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詹姆斯·戴森
世界即將經歷一場交通運輸的“文藝復興”,各個國家都在努力解決不斷增加的人口、不斷加劇的擁堵以及城市生活等問題。除非我們能夠找到從某地到另一地更快、更智慧的方式,否則全世界的交通體系將無法應對。全世界的城市都面臨著挑戰,只能通過投資新技術并支持那些擁有工程學知識來創造這些技術的人才能解決。
中國是居于特殊地位,能夠從這一復興中獲益的國家之一,其對于“鐵路復興”的投資便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案例。從上個月21日開始,“復興號”動車以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往返于北京和上海。然而,“復興號”動車還能跑得更快,這一發展令人驚嘆。中國目前已經修建了2.2萬公里的高鐵線路。
火車是改變人類世界的最偉大發明之一。廉價、快速、簡便的交通促使新的交通線路開通,新的城市和增長機遇也得以讓國家更繁榮。中國對這一點心知肚明,這便是中國高鐵線路總長度將在未來3年內增加3萬公里、連接80%大城市的原因。
類似的工程學飛躍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數月乃至數年不辭辛勞的結果,制作原型機、設計測試、尋找哪怕是最小的邊際效應。定位拖拽,尋找不必要的軌道震動,去除誤差,這些努力都將帶來重要的影響。我很羨慕中國有關于量變推動質變的思想。
邊際效應是一方面,還有一些人則采用完全不同的思維。美國提出了“超回路”概念,即在真空管道中利用磁懸浮的方式行駛列車,這令人感到興奮異常。
對交通的徹底再思考,并不是工程師們在速度和虛榮心上相互比拼,而是要為當前面臨的挑戰找到現代化解決方案。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對于我們的交通系統的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工程師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事實上,從快速城市化到老齡化人口,再到全球變暖,所有一切都需要工程學解決方案。
從全球來看,我們要有正確的技能。教育是源頭,正是年輕人可以發明創造,解決我們面臨的挑戰。但在英國,到2022年將會出現100萬工程師的缺口。很明顯,如果我們現在不行動,就不會有人才。
中國同樣也面臨挑戰。促進包括交通在內的各經濟領域的創新需要優化學生們的教育內容??荚嚭退烙浻脖痴冀y治地位的大學體系肯定會產生高技術、受過良好培訓的工程師大軍,但如果中國同時為這些聰慧的大腦輔以真正的項目,便會造就一批發明家。
一想到如何武裝下一代人,我就會感到興奮。讓本科生在實際項目中學習,并由科學家和工程師進行指導。我們不應讓這些工程師坐在桌子后面,或者滿是灰塵的教室中推論假設,而是讓他們置身于真正的現實項目中,并讓他們去真正地發明創造。把大學教育的學術嚴謹和技術、創造力結合在一起,將能夠打造出最為尖端的科技。
中國已經意識到,培養更多工程師是一項聰明的投資,不僅能夠解決問題,而且還將產生有形產品,并為國家創造財富。中國愿意投巨資研發“復興號”絕非偶然,而且還可能會更進一步?!?/p>
(作者是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院士、英國戴森公司創始人)
環球時報20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