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海
摘要:美育是審美教育的簡稱,以審美活動的形式展開,通過其形象性、情感性、體驗性來感染人、陶冶人,從而實現教育是培養完善人這一目的。中國古人在豐富的審美實踐中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美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理解審美教育具有很大的啟發。
關鍵詞:禮樂傳統;審美修養
中國是古老的禮儀之邦,美育思想早在原始氏族社會就已開始萌芽。如《尚書·堯典》記載:“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可見在舜時期,人們在對樂的功能和特點有了較為詳細了解的基礎上就開始實施樂教。到了周公時期,他繼承了夏、商兩代的傳統禮儀,并在此基礎上對禮儀教化制度加以不斷完善。《周禮》記載,學校規定以“樂德教國子”,要從忠、敬、孝、悌等方面入手來加強對學生美德的培養;以“樂語教國子”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詩辭的能力;以“樂舞教國子”即通過表演的形式來稱揚贊嘆往哲先賢的豐功偉績。由此可見,此時的禮是禮儀、規范,樂是集詩歌、舞蹈、音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教育。禮樂并施,是社會制度規定的,也是道德規范所要求的,更是一種審美教育的實施,社會通過這種方法來對貴族進行教育。
到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對美育思想進行了較為系統地闡釋,尤其是儒、道兩家的美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是儒家學派的美育思想。孔子主張仁學教育,要求培養人主體內在的文化心理結構,從而使之適應外在的社會禮儀制度,達到培養“志士仁人”的最高教育目標。這種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倫理教育,但其中也滲透了審美教育。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提出“興與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觀點,認為人通過“詩”與“樂”的培養和熏陶才能成為謙謙君子。“詩”可以鼓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禮”培養人的行為規范;“樂”則是“詩”與“禮”的統一,對人的思想意識產生一定影響,使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更加融洽。此外,孔子強調審美享受必須有一定的尺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要以“仁”、“禮”為一定的衡量標準有節制地滿足人們情欲的需求,達到人與人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發展。荀子作為儒家審美教育的集大成者,對美育思想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闡述。荀子雖認為人性本惡,但由于受到外在禮儀規范的影響,也非常重視審美教育,他指出:“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通過開展審美教育,就能把人“好惡之情”引向好善,從而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因此,他認為人性本身雖然不是完善的,但只要通過審美價值的傳授就可以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他主張:“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具有“化性起偽”的審美作用,藝術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美政”、“美人”、“美俗”,發揮其安定社會、培養人才、輔助政治的功用。
其次是道家學派的美育思想。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美育方面的見解是獨辟蹊徑的。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主張“無為而無不為”,要求人們不要刻意地從外在尋求美,而應順其自然,從而到達較為完美的境界。道家的繼承者和發揚者莊子對個人的審美修養特別重視,他認為審美是超功利的,得到了自然無為的“道”也就獲得了“至美”。他把審美境界看作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性直觀,單單憑借外在的審美教育是很難達到這種境界的,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人內在的審美修養。
這樣對比看來,以儒家為代表的審美教育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與之相反道家則主張超功利的審美修養。儒道兩家思想各有千秋,相互補充,對漢代以后的審美教育及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漢朝時,審美教育的觀點依然受先秦儒家學派所影響,片面強調社會規范作用的同時忽視了審美教育的功用。例如:董仲舒將儒學六藝(詩、書、禮、樂、春秋)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立身行事的基本教材,將其視為“教化”人的一種工具,從而忽視了審美教育的功用及其特殊性所在。
魏晉時期,老莊玄學盛極一時。人們不再注重強調外在的禮儀規范,轉而將其視角放在人格獨立上,強調主體的審美體驗、藝術鑒賞和創造。例如:顧愷之的“傳神寫照”,王弼的“得意忘象”都體現了主體對審美的追求與創造。
唐朝時期的審美教育已經完全擺脫了先秦儒家思想學派的束縛,多數人將審美與教育分開來研究,主張“文以明道”。如韓愈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問道”,他對教育的主張中完全沒有涉及任何與審美教育相關的內容。柳宗元在教育方面也主張要依“圣人之道”行事,同樣沒有將美育融入與教育之中。
宋明時期的教育,主要圍繞“人的主題”展開。朱熹主張建立理學教育但將感性排除在外,與審美教育背道而馳。但是朱熹非常重視“樂教”對人的影響,強調以吟詩歌舞的方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通過審美教育來滿足兒童的求知欲。王陽明的實施教育方面非常強調“六藝”,因此他也非常重視審美教育。當時的人們將情感教育排除在教育之外,他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依照兒童的心理特點,提出以審美教育為導向的教學觀念。
明、清時期的王夫之、顏元、戴震等思想家,在教育思想上都將審美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重視對主體進行個性塑造,強調情感性教育和性情的熏陶。例如,王守仁主張依據倫理道德給學生講歷史故事,且故事中一定要配有與之相關的插圖加以說明。詩歌必須有一定的韻律,便于學生記誦,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才能“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其寫作能力才可以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主張與朱熹的理學教育相比明顯有很大幅度的提高,更加提升了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
此文簡單地梳理了中國古代的美育思想,當然各個時期的表現是不一樣的,但貫穿于其中的,依然是儒家的美育觀和道家的美育觀。儒家的美育觀,強調的是如何通過禮樂教化來培育人格完善的君子,而道家的美育觀,更突出個人獨立、精神自由等帶有審美意味的理想化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