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化欣(本刊記者)
東莊水庫:涇渭之“鎖”
◎文/王化欣(本刊記者)
在一條世界上最渾的河流上,建一座秦淮以北最大的水庫。這一“東莊之夢”,在歷經65年6次擱淺之后即將成為現實。建成后的東莊水庫,不僅擁有巨大的攔沙減淤容量,也將蓄滿巨大的安瀾涇渭能量。
在陜西水利史上,從來沒有什么項目像東莊水庫這樣“慢”和“難”:項目申報耗時60余年,開發目標先后4次變更,而壩址選擇又陷入長達20年的爭論漩渦。
2014年11月,東莊水庫終于拿到國家立項的“通行證”——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項目建議書》。2017年7月13日,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總投資154億元,這標志著東莊水庫即將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而涇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治黃必先治渭,治渭必先治涇”,早就是各方共識。
1960年前的渭河,本是一條微淤河,沖淤大體平衡,但是隨著三門峽水庫建成,渭河下游河床抬高、河道阻塞、泄洪受堵,成為地上懸河。最嚴重的地段,河床高出地面4米之多。
這就像一個人的頭頂上方傾著一條河,隨時都有滅頂的危險。
河床淤積,使渭河頻現“小水大災”的暴虐之氣。1960年來,渭河先后發生過20多次洪災,累計奪走100多人的生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元。
其實,渭河洪災的罪魁禍首,并非洪水,而是淤沙。而渭河淤沙的罪魁禍首,則是涇河。據考證,涇河的泥沙含量為世界之最。
這條發端于寧夏涇源縣的河流,不僅是渭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黃河流域三大“多沙粗沙”河流之一。常年每1立方米的水中就含有泥沙145公斤,是黃河的4倍。每年向渭河輸入泥沙2.48億噸,占渭河來沙的70%,占黃河來沙的1/6。
同時,涇河又是珍貴的水源。涇河所在的關中,既是陜西糧倉,又是經濟重地。特別是俗稱“旱腰帶”的渭北旱原地區,更是水貴如油。然而,貫穿“旱腰帶”數十公里的涇河,蓄水率僅為12%,88%的黃金之水長年嘩嘩白流。
所以,經過幾代水利人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個不爭結論:無論從防洪、減淤,還是關中解渴的角度,建設東莊水庫都是必由之路、治本之策。
早在1950年,陜西就開始勘察東莊水庫,不幸的是,東莊成為建國后提出最早、推進最慢的重大項目。在之后60多年時間里,這個項目曾經6次啟動,卻又因種種原因6次擱淺。期間,先后提出4個不同壩址,設計過高壩、低壩等多個不同方案。水庫的主要功能,也隨著不同時期的需求而在防洪、灌溉、攔沙、減淤、供水之間反復變更。
“為什么60多年不斷受挫卻始終癡心東莊?這恰恰說明不管在哪個時期,不管是重糧食、重防災還是重生態,東莊水庫都必不可少、無可替代。”在歷次論證會上,盡管一些專家對巖溶滲漏等技術難題抱著遲疑態度,但是對修建東莊的關鍵性、重要性都高度一致。
直到2010年,漸漸無人問津的東莊項目被再度高調提出。當時,國家掀起新一輪水利建設高潮,并相繼在《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黃河流域防洪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把東莊水庫項目列入國家層面大江大河治理規劃。與此同時,我省經濟實力、財政實力都顯著增強,現代地質、水利勘測技術不斷提高,加之具備60年的學術資料積累,重啟東莊項目的時機和條件日益成熟。
當年5月,省委、省政府把東莊水利樞紐項目提升到事關建設富裕、和諧、美麗陜西的戰略高度,決定重啟東莊前期工作,并將其列入省委2011年“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
陜西水利界周知,重啟東莊水庫看似水到渠成,但操作起來絕不會順風順水,它不僅是苦活,而且是“險灘”。
說它“苦”,是因為重大項目建設工作量,前期要占到70%,勘探、實驗、咨詢,論證、審查、報批,建議書、可研報告、前置要件,樣樣都復雜難辦。說它“險”,是因為論證難度太大,不利因素太多,隨時都可能發生否決項目的情況。
在此之前的2005年,當第6次申報東莊項目時,國家三家規劃、評估單位曾經分別用紅頭文件,對東莊的地質巖溶、泥沙問題和開發目標一一否定,造成項目有始無終。而這次再啟東莊項目,實際上是來一次“否定之否定”,要讓有關部門自己推翻自己先前的結論,難度可想而知。
比如,壩址之爭。東莊水庫的巖溶地質、灰巖壩址等條件十分罕見和復雜,曾被我省水利專家余光夏總結為“世界殊”。之前因為技術手段有限、勘察深度不足、缺乏實驗數據等原因,加之東莊鄰近曾有過兩個漏庫的教訓,滲漏之爭困擾立項數十年。1995年,因為可能出現滲漏問題,東莊項目被全盤否決。
所以,盡管省上連續發動地質會戰拿出一些新的“不漏水”依據,但在2011年9月召開的咨詢會上,來自全國的權威專家們仍然對東莊項目產生嚴重分歧,雙方各持一詞甚至發生爭吵,最終未能達成一致。而11月份的水利部審查會上,這種反對聲音更勝一籌。
再如,立項之爭。2012年東莊項目開始進軍國家發改委時,正值引漢濟渭申請立項之際,這就形成“兩個胖子一起進門”局面。一方面,一年內給一個省安排兩個過百億的大型水利項目從無先例,另一方面因為之前的壩址之爭鬧得紛紛揚揚,所以剛開始接洽時處處碰壁。
另外,按照規定,項目進入可研階段前必備16個前置要件,包括水資源指標、土地占補、環境評價等等。這些“紅線”,每一項都能決定東莊的生死,一項當關就全盤卡殼。而當時的具體情況是,水資指標超用、流域沒有開發規劃、巨額土地保證金沒有著落。

這一切,都得一項一項過關,一趟一趟“跑部”。為了立項,省委書記、省長以及副書記、副省長多次分別進京溝通,而只有7人的東莊水庫前期工作機構過著7年沒假日、沒周末、滿負荷、高強度的日子,全辦人員無一例外都累倒過。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問題都“跑”出了結果。首先,水利部水規總院等權威機構得出結論:“該河段處于獨立水文地質單元,與周邊地下水系不聯通”,“不會產生嚴重滲漏問題”,從而終結了困擾立項多年的滲漏之爭。
緊接著,2013年2月,《項目建議書》通過水利部審查,2014年11月24日獲國家發改委批復。日前,項目可研報告已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
幾份國家層面的批件都指出,東莊水庫是“渭河防洪減淤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重要支流水庫”。建庫任務也得出正解:“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發電和改善生態等綜合運用。”
一句話,就是建設東莊水庫“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且具備修建高壩大庫的條件”。
按照規劃,東莊水庫總庫容32.76億立方米,相當于15個黑河水庫。即使在設計的24年蓄沙期滿之后,也相當于5個黑河水庫,其容量之大堪稱陜西之最。
實際上,東莊既是“沙庫”又是“水庫”,既是“防洪庫”又是“生態庫”。與其功能對應,東莊水庫產生的效益是綜合性的。
——防洪減淤效益。東莊水庫將同渭河堤防工程形成完整的渭河下游防洪體系,不僅能徹底解除渭河下游小水大災隱患,還可與渭河整治、引漢濟渭一起構成“一線兩片”現代化水利體系骨架。
按照設計方案,攔沙庫容淤滿年限24年。這期間可攔截泥沙20.53億立方米,減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積6.05億噸,厚度1.28米;可減少黃河泥沙25億噸,相應減少黃河下游河道淤積10億噸。
同時,通過調水調沙、聯合調度,沖刷渭河河槽,使渭河下游行洪能力、洪水削減、防洪標準成倍提高,確保渭河綜合治理后防洪能力50年不降低,還將減輕黃河泥沙淤積。
就是說,渭河從此再無小水大災的心腹之患。
——安全供水效益。東莊水庫是渭北的“巨型水塔”,長期蓄水10億立方米,每年可以給西咸新區、銅川、富平及涇惠灌區提供5億多立方供水,還可為新增2000億元工農業產值提供充足水資源支撐。因為是高水高用,輸水采取自流為主,從而大大降低了供水成本。
一旦遭遇西南大旱極端氣候,東莊水庫便可開閘引水,成為緩解關中旱情的應急水源。
——清潔能源效益。東莊水庫設計水電裝機11萬千瓦,年發電量2.56億度,不僅優化陜西電網結構,而且每年減少煤炭消耗13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放30萬噸,為節能減排發揮重要作用。
據東莊項目可研報告計算,東莊水庫每年能夠創造效益15.5億元,其中防洪效益2.2億元,減淤效益5.8億元,供水效益6.0億元,發電效益1.5億元。
這種算法,只包括了可量化效益的計算。實際上,東莊的效益遠不局限于此。
比如,在生態環境效益上,東莊水庫可確保涇河生態基流,改善涇渭河水環境,提高地下水位,蓄水后形成長98公里、面積6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可形成濕潤的小氣候,也有利于改善渭北區域性氣候。
再如,東莊水庫還將形成相關產業效益。據規劃,東莊還將依托高山峽谷、廣闊水面打造世界級水利風景區,突出水文化、人文歷史、農家特色建設東莊新城,屆時也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這些效益,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