化”》,《當代韓國》,1995年第1期.
[8]戴世雙.《韓國政府統一政策史研究》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8月16日.
[9]《韓國“反腐教父”金泳三》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環球網國際新聞,2015年12月2日.
[10]《韓國前總統金泳三逝世曾掀起改革旋風》中國新聞網,2015年11月22日.
作者簡介:
郭雪(1995—),女,吉林省長春市人,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