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博文
屈軍濤 在蘋果技術革新路上砥礪前行
◎文/李博文
蘋果是洛川老百姓的“搖錢樹”!圍繞蘋果產業和群眾的希望,有那么一群不計個人得失的人,一代接著一代,用汗水辛勤澆灌著這片綠色。屈軍濤就是其中一個……

屈軍濤(右一)組織貧困村果農現場觀摩培訓
1996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畢業的屈軍濤回到家鄉,從事蘋果科技工作,這一干,便是20多個年頭。這期間,屈軍濤經歷了洛川蘋果從徘徊到再次迅速崛起和“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四大關鍵技術為主的技術革新,全面負責組織實施了以“大改形、強拉枝、有機肥、減密度”新四大關鍵技術為主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普及。“洛川蘋果”這四個字就此深深地刻在了他的生命中。
2002年1月,屈軍濤從縣果研所調任土基鎮果站站長。該鎮地處洛川南部塬區,蘋果產業起步較晚,加之又連續多年遭受重度冰雹災害,干部群眾生產積極性受挫,一些果農紛紛外出打工,果園瀕臨荒蕪。剛到任的他挨家挨戶了解情況,看到果農缺乏管理技術,他當即向果農公開承諾:“果園有任何困難都可以來找果站,你們的蘋果種不好,我屈軍濤就不走!”
為了這句承諾,屈軍濤想了許多辦法:開通了蘋果技術服務熱線;組織技術幫扶活動;推行果站工作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理制、示范包抓制、崗位目標責任制等。同時東奔西跑籌集了三萬元資金,在土基鎮創辦了洛川縣基層果站第一個蘋果科技服務部,加強技術推廣。
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土基鎮蘋果由原來的1.5萬畝擴大到3.2萬畝,建成綠色蘋果基地5500畝。全鎮蘋果畝產量由2001年的900斤提高到2005年的3000斤;優果率由2001年的38%提升到2005年的70%,產量、優果率及管理水平由最差的鄉鎮一躍超過了全縣平均水平。
2009年初,屈軍濤調到洛川縣蘋果生產技術開發辦公室工作,成為全縣50萬畝蘋果標準化生產的直接責任人和具體組織者,責任和擔子更大了。
4月春季果花防霜凍期,他和同事不分晝夜奔波在各個果園里,組織群眾給果樹熏煙、噴水,現場示范、指導;5月果園防汛期,每天與氣象部門密切聯系,隨時關注天氣變化;夏季高溫天氣,在果園手把手教果農夏季修剪,隨時組織果農在蘋果樹下為他們講解答疑,一講就是一大晌……
如今,在洛川一提到屈軍濤,沒有一個果農不認識他的。“屈主任沒有一點兒架子,就愛往果園里跑,只要果園一有點問題,他總是第一時間趕來,還不厭其煩地叮囑我們要怎樣怎樣管理。”洛陽村果農段春季說。
“記得有一年冬天我們給果農現場指導冬季果樹修剪技術,當時氣溫零下十幾度,我的手都凍得沒知覺了,可是屈主任好像沒感覺一樣,為現場的果農細心地講解著每一個技術要領,并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著,幾個小時下來手凍得紅腫紅腫的。”同事郭宏崗說,“像這樣的冬季修剪培訓工作,要一個多月。”
談到工作,屈軍濤說:“作為一線科技人員,工作時間是按蘋果生長規律和實際來安排的,不能每天固定工作八小時就可以結束。”
他始終把科技培訓和示范作為工作的重要抓手,與同事們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近三年來累計組織村級技術培訓140多場次,鄉級培訓68場次,縣級培訓50多場次,舉辦蘋果電視科技講座30場次,培訓人次達9萬以上。
他結合本單位工作實際,將黨員示范崗設立在田間地頭,實行掛牌管理,公開黨員姓名、咨詢電話和服務承諾,并與每月積分結合起來,亮明身份,豎起旗幟,有效解決了果農對技術需求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也讓果農隨時感受到黨員就在身邊。
2017年3月18日,這是一個讓屈軍濤引以為傲的日子,由他創辦的“洛川蘋果俱樂部”正式成立。
“網絡傳播速度這么快,我們也要搶占主動。”他高興地說:“俱樂部的成立使推廣效率大幅度提高,我們要通過這個平臺、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打造一批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和技術骨干,實現技術輸出,把洛川技術、洛川標準、洛川文化真正傳播出去。”目前,俱樂部已經組建了1個總部和13個基層分部,吸收了2000多名蘋果愛好者和技術骨干加入。
他幾乎與洛川每一個鄉鎮的農民技術骨干都進行了交流。他說:“推進蘋果生產轉型升級,政府要作為,抓手在農村。”洛川蘋果俱樂部是民間組織,沒有盈利目的,會員沒有酬勞,所有人都像他一樣認真地工作著,毫無保留地為鄉親們致富奉獻青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