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珍
迷你KTV在日本很早以前就有了。日本是卡拉OK的發明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國內的卡拉OK店遍地開花。那時候唱歌的方式是“一群人去唱”。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發展,卡拉OK在日本人氣下滑,生意銳減。于是,很多日本商家推出了“一人卡拉OK”。大約在2003年至2004年期間,日本東京、大阪等城市出現了“一人卡拉OK”。
《環球時報》記者曾在大阪心齋橋的卡拉OK店,體驗過這種“一人卡拉OK”。不同于現在中國擺放在商場的“迷你KTV”裝置,日本是將傳統的KTV店房間改造成一人間。一家中型卡拉OK店,大概有10來個單人間,每個房間大約有2平方米大,墻體使用的是鍍膜玻璃,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但里面的人可以看到外面。房間內設備一應俱全,放置著唱歌設備和高腳凳,還有一臺連接設備的平板電腦,供顧客將自己的聲音保存。消費者可以自帶吉他等彈唱,還可以參加某一首歌曲演唱分數在全國排名等。比起卡拉OK室,這更像是一個錄音室。
不過,日本“一人卡拉OK”使用者集中在年輕人群中,基本上都是高中、大學的學生。日本人認為,一個人唱歌有一種孤獨感,有集團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總愛在屬于自己的一個小集體內活動,和集體中的成員一起出門買東西、唱歌、吃飯等等,如果一個人總是單獨行動,往往會帶來“被群體孤立”或者“沒朋友”等負面評價。這也是為什么一開始日本KTV包間全設置成供多人娛樂的包間的原因。
而這種“一人卡拉OK”并沒有大范圍受日本人歡迎,反而成為日本年輕人用來練歌的場地。日本的高中生、大學生以及剛畢業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喜歡使用這種“一人卡拉OK”來練習歌曲,特別是英文歌,以便日后在同事、朋友們面前“一展才藝”。
“一人卡拉OK”包間也逐漸被日本人開發出新的用途,比如下班后和同事朋友喝酒到半夜,錯過回家末班電車的上班族,會到通宵營業的卡拉OK店要一個包間休息到天亮再去上班;還有的上班族會到公司附近的卡拉OK店睡午覺;還有坐長途巴士從外地趕來東京、大阪工作的年輕人,沒錢住酒店便選擇“一人卡拉OK”的包間。
當然,很多人也開始“惡用”這種包間的功能。日本媒體多次報道稱,日本大叔在KTV間威脅援交少女,還有的利用這個場所賣淫等等。▲
環球時報20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