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滿凱
抓“融合教育”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文/李滿凱
山陽縣以新農民大課堂、量化積分考核、十星級文明戶創建為載體,探索開展“黨員+農民”融合教育,有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堅持靈活辦學,提高群眾參與率。采取靈活多樣、群眾喜歡的辦學模式,利用雨雪天氣、農閑時節或紅白喜事時機進行;方式采用情景式教學、案例式分析、答疑式解讀,激發群眾學習熱情。同時將黨員固定學習日、“兩學一做”“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緊密結合,從黨員干部擴大延伸到群眾,不斷提升學習教育效果。
突出需求導向,提高群眾滿意率。根據群眾需求,每季度末月制定下季度教育培訓計劃,鎮辦負責匯總上報,協調相關部門支持。大力推廣互動式教學,把單一的學習教育拓展為集政策宣講、技術培訓、法律普及、民主議事、文化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大課堂,成為群眾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難必幫、有疑必解的精神文化樂園。
統籌整合資源,提高群眾受益度。從縣鎮村挑選表達能力強、專業技術精、農村經驗豐富的220余名人員建立農民大課堂師資隊伍庫,以實體為主、網絡為輔開展教育教學模式。目前,全縣239個村(社區)全覆蓋常態化開展遠程,92個村(社區)堅持每天廣播,106個村(社區)建起了微信群,4個村(社區)發布了公眾號。
實施精神扶貧,提高群眾內動力。通過科技下鄉、政策宣講、惠民演出等形式,廣泛宣傳精準脫貧政策,推出王閻鎮下派干部李長慶這一重大典型,舉辦先進事跡報告會,引導基層干部與群眾一塊苦、一塊干,讓廣大群眾耳濡目染、自發自覺。目前,在全縣129個貧困村巡回宣傳宣講200余場次,社會反響良好。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推進精神扶貧,將村黨支部、黨員和農民群眾的基本要求、職責義務、文明程度等指標進行量化,分級分層考核,推動黨的制度、村規民約等相關規定落地生根,村風、民風、家風持續好轉。
提升農村黨支部“堡壘指數”。圍繞提升“兩力兩率”和創建“一流支部”目標,以貧困村為重點,按照“好、較好、一般、較差”四個格次,采取季度排查、季度攻堅、壓茬推進、動態清零方式,著力培育“五優書記”,打造“五強班子”。
提升農村黨員“先鋒指數”。各村(社區)黨支部以黨員履行基本義務、參加“三會一課”、帶領脫貧致富、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內容為重點,每月積分、季度匯總、年末總評,將支部黨員評定等次定期排名公示,將優秀黨員推薦上級黨組織予以表彰獎勵,基本合格和不合格黨員按規定給予相應組織處理。
提升農民群眾“文明指數”。以當誠信人不當失信人、當守法人不當違法人、當孝敬人不當忤逆人等“十當十不當”為準則,建立居民文明檔案,實行季度考評、年底匯總、定期公示、接受監督,以模范行為引領身邊人。目前,全縣5.9萬戶農村家庭戶全員納入量化積分考核范圍,開展好人評選760人,道德模范1540名。
廣泛動員“爭星”。以愛黨愛國、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興業致富等為核心內容,細化“十星”標準,列出詳單,引導居民家庭對標定位、爭星晉級,形成以得“星”為榮,創“星”爭“星”的濃厚氛圍。
公平公正“評星”。按照宣傳“知”星、自我“定”星、民主“評”星、掛牌“授”星等8個步驟開展評選,以村(社區)為單位,一年一評、家家參評、戶戶掛牌(7星以上授牌)。鎮(辦)每年集中開展兩次“十星級文明戶”授星活動,大張旗鼓宣傳和表彰“十星”家庭,并發布光榮榜。同時,實行能上能下、動態管理,確保先進性和示范性。目前,全縣129個貧困村共評出七星以上文明戶1300余戶,占20.1%。
創新機制“用星”。出臺“十星級”文明戶在信用貸款、合作醫療、行政審批、子女入學、縣內旅游等方面享受的優惠政策,讓星級文明戶得榮譽、得實惠,激發創星爭星的積極性。通過創新方式方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家庭中落細落小落實,深化農村文明創建、助推精準扶貧、建設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