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教育是我國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正向大眾化、普及化的方向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受鋼琴教育。鋼琴本身就是一種音樂文化,同樣也在特定的文化體系中開展教育活動,文化與鋼琴教育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文章基于此,就文化視域中的中國當代鋼琴教育做了相應的探究,首先分析了文化視域對鋼琴教育的影響,包括教學內容層面的影響以及教學追求層面的影響,緊接著探討了文化視域下鋼琴教育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鋼琴教育;鋼琴文化;文化視域
鋼琴作為音樂藝術中的重要門類,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力,尤其是它具有音色醇、音域寬、表現(xiàn)力高的特征,更使之獲得了“樂器之王”的稱號。我國的鋼琴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經(jīng)歷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學校教育與校外輔導共融共生的教育局面,既豐富了學習者的文化生活,也為我國鋼琴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鋼琴教育中,文化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與作用,一方面,以鋼琴為內核的鋼琴文化本身就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鋼琴在教育中又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他社會文化的影響。文章從此出發(fā),就文化視域中的當代鋼琴教育做了相應的探究。
一、文化視域對鋼琴教育的影響分析
1.對教育內容的影響
在鋼琴教育中,教育內容主要是經(jīng)典鋼琴作品欣賞與訓練,換言之,經(jīng)典鋼琴作品是鋼琴教育的核心。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時代文化必然會在鋼琴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這從西方鋼琴音樂的發(fā)展歷程中便可窺知,不同時期的鋼琴音樂作品,在表現(xiàn)能力、審美風格、文化內涵上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性。鋼琴作品的差異性必然會反映到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qū),對待鋼琴藝術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且鋼琴藝術在向東方傳播的時候也要經(jīng)歷民族化的歷程,由此而導致的結果便是東西方在鋼琴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對亞洲國家而言《拜厄》是最為常見的教材之一,而美國卻很少使用此一教材。
2.對教育追求的影響
文化理念在鋼琴教育中的滲透,不僅僅體現(xiàn)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更表現(xiàn)在教育目標的追求上,或者說文化理念是影響鋼琴教育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國家鋼琴藝術發(fā)展有早晚之分,民族文化精神也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就使得鋼琴教育在不同的文化視域下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英國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素來以紳士精神而著稱,鋼琴教育多服務紳士精神的培養(yǎng),是個人氣質的外在體現(xiàn),美國作為實用主義的忠實信奉者,在鋼琴教育中非常看重鋼琴技藝與實踐活動的融合。而我國自古便倡導藝術的德育功能,鋼琴教育在具有審美作用的同時,也是提升人道德層次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視域中鋼琴教育的發(fā)展策略
1.遵循鋼琴教育的規(guī)律
任何教育活動都有內在的規(guī)律可尋,鋼琴教育也不例外。把握鋼琴教育的規(guī)律,是當前深化鋼琴教育效果的客觀需要與邏輯前提,在學生鋼琴技藝培養(yǎng)與審美素養(yǎng)發(fā)展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與作用。鋼琴藝術雖然自17世紀初便傳入我國,但真正的大發(fā)展大普及仍然是改革開放后的產(chǎn)物,隨著經(jīng)濟條件的不斷好轉,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鋼琴因其典雅、高貴的特征,成為大眾的寵兒,這是我國當代鋼琴教育的宏觀背景,把握此一背景是鋼琴教育順利開展的必然要求。同樣,鋼琴教育作為藝術教育,需要與學生的心靈展開交流與溝通,因此,教師在教育中需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這是遵循鋼琴教育規(guī)律的直觀體現(xiàn),而主體感受的前提之一就是強化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所謂“知人論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換言之,文化背景的宣介是遵循鋼琴教育的規(guī)律的要求。
2.審視鋼琴教育的目的
鋼琴教育在我國正如火如荼的開展著,并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鋼琴教育仍然將保持高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這是鋼琴教育中積極面。但同時也要注意到鋼琴教育中的消極面,比如,功利性濃厚的教育目的。學校在開展鋼琴教育時,完全以鋼琴技能的訓練與發(fā)展為教育目的,未能真正協(xié)調學生鋼琴鑒賞能力與鋼琴演奏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同樣,家長在送子女參加到鋼琴訓練班時,都以鋼琴考級為目的,認為一紙證書是子女學習能力的體現(xiàn)。這些教育目的不僅未能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還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華文化素來注重寓教于樂,同樣看重德育與美育的一體化,對此,教育者要從中華文化精神出發(fā),重新審視鋼琴教育的目的,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非單一化的技能提升為目標。
3.吸收文化發(fā)展的精華
文化是變動不居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化,緊扣時代文化是保證當代鋼琴教育先進性的根本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鋼琴教育中能夠吸收文化發(fā)展的精華,并以此來指導教學活動。比如,以文化發(fā)展來整合教育內容。鋼琴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西方古典鋼琴作品是教學中的核心,這固然和西方是鋼琴藝術的起源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也是民族文化不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速度不斷加速,民族文化呈現(xiàn)出了新的光彩,此時,教師要從文化發(fā)展的新趨勢出發(fā),在教學中大量引入民族鋼琴音樂。又如,以文化發(fā)展來發(fā)展教育理念,以人文本是當前社會文化中的重點內容,在鋼琴教育中,教師也要認識到學生的本體地位,逐步調整以往教學活動所秉持“師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鋼琴學習中,不斷地自我發(fā)展與自我提升等。這些都是吸收文化發(fā)展的精華的重要體現(xiàn)。
三、結語
鋼琴作品誕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鋼琴教育同樣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開,這就使得鋼琴教育與文化視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從文化視域的角度出發(fā)來開展鋼琴教育,既是提升鋼琴教育效果的客觀需要,同樣是文化發(fā)展與繁榮的必然要求。對此,在當代的鋼琴教育中,教育者要把握規(guī)律性,明確目的性,提升鋼琴教育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玄兆東.文化視域中的中國當代鋼琴教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7):202
[2]郭倩.基于文化視域中的當代鋼琴教育研究[J].音樂時空,2015(16):158
[3]趙云.文化視域中的中國當代鋼琴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王迥喬(1986—),男,漢族,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