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忠武
留壩:“山地度假”突破大山封鎖
◎文/楊忠武
“山地度假”,是留壩旅游發展的鮮明特色。通過“一業突破”,留壩大山圍城的劣勢變為山地旅游的優勢,成為陜南的一顆旅游“明星”。

留壩縣留侯鎮
留壩“面巴蜀而背秦川”,李白筆下“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秦嶺山脈古棧道中有5條從這里經過,自古便有“秦漢咽喉”之稱。由于深藏于大山之中,至今這里仍是全國少有的既不通高速,又無鐵路經過的偏僻山區小縣。
2002年,在反復探索之后,留壩確立了生態立縣、藥菌興縣、旅游強縣的發展戰略,依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良廟、秦嶺主峰太白山支脈紫柏山和漢江水系最大支流褒河為支撐,建設了張良廟景區、紫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和中國古棧道漂流三大核心景區,并架設起了秦嶺南麓第一條旅游客運索道,正式舉起了發展縣域旅游的大旗。
但難題也隨之而來:秦嶺山系的資源相近,觀光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較弱;產業形態單一,無法形成產業鏈,門票作為唯一的經濟來源,景區普遍“夏熱冬涼”,從業人員陷入“半年忙、半年閑”的尷尬;關聯產業沒有發展起來,普通群眾參與度低。
2011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到任后,研究的首要問題是“留壩旅游到底該怎么辦?”為此,縣委、縣政府做調研、訪農戶,向專家學者討教方法,奔赴北京、西安等地借智借力。不久,一套全面結合留壩實際,以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建設為目標,以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復合產品為特色,以旅游景區為核心打造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以黨委統攬、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市場運作為主推方式的留壩旅游創新發展理念和思路逐漸明晰了起來。留壩旅游“一業突破”發展戰略的破題行動正式開始。
2012年12月5日,《留壩中國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總體規劃》在國家旅游局通過評審,這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規劃走進國家旅游局評審的先例,也為留壩旅游錯位式、特色型、全域化穩健發展提供了持續遵循的科學依據。
建設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既需要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支撐,更需要旅游環境的全域景觀化營造。從2012年起,留壩整合資金3.8億元,持續推進以城區、鎮村、道路、河流水系、景區景點、綠化工程和全民素質提升為主要內容的“精美留壩”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累計植綠化苗木120余萬株,新建垃圾填埋場和中轉房161個,配備垃圾清運車60輛,綠化美化庭院4950戶,打造景觀節點35處,硬化村組道路35.37公里;按照“雨污分流、管線地埋、綠化亮化”的要求,高標準完成了縣城紫柏路改造工程,建成了全市山區縣首條景觀大道;啟動了“回到1950年代”主題文化縣城建設,實現了縣城及主要景區免費無線上網。此外,落實縣鎮村三級機構、人員、經費等環境衛生基礎保障,建立垃圾清運處理、景觀小品與苗木花卉日常管護等長效機制,大力推進“四園兩池”建設和“把豐收掛起來、把庭院靚起來、把歌舞跳起來”的“美在農家”等活動,城鄉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真正實現了“處處皆風景,無處不留客”的全域旅游環境和景觀格局。
特色產品與良好環境是全域旅游的基礎條件,在“產品為先,渠道為王”的現代市場競爭中,“酒香也怕巷子深”。為此,留壩從捉襟見肘的財政中每年拿出500萬元專門用于市場營銷和旅游形象宣傳。通過幾年的努力,培育了一支自己的專業營銷隊伍,在一級、二級、三級市場、各大旅游超市建立了以代銷、專營為載體,以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為手段,以線路營銷、事件營銷為亮點的完整的營銷系統,確保每一季的旅游新產品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與消費者見面。
留壩農業人口占據全縣總人口的82%,在大力實施旅游“一業突破”的過程中,把旅游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將旅游富民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為此,留壩對全縣8個鎮(街道)均進行了不同的旅游主題策劃,構成了全留壩的整體空間布局,使城鄉融合、農旅融合、鎮村一體的旅游業激活了傳統鎮村的發展后勁。
為了八大特色旅游小鎮的建成,留壩確定了圍繞旅游做休閑農業、做品牌農業、做良心農業的農業發展方針。縣委、縣政府鼓勵土地流轉、合作經營,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研學旅游,豐富了旅游業態,聚集了旅游人氣,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全面帶動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極大地激發了農村的內在活力。2015年,留壩被國家旅游局、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鄉村旅游是依托農村、田野、鄉趣、農家而發展起來的旅游與農村結合業態,縣委、縣政府把鄉村旅游的實施主體定位為鎮村,依托主體是與這片土地有著深厚情結的農民,其目的是讓廣大農村人口真正成為鄉村旅游的實施者、參與者、從業者和紅利分享者。縣上通過制定扶持政策,投入專項資金,明確各級干部包抓,提供專業培訓指導,鼓勵農戶開辦土特產商店、農家樂、農家賓館、休閑山莊、特色民宿等,引導農民通過良心生產,把無公害種植、養殖、綠色農產品、果園、林地開發成體驗式旅游項目。目前,全縣已建成休閑農家97戶、農家賓館40余個、休閑農莊10個,全縣農村人均從鄉村旅游及相關產業中獲得收入2684元,占34.5%。
作為秦嶺山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專門用于扶持群眾參與旅游產業發展,先后發放旅游創業貸款1.22億元,扶持22個村發展鄉村旅游;設立扶貧貸款基金5000萬元,發放產業直補資金447萬元、扶貧貼息貸款1073萬元,完成了11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全縣90%以上貧困戶接受了政府組織的各類專業培訓,52%以上貧困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獲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70%的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了旅游產業。目前,全縣旅游業直接從業人數超過3000人,輻射帶動貧困戶1000余戶,帶動轉移勞動力1.03萬人次,已吸引500余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實現創業收入1.5億元。在留壩各大景區、旅游服務行業中,有90%就業崗位是全縣貧困人口,每個景區和旅游項目都成了精準扶貧點和帶動農村人口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