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 通
寧陜打造生態旅游“大景區”
◎文/寧 通
“大景區”是寧陜在縣內沒有大景點的條件下,用“月亮帶著星星走”的方法,突出項目,優化產品,綜合開發,在全縣范圍形成大旅游的格局。
寧陜森林覆蓋率達82%,“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讓寧陜處處都是風景。每逢周末,上壩河、秦嶺峽谷、悠然山等景區就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游客置身寧陜“大景區”,或駐足拍照,或沉醉其中……
近年來,寧陜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實施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憑借良好的生態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寧陜旅游取得了蓬勃發展,逐步走向全面提升的大旅游格局,帶動了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去年,寧陜縣入選國家旅游局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
寧陜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素有西安“后花園”之稱,是聞名全國的生態林業大縣和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林麝、金錢豹六大國寶的棲息地。
2004年,伴隨著西漢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寧陜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后,做出了“生態立縣、旅游富民”的發展戰略,編制了《寧陜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迅速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推動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寧陜旅游產業進入起步階段。
2007年10月,西漢高速公路貫通,寧陜正式融入西安半日經濟圈,旅游接待人數與收入連年攀升,旅游產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在經歷了起步、發展兩個階段后,寧陜旅游逐步走向全面提升的大旅游格局。
2014年3月,寧陜縣委、縣政府做出了《關于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決定》,舉全縣之力在安康全市率先發展全域旅游,實施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寧陜先后成功引進25家實力企業,開發建設了35個旅游項目,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旅游招商引資位居全省縣區之首。先后建成上壩河、朝陽溝等精品景區,筒車灣成功創建4A景區,初步形成了“兩線三環二十點”的旅游格局。
如今,過境觀光游、休閑自駕游、美麗鄉村游、水上娛樂游、森林體驗游成為寧陜旅游五大旅游亮點,年接待游客突破300萬人次,成為秦嶺片區最具魅力的休閑旅游目的地,進入全省旅游強縣和旅游產業發展先進縣行列,被命名為全省旅游強縣和先進縣。
寧陜對全域旅游的未來有更大的發展藍圖:力爭用10年的時間,建成融生態觀光、度假休閑、健康養生、科學考察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旅游勝地,使之成為“陜西生態旅游的重點區域”和最具魅力旅游目的地,旅游業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寧陜縣鐵橋村的“秦嶺峽谷漂流”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寧陜的旅游資源依靠大秦嶺,景點多而分散,缺乏核心景區。寧陜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不打單獨“景區”概念,而是著力打造縣域旅游這個“大景區”。
寧陜縣長鄭紅丹說:“在景區開發建設中,我們堅持‘月亮帶著星星走’,打造重點景區,先后投資38億元,突出打造了一城一園四區特色旅游產品,帶動全縣其他景點開發。在扮亮月亮打造重點景區的同時,開發星星,加快在建和續建的30個旅游項目建設,實施差異性開發,注重旅游產品特色,避免同質化開發,增強寧陜各景區旅游產品的互補功能。”
此外,寧陜還將旅游與農業、文化、體育融合。建成80畝藍莓種植基地并培育了5萬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投資6000萬元建成大秦嶺藝術創作中心,舉辦中國大秦嶺山地越野挑戰賽暨陜西省首屆秦嶺山地馬拉松賽,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的全域布局,為游客來寧陜休閑度假提供了更多選擇。
“寧陜發展的關鍵在旅游,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仍然在旅游。”寧陜縣文廣旅游局局長呂宣強表示,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寧陜縣從自身的優勢和條件出發,把旅游作為興縣富民的主導產業,發展全域旅游推動脫貧攻堅,一批貧困群眾依托旅游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小橋的倒影在微波里蕩漾,連戶路向村莊深處蜿蜒……寧陜縣皇冠鎮朝陽社區的美麗風景,傾倒了無數游客。寧陜縣委書記張益民說,我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一邊要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就是要徹底改善農村的環境衛生,給寧陜的鄉村穿上一件美麗的外衣,這樣我們發展旅游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寧陜縣皇冠鎮朝陽社區村民廖鳳琴說:“以前我們家居住的是土房,就在河對岸,交通不便,也沒有什么收入來源。朝陽社區建成后,我搬到集鎮住進了小洋樓,開起了家庭旅館,一年下來就能攢2萬元。”
廣貨街鎮蒿溝村依托秦嶺峽谷漂流等旅游項目發展美麗鄉村游,全村通過幾年的發展,農家賓館、農家樂達到85戶,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300元增加到了18000元,一舉實現了整村脫貧。
到2018年,寧陜全縣預計年接待游客500萬人次,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到12000人以上,實現鄉村旅游總收入22億元,貧困人口穩定增收3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