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以來,人物畫家們將歷代人物畫程式化技法和造型與寫實完美的結合,開始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繪畫之路。本文選擇此題目是因為唐朝社會的激烈變化導致唐代人物畫多元風格的審美趨向變遷。通過思考感悟和再認識,試圖對唐代人物畫演變作一些梳理。
關鍵詞:唐代人物畫;仕女畫;吳道子;閻立本;張萱;周昉
一、唐代的時代特征與唐代人物畫的發展
唐高祖神堯皇帝、太宗皇帝、中宗皇帝、玄宗皇帝,都是神明英武的圣賢哲人,對各門藝術都相當精通,書法與繪畫都很擅長,可見唐代社會對藝術的重視。唐代人物畫的產生、發展和衰微有其自身的歷史原因,但不可否認它是中國古代人物畫歷史中一個空前的繁盛時期,開拓了人物畫的現實主義道路,在中國美術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在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值得后人學習借鑒。
二、唐代人物畫形式的多樣性
在唐代,題材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題材是繪畫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除了題材更為豐富以外,在唐武宗的“會昌滅佛”事件之后,佛教題材的創作也日益少見。至此之后,畫家們更專注于人物的日常生活。如果說魏晉南北朝的繪畫是從貴族的宮殿里解放出來,讓它接近人們,那么唐朝的繪畫就是從神的觀念中解放出來,讓它直接反映生活。
三、唐代人物畫的技法特點
唐代時期不再單單用線來造型,也十分重視色彩對造型的影響。設色柔和,艷而不俗。線條上講究勻整流暢,線條勻細,用筆工而不滯,細而不膩,轉折富有彈性。人物造型上,準確反映了盛唐時期以胖為美的審美特征與著裝特色,專注于體積和動態。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可以看出,顧愷之的線條是細勁柔秀而悠長的,衣紋線條的組織在疏密短長,回還往復中表現了一定的韻律感。顧愷之之后的陸探微,以氣脈貫穿的一筆書入畫,變筆法的舒緩為勁利,形成了“精利潤媚”的風格。這只能從畫史上看到記載,可惜已無作品及摹本傳世。初唐閻立本在藝術上繼承南北朝的這些優秀傳統,認真切磋加以吸收和發展。從他的作品所顯示的剛勁的“鐵線描”,較之前朝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人物的精神狀態有著細致的刻畫,都超過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到了盛唐的吳道子用筆及線型又不同于這種六朝及初唐的“細鐵線”。他把線條加粗、加厚。形成波折起伏的線型,也就是所說的“蘭葉描”。張萱與周昉所代表的綺羅人物畫,要表現貴族婦女的綺麗慵懶的特點,人物面部和肌膚質感和體積感,紗和羅的薄而透明的質感。
在用色上面,閻立本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吳道子的時代也并不絢爛只是簡淡暈成。張萱、周昉比前人更熱衷并善于支配顏色,因為所畫婦女,都是艷媚濃裝的形象,所以著色一般濃重,他們注重色彩的裝飾性,在色彩上形成了華麗、富貴、鮮艷的效果。
構圖上講究疏密有致,張弛有度,顯示其起伏靈動的韻律感。顧愷之之時己注意了人物立足點的先后遠近,以前遮后掩作為一種表現空間的自覺手段,或以一些生活場景來襯托人物的生存環境,打破了一些呆板的平列人物畫面,創造了聚散構成,有的還以連環畫形式來說明畫面的主題。
四、唐代人物畫代表畫家作品及藝術特點
唐代人物畫在傳統的基礎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涌現出了大量著名畫家和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有:吳道子、閻立本、張萱、周昉,他們在藝術上都有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和卓越表現。
吳道子,繪畫上師法張僧繇,有別于顧愷之與陸探微,真跡已經失傳了。從流傳的有關于他的文獻中,可以得知,吳道子筆下的人物,線條持續不斷,塑造人物的衣紋輪廓簡潔,衣帶舞動飄舉、筆勢圓轉流暢。畫中人物神情各異,刻畫出每個人物角色氣質,也十分重視整體人物形象的刻畫,具有生動傳神的藝術感染力。
閻立本,也運用到吳道子的遒勁鐵線描于人物畫造型,但設色有別于吳道子與顧愷之。他專一以自心為師,意念則超出了技巧的范圍,所以與張僧繇,鄭法士不同。他的《歷代帝王圖卷》與《步輦圖》流傳至今。從其畫的人物造型來分析,他的畫更注重臉部五官的描寫,其線條運用鐵線描和厚重華麗的設色,而設色又很大膽,在當時有“丹青神話”、“國朝第一”之稱。
張萱,擅長宮廷仕女畫,他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摹本《搗練圖》,這幅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動與靜,人物身姿的平衡與不平衡還有絢麗的色彩都是其最大的特點,作品設色富麗,人物典雅華貴,富有強烈的形式美感,代表了盛唐時期仕女人物畫典型的造型特色。
周昉,色彩絢麗,線條與衣紋遒勁而挺拔,近乎方形的轉折用筆,精致的塑造了宮廷貴婦們百無聊賴的生活。周昉對眼睛的描繪和身姿的動態處在一種肅靜的氣氛中,運用“衣裳勁簡”、“色彩柔和”的造型手段,描寫她們華麗外表后的寂寞生活。
五、唐代人物畫的影響
唐代人物畫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很大,后人極難超越。作為一定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人物畫因為有了自己的豐厚的土壤而迅速形成并發展起來,形成了唐式風,為后來的重彩人物開辟了新的道路,也為五代兩宋描繪地主階級生活的人物故事畫、風俗畫作了技法上的準備,唐代的很多繪畫技法至今仍然在傳統工筆人物畫的繪制過程中沿用。唐代人物畫對其周邊的日本、朝鮮等國家的藝術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其在畫史上的突出地位和歷史價值應予以充分的肯定。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全譯(承載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2]顧迎慶.中國人物畫造型研究——現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思考.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
[3][法]米蓋爾·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孫非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4]張映輝.繪畫境界生成論——傳統畫境與現當代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張晨(1992.10.30—),女,漢族,河北邯鄲市人,現就讀于河北大學藝術學院2015級美術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國畫(工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