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昊陵二月古廟會是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如泥泥狗、布老虎、擔經挑、還童子等。傳統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要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創新,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從太昊陵的民俗文化資源入手,闡述了民俗文化現代重構的必然性,提出了太昊陵民俗文化資源現代重構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太昊陵;二月古廟會;民俗文化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北1.5公里,是我國十八大名陵之首,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是全球華人尋根謁祖的圣地,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太昊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占地875畝,歷經三千年歲月洗禮,歷代帝王52次御祭。太昊陵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昊陵的祭祀活動,綿延千年,經久不衰,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于2006年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資文化遺產。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涌向太昊陵朝圣伏羲,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數多達30萬人次。2008年3月22日(農歷二月十五)的太昊伏羲祭典,淮陽太昊陵廟會又以參會人數一天825601人次,被世界吉尼斯總部授予“全球單日參會人數最多的古廟會”。
作為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昊陵二月古廟會周期長、范圍廣、參與人數、影響力大、綜合性強,在保護傳統民間藝術、提高民族凝聚力、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以及構建和諧鄉村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現代重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太昊陵的民俗文化
1.泥泥狗與布老虎
泥泥狗,豫東方言也稱為“泥泥咕”,又叫陵狗,是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總稱,源于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泥泥狗以泥土捏制,黑底,以紅、黃、白、綠、粉紅五色,繪以點線結構的圖案,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調,又像繩紋、方格紋、古陶器的畫法,造型渾厚古樸,似拙實巧,艷而不俗。每個泥泥狗都有孔可吹,音色類塤,音韻渾厚。泥泥狗中的人面猴、對臉人、九頭鳥、猴頭燕、人頭狗、雙頭狗等,胸前都繪有母系社會崇拜的女性生殖器圖案。泥泥狗老藝人講:“這些都有是人祖爺和人祖奶奶造的人和狗,有老模子,代代相傳,誰也不敢改,改了就不是人祖爺造的人和狗了。”
在太昊陵二月古廟上,隨處可見的還有顏色艷麗的布老虎,有單頭虎、雙頭虎、直臥虎、玩具虎、枕頭虎等,多以黃色布面為主,強調虎頭,縮短四肢、身軀和尾巴,憨態可掬,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布老虎是我國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工藝,但是太昊陵的布老虎不單純只是保佑孩子趨吉避兇,虎虎生威,而是早期人類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相傳,在上古時代,由于“天塌地陷”,人間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為繁衍人類,就各自去 尋找配偶,因遍尋無人,便以滾磨為媒,兄妹成婚。女媧羞于見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是以后來,女子結婚時頭上要頂紅蓋頭,就是由此演變而來。
2.擔經挑
擔經挑,又叫“擔花籃”,是太昊陵二月古廟會上一種祭祖的原始巫舞。《漢書·地理志》記載:陳國習俗“婦人尊貴,好祭禮,用史巫。“陳”是周代諸侯國名,媯姓,周武王封舜的后人媯滿于此,其地域包括河南省東南部和安徽省亳州一帶。《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相傳,這種“擊著大鼓,揮舞羽毛,不分冬夏,盡情跳舞”的陳地原始巫舞,是出于對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的追念和祭祀,在淮陽地區廣為流傳。 擔經挑的舞者都是上年紀的女香客,每一班有三個舞者,一個或者兩個人在一邊以竹板、木魚和銅鈴為伴奏,邊敲邊唱。這種原始巫舞其姿態變化有三:一是“剪子股”,一人在前,兩人隨后穿叉而過時,要背靠背,使背后下垂的黑紗相互交合,象征伏羲女媧的交尾狀;二是“鐵索鏈”,一人走這條路線,兩人走另條路線時像擰麻花似多次重迭在一起;三是“履跡步”,也叫“蛇蛻皮”,一人在前,三人朝一個方向沿履而舞,節奏慢時,步履象蛇在蠕動,節奏快時,又像蛟龍在盤旋,相互追逐,表現了伏羲、女媧人面蛇身的形象。擔經挑的形式如今也有了新的變化,人數增加到三到十幾人不等,但依然必須是女性,據說這是遠古時期“龍花會”流傳下來的規矩,擔經挑傳女不傳男。
3.求子與還童子
太昊陵二月古廟會源于上古時期主持男女婚配,祈求人口繁衍的仲春之會,因此,求子成為太昊陵廟會上的重要習俗。游客來太昊陵一般都會去摸太昊陵殿壁上孔狀的“子孫窯”,“摸摸子孫窯,子孫滿堂跑。”那整塊見方的巨石,已經被摸穿了好幾塊。求子心切者則是要去供奉女媧娘娘的顯仁殿“拴娃娃”。求子者首先要拜謝女媧娘娘,然后用一根紅繩系在殿內的泥娃娃脖子上,恭敬地用紅布包裹起來,迅速藏在衣襟下,一路默念著自己給孩子起的名字,到家后把娃娃藏在床頭。三年內如果得子,無論男女,都需要到太昊陵請擔經挑還愿,并奉送兩個泥娃娃供其他人拴娃娃所用。如果如愿得了男孩,在孩子年滿十二周歲這一年的農歷二月十五,也就是人祖伏羲的生日這一天,家人要帶著孩子,前來還愿,也就是所謂的“還童子”。還童子時,孩子要披紅戴綠,嗩吶開道,鞭炮齊鳴,肩扛旗桿,繞伏羲陵一周,向人祖爺答謝。所謂旗桿,是用一根1-2米高的木桿,穿過不封頂的木盒。木盒是方形的,方形象征地,也象征女性,木桿插過不封的頂,表示男子頂天立地,木盒底部為空,寓意子孫綿綿不絕。所獻旗桿,一般是在伏羲陵前燒掉的,有一些求子者可以不等旗桿燒掉,就前去搶旗桿。搶到旗桿者,興高采烈地揚旗而去,被搶者也十分高興。
二、太昊陵民俗文化現代重構的必要性
傳統民俗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與時代相結合,才能煥發出新的魅力。比如廟會,從傳統的祭祀為主,逐漸演變為以祭祀為中心,集貿易和娛樂為一體的廟會活動。在與社會主流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傳統文化需要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立足點,需要重新定位,發揮新的功能。
1.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現代重構可以推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
作為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十個試驗區之一,淮陽縣伏羲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確立了“以羲皇文化為核心,將文化資源保護和龍湖水域開發相結合,打造全國知名的中華人祖文化旅游試驗區,國內知名的文化產業示范區”為目標的旅游發展規劃。2015年,淮陽縣接待海內外游客人數1063.16萬人次,門票收入8748.59萬元,旅游綜合收入43.698億元,淮陽縣旅游業發展迅速。
2017羲皇故都朝祖會暨第八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遺展演于2017年2月27日在淮陽舉行,除了伏羲祭典,還有13個省、市、自治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參加展演,并且,當地民間藝術隊伍為主的巡游活動貫穿整個廟會始終。太昊陵的民俗文化與社會尋根熱潮、非遺保護工作相結合,呈現出更為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為淮陽旅游業的發展和太昊陵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現代重構可以傳承和保護民間藝術
太昊陵二月古廟會,是太昊陵民俗文化展示的重要平臺。“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現象,集祭祀、娛樂和貿易為一體,尤其是與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動的聯系十分密切。”許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見不到的古老習俗和民間技藝,在廟會上都可以尋到蹤跡。廟會上的種種民俗,包含了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標簽,更是民間藝術的綜合展示。在太昊陵廟會上,我們可以看到擔經挑、舞獅、舞龍、猴戲等傳統民俗項目,也可以買到泥泥狗、琉璃蹦蹦、布老虎、烙畫等傳統手工藝品,還可以吃到壓縮饃、油茶、豆沫、馓子、麻葉等傳統小吃。太昊陵廟會規模大、時間長,借助傳統民俗文化的力量,順應旅游經濟的市場需求,許多瀕危的傳統民間藝術又重新煥發生機,為傳統手工藝人提供了生活保障。
3.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現代重構可以促進社會和諧
除了盛大的二月古廟會,太昊陵每逢農歷的初一、十五,均有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屬于傳統的民俗文化,帶有所謂的“迷信”和“巫術”的內容,但是不能簡單的視為傳統文化的糟粕。祭祀是儒家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歷史文化。太昊陵的祭祀活動,是建立在對人文始祖伏羲品德與奉獻精神上的認同,是對優秀價值觀的認同,是對中原根文化的認同,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朝圣。在太昊陵祭祀活動中,信眾通過獻祭食物、傾訴、說唱甚至舞蹈,來與其心目中的神靈進行溝通,緩解或者壓抑內心的苦悶,帶來精神上的放松,使他們能夠重新投入世俗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講,太昊陵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依然能夠對民眾起到教化的功能,對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太昊陵民俗文化現代重構的可行性路徑
1.堅持民俗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
對民俗文化資源,要堅持可持續開發原則,使民俗文化資源能夠長遠的發展,成為能夠滿足民眾需求的,具有社會影響和文化價值的產品。伴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一些傳統的民間技藝因缺乏傳承人而逐漸消失,一些流傳至今的民風民俗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發生改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同樣,對于民俗文化,保護和利用都是為了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現代重構,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針、宣傳引導、管理機制等方面做出有效支持,民眾積極參與,社會共同關注,才能將民俗文化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落到實處。
2.抵制市場經濟對民俗文化的消解
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消費市場的支撐,沒有消費者青睞的文化產品,民俗文化的現代重構也只是一紙空談。民俗文化產品的構建,必須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保持文化本真,抵制只顧市場開發和經濟效益而摒棄民族基因,肆意篡改、偽造文化歷史的現象。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現代重構是一個繼承傳統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要注重市場開發的“度”,在市場規律的運作下,運用日益月異的科技文化,將民俗文化重組、更新,轉變為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文化。
3.加強對民俗文化的正確宣傳
想要打造太昊陵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對太昊陵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就必須加強對民俗文化的正確宣傳。民俗文化不是“封建迷信”,是承載歷史文化符號的重要載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能夠引起人們的懷舊情結和心靈共鳴。淮陽地方政府對太昊陵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羲皇祭祖大典”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雖然參與者眾多,但多數只是看熱鬧,對于深層的文化意義知之甚少。自媒體背景下,太昊陵廟會應該創建自己的特色和宣傳口號,加強參與者對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認知,提高太昊陵民俗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結語
太昊陵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文化價值高,對地方旅游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地方的文化發展,社會和諧起到了推動作用。淮陽地方政府應重視太昊陵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加強正確的宣傳引導,規范民俗文化產品市場,讓民俗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高有鵬.民間廟會[M].鄭州.海燕出版社,2007.
[2]趙長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J].復旦學報,1997(4).
[3]賓玉潔.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視角下廟會旅游吸引力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4]吳莉杰.淮陽布老虎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J].才智,2013(2).
[5]高暢.淺析傳統民俗文化的現實意義[J].湘潮,2012(3).
作者簡介:
張麗霞,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管理系教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