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易經》一向被世人奉為“群經之首,萬經之王”,是中國經學中最高深的一門。《周易》由簡單的符號和爻辭、彖辭組成,內容廣泛而宏大,看似簡單的系統卻包含了整個宇宙萬物、事態變遷的發展規律,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那樣:“《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其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愈說愈繁。”《周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通過闡釋每一卦爻的具體內涵,向我們揭示了許多人生哲理,因此《周易》作為中國智慧之源,也被后人稱為關于做人的一部百科全書,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本文通過闡釋《否》卦的構成符號、卦象以及卦辭的理解,來闡述在黑暗閉塞的境遇下,君子應如何固守其節,站在黑暗的環境下“處否思變”,沖破黑暗勢力,克服艱難困險,從而達到否極泰來的運勢。
關鍵詞:《否》卦;卦義;固守其節;否極泰來;處否思變;蘊含人生哲理
一、《否》卦的符號構成
《周易》六十四卦,否卦位居第十二,乾上坤下(乾為天,坤為地。天為大,地為小。),上承《泰》卦下啟《同人》。《否》卦和《泰》卦均是由乾坤二卦組成,《泰》卦基本卦義是亨通,體現了天地交而萬物通,總體來說是一個吉利美好的一卦。《否》卦位居《泰》卦之后,與《泰》卦構成符號上下顛倒,世人對兩卦的運勢觀念也是截然不同。在世人看來,《否》卦是一卦非常不吉利的卦爻,大家都避之不及。縱觀兩卦地位,《泰》卦位居《否》卦紙上,讓人不由聯想到,泰到否不過眨眼之間,可是處否望泰卻是一個無限的漫長等待。想到這里,相信大家肯定會有很多疑問,相比《泰》卦,坤上乾下,天在上地在下,《否》卦,乾上坤下,這不就意味著天在上地在下的自然規律么,為什么在《周易》里,看似合乎常理的自然現象,卻被賦予了不吉祥的內涵呢?下面我們來具體闡述一下《否》卦的構成。
《否》卦卦象乾上坤下,乾為陽,具有向上的性質,坤為地,具有向下的性質,天地目標不同,方向相反,兩者背向而馳,互不相通,交融,因此,否者,閉也。否閉之世,人道不通,天下無利,正是小人得勢,君子被排斥時期。所以,《否》卦預示著阻塞不通。但是,老子《道德經》中提到過禍福相依論,“禍福相依,否極泰來”,這不是老子臆想,而是世間萬物不可忽視的社會自然變化規律,所謂物極必反,泰極而否,這也不是《周易》空穴來風,而是數千年來,也是被中華歷史文明考證過的。
二、《否》卦卦義釋義
卦辭云:“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朱熹曾注:“否,備鄙反。否,閉塞也,七月之卦也”。正與《泰》反,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蓋乾往居外,坤來居內,又自《漸》卦而來,則九往居四,六來居三也。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誤也。《傳》不特解,其義亦可見。何為“大往小來”?由《泰》到《否》乾坤移位,故曰“大往小來”。而對于《否》卦的序卦解釋,程頤認為:《否》,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夫物理往來,通泰之極則必否,否所以次泰也。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陰陽和暢,則為泰。天處上,地處下,是天地隔絕,不相交通,所以為否也。而晁氏則對《否》卦與《泰》卦和《同人》這兩卦的關系做了這樣一個闡述。晁氏認為:“鄭本無‘而泰二字。”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通過三人對否卦的關系的進一步說明,我頗有感觸:人人都說“否極泰來”,然而《泰》卦卻在《否》卦之前,可以說是“泰”到“否”眨眼之間,而“否”到“泰”的過程卻是漫漫而長遠之。我們的文化一向把“泰”看作是好的情況,“否”比喻糟糕的狀況。“否”,又是怎樣的壞?諸如如此形容:糟糕、郁悶、黑暗閉塞、晦氣等等。古語常云:“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來”,可見“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小而往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通,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彖辭》認為,天在上,陽氣向上而不下交于陰;坤在下,陰氣凝滯而不上交于陽。陰陽二氣不互相交感,萬物無從產生。君子長期處在黑暗閉塞的境況中,上下閉塞不同,志向不投,不利于君子堅持正道,大的離去,小的來到,內柔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正是小人當道,強盛之時,君子之道削弱,需要適時隱退、明哲保身,收藏自己的美德,保全自己。唯有堅貞自守,守其正節可以無咎。本人也認為在暗閉塞的環境下,正是小人當道之時,來與其在亂世中毀滅,不如學會隱忍退讓,明哲保身,就只有堅守自我,無咎,一定可以守得云開見月明,終會“否終則傾”,否極泰來。
《象》曰:“天地交,否。”其卦辭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及,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君子道消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閉塞違反理性,不利于君子堅持正道,大的去了,小的來了,這是因為天地隔絕,萬物無法順利生長。上下沒有溝通,結果是小人的思想影響不斷擴大,君子的勢力日漸衰退。《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這段話的含義是,天地不交響感應,君子因此要收斂自己的思想情感,避免災難發生,不可以利祿為榮光。這是告誡我們身處“否”境的人要做事謹慎,要按規律辦事,只有這樣,事情才有轉機。從而由“否”轉化為“泰”。
從否卦的卦辭看,其大義為:“否定負面,不利壞人。君子堅守正道,不怕正大者暫時遠去渺小者到來。”《彖傳》說,否定負面,對壞人不利。君子堅守正道,不怕正大者暫時遠去渺小者到來。正大者遠行而渺小者前來,是天地相違不交而萬物互不相通的結果。從另一個方面反應了《周易》對交流的重視,輕視或者否定與外界的交流,固步自封,閉關鎖國、閉門造車必定不會有好結果。
《象傳》說,天地不合,閉塞不通。君子以勤儉美德來化解災難,不為個人追求榮華厚祿。從否卦的卦辭和《彖傳》、《象傳》看,堅持否德,勇于否定反面勢力的時代,既是天昏地暗、時勢混亂、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小人猖獗、君子受難的時代,也是考驗真君子能否修養否德、否其當否、非其應非、駁其應駁、其該斥、守護正道的試金石。
三、否卦中如何體現君子固守其節
《否卦》的每一爻都蘊含著深刻的意蘊,六爻這段話的含義往下,依次往上推進,陰爻的勢力越來越大。盡管否卦暗示著時運不佳,并不是說否卦對于我們來說只有厄運,而沒有可取之處。《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否塞而不通,君子有德以通天下之志,無所用之。唯世之方亂,難將及己,則相鄰之斗,閉戶可也。天下溺而不援,德且不欲其豐,而況祿乎!德見,則祿且及之矣。百里奚不諫虞公,孟子不復發棠,用否之道,以應否之世,不嫌絕物矣。從人事看,天地不交,黑暗閉塞,君子觀于此,應節儉收斂,不可張揚榮耀附錄。當黑暗閉塞的環境來臨之初,君子雖然志在追求光明,但是,力量薄弱不足以沖破黑暗勢力,而現在,則需要堅貞自守,保證沒有過錯。盡管,會有些轉機,但是,總體不當其位,依然需要我們積蓄力量,居中守正。黑暗否塞總是暫時的,“否終則傾,何可長也”,否塞傾覆,黑暗就要轉變為光明亨通。下面我們從具體的某幾個爻辭來闡釋否卦是如何告誡君子處不當之位時,應如何居中自守。
例如,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在否隔之時,天地隔絕不相同,在下者則為君子。程頤認為:初六能與其類貞固其節,則處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君子能在否塞之時,遠離小人,固守其節,則能保進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正所謂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君子處下固守其節,心未嘗不在天下也,志在得君而進,以康濟天下。觀《周易》卦辭,我認為,初六安于下位,上有九四相應,可以通達。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大人當否,則以道自處,唯自守其否而已,乃道之亨也。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六二位居中間,位置又中又正,有九五正應,盡管可以互通,但是還是要注意小人吉祥,大人閉塞。它同樣闡釋了大人否塞之時,不予小人一類,守其正節,乃否亨。前兩爻都是警示君子在不當道的時運下,不應放任自己,亂入小人,君子處下更應該居中守正,堅貞自守。程頤在《周易程氏傳》中,用兩個君主亡國的例子來闡釋了“泰否相依”的辯證關系。
六三則是“包藏羞恥”,陰陽兩位不正,陰爻居于剛位之上,并且往上還正應九四,就是陽爻居于柔位。何況,六三還要順勢由下往上推進,內心之慚愧可想而知。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意思是:有所受命,沒有災難,眾人依附而得福。九四上承九五之命,下臨坤卦,坤為民眾;由此得到眾人依附,所以不但無咎,還可得福(祉)。“疇”借用為“儔,”“離”為“麗”,依附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大人當位之際,但仍沒有脫離否運,應仍當深慮思遠,堅貞自守。在《系辭下傳》,孔子借題發揮:“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意思是:危險的,是那安居其位的人;滅亡的,是那保住生存的人;動亂的,是那擁有治績的人。因此之故,君子在安居時不忘記危險,在保存不忘記滅亡,在太平時不忘記動亂,如此才能使自身平安,并且保住國家。在如老子的“禍福相依”,泰否也是相互轉化的。居安應思危,否極將泰來。系辭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著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國家可保也。”程頤也曾在《周易程氏傳》中提及,漢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導致禍亂而國敗也。
最后乃至上九,傾否,先否后喜。意思是:傾覆閉塞的現象,先閉塞然后喜悅易經的爻辭很少出現“喜”這個字,有喜出望外之感。原因是:否卦走到最后,等于見到黎明的曙光,可以苦盡甘來了。物極必反,否極則泰。君子處否之時,守節、守正,終能“何可長也。”
通過《否》卦,我們可以感悟,世間萬物,如果對立了,上下不交流了、不溝通了,那么一定是否塞的,而否卦六條爻則告訴我們如何改變否塞局勢、變否為泰的智慧。《否》卦初六在黑暗閉塞環境開始,雖然志在追求明君,但是力量不足,需要“拔茅茹,以其匯”,堅貞自守,居中守正保證無咎。直至上九,“否塞休止”,位居中而正,黑暗即將停止,黎明終將來臨,但是,即使在形勢如此大好的境況下,并不代表著我們完全脫離困境,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要居安思危,懷有謹慎之心,堅貞自守,固守其節一直是我們的終身信條。
四、《否》卦蘊含的生命哲理
縱觀《周易》六十四卦,《否》卦是人們最不喜歡的其中之一卦,因為它象征著你現在身處逆境,困苦中抱有志向,卻不得抒發最終還一事無成。但是從《否》卦的修真本義來看,《天地否》闡明了“否極泰來”的生哲理,我們如果細細研讀《否卦》,就會逐漸轉換思想,產生“處否思變”的哲理。人如果不修身,如何才能堅貞自守,守住正道?在天地不通的閉塞境遇中,隨波逐流,放任自己沉淪逆世,只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可悲人,否卦的卦辭、彖辭以及象辭都曾暗示我們,“否定負面,不利壞人”。當我們遭遇惡劣的環境的時候,即便小人當道,君子躊躇滿志,也要懂得保全自己,固守其節,堅貞自守,不被困境左右,勇敢突破困境,遵從自己的本心,沖破困境,創造“泰”的佳境。君子堅守正道,終能守得花開見月明。否之時代,不僅僅是一個小人猖獗,時勢混亂的時代,也是一個考驗君子守護正道的試金石的時代。
通過對《周易》的思考,深刻理解《否》卦中蘊藏的“處否思變”的人生哲理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用自己的哲理為《否》卦洗滌了厄運的烏塵。唐朝韋莊《湘中作》寫到:“否極泰來終可待”。否到極反轉,未到極,否之還否。任繼愈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提到:事物在變化發展時就是有前途的,是吉的,停滯、不變化,就是沒有前途,是兇的。既然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而變化就是有規律可循的,理性就是我們要認同這種規律并遵從它。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的運勢也會受到阻塞,進不能進,退又退不得,就是圣人也有過“君子固窮”之說。在困境、在窮途,有的人會變本加厲地與自然抗爭,有的人因絕望而放棄,也有的人沉淪頹廢中自怨自艾。想起孔子曾說過:“小人斯濫矣”,這些人在亂世中,還不知道收斂自己,竟然還意氣用事。對待“否”的態度,恐怕只有修煉到家,看透事物本來面目才能淡定自如的應對“否”的局面。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則寓言故事,傳說中有位大人,問卦得“否”,與常人不同的反應,他竟然高興的說:“我最艱難的境況也不過如此了……”這位大人不僅僅有一種豁達的心態,相信他肯定還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
《周易》看似簡單的系統,卻隱藏著深奧的玄機,它貫穿整個宇宙萬物的關系變化規律,為我們呈現了豐富的人生哲學,闡發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它更是揭示了社會以及我們人生所處的必不可少的關鍵階段:發展。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召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和環境,實現我們隊社會對人生的思考。時間沒有永恒的不變,也沒有永遠的黑暗,當萬事萬物的發展達到一個頂端,就要向相反的方向開始變,萬事萬事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不論我們是處在成長的瓶頸期還是我們困在漫長的艱難困境中,我們也不應該失去自我,處于逆境也要保持信心,前進的方向是曲折的,我們的人生也不例外。而《否》卦給我們的啟示,天下亂,自己不可以跟著亂,火熱的環境,火熱的氣候,自己更要收斂自己,并做好手上的事情。處世,外剛內柔,會傷人而自身又沒有做人的宗旨,外君子內小人,表面正派而內力計算別人。這些行為都是行不通的,行不通就是“否”。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所以,否極則泰。這與老子的對禍、福關系的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喜歡用“否極泰來”四個字,作為春聯的橫批,說明炎黃子孫深深懂得這四個字的哲理。只因堅信“否極泰來”,所以才敢于“處否思變”敢于與厄運抗爭,敢于沖破困境,創造“泰和”之境。堅信“否極泰的哲理,產生“處否思變”的觀念,是人類在自然界來”、“得以生存、發展的法寶。雖然說“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都是古代神話傳說,但是這些都能反映我們祖先深明”否極泰來”的哲理,由此產生不斷與自然抗爭的行為。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沒有“否極泰來”的信念,就不會產生“處否思泰”的觀念和行為,就不會出現改朝換代的變革。這個哲理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輝,在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生產及各類活動中仍然有實用價值。人們懂得“否極泰來”這個哲理,就敢于直面眼前發生的種種困難和挫折,就會產生戰勝困難和挫折的信心,勇氣和智慧,總之,“天地否”向人們解釋了“否極泰來”的規律,鼓勵人們敢于“出否思變”,爭創“泰和”佳境。它是指導人們生存、發展的法寶,仍然有實用價值。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學習它、探討它、運用它。
參考文獻:
[1]程頤講周易自話伊川易傳(楊軍等譯).長春出版社,2010年,第2頁.
[2]周易講座(金景芳講述,呂紹綱整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89頁.
[3]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頁,第21頁,第25頁.
[4]程頤講周易自話伊川易傳,第3頁.
[5]周易注校釋(王弼撰,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出版社.
[6]周易程氏傳(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出版社.
[7]朱熹.周易本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8]李振剛.老莊易“三玄”淺解.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聰娜(1990.10—),女,漢族,河北省滄州市人,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2015級中國哲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