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隨著課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思南縣課堂教學改革在《中國教師報》的引領下,雛形初露,正在沿著“四環一體·全人課堂”的改革模式有序推進,為使課堂改革工作得到有效開展,全縣以16所課改示范校作為課改影子,帶頭成立課改教育聯盟,帶領聯盟學校扎實開展課改工作,將課改成果輻射到全縣各中小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模式不只是在語數外學科課堂,在其他學科也得到有序推進。定期舉辦“常熟一思南教育協作交流周”課改論壇和教學觀摩活動,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加強教師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的角色正發生質的變化,演繹著更加精彩的教學課堂。
一、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
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機智而靈活的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的學習意向,啟發思維、點撥疑難、指點方法等,讓學生自己學會、會學想懂、懂想,促使學生的心理活動積極有效地進行和健康地發展。學生之間也是潛移默化地起著相互啟發、引導的作用,教師應該適時肯定和促進學生相互間的積極啟發和引導。作為新課堂教學的教師,應轉變思想觀念,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人,不論學生是否樂意接受,不論學生接受能力如何,也不論學生接收得怎么樣?只是硬生生地把知識“灌給”學生。然而,新理念的課堂應該改變這種傳統式的教學,教師只是領著全班學生一起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從多方面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習產生激情,在自己樂意中進行輕松愉快的學習,從而從厭倦學習中醒悟過來熱愛學習。
二、教師是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者
一個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天一時就能改變的,它不單獨是學生家長能影響的,還需要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同時,進行細心的教育,經過長期的積淀,一點一滴的養成。在這過程中,教師應廣泛征求學生意見,采取適當的方式,從多角度、多渠道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同時在學生面前樹立榜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習慣,把自己當成模范,從而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在平時的學習中,還應充當監督員,發現別人有不良行為,應主動及時制止,以至不再重范,同時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學習他人長處,揭示自己的短處,讓整個班級,乃至整個校園充滿良好的學習風氣。
三、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始終是一對矛盾體,要讓學生自己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教師就要轉變觀念,真正在課堂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增強教師組織者的角色意識。然而實際情況是教師片面地將師生關系理解為教與學的關系,他們經常擔心如果將課堂主體地位交給學生的話,學生可能學不會、學不深,因而總是自覺與不自覺地沿襲“精心設計,滴水不漏”的教學模式。同樣現在的學生由于自身學習情況和社會環境的改變,有許多不利于新型師生關系建設的因素產生。如獨生子女合作意識少,固執任性;學生家庭條件越來越優越,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知識面越來越廣等。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把學生當成是一個學習知識的接受者,應該認為學生知識的傳承人,在學有知識的基礎上,還應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傳承和有效運用。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小組間進行交流,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力量,對知識進行探索、拓展,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與社會接軌。同時還應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去感知知識的潛在內涵,從中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
四、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評判者
在以前的教育中,我們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時,過分強調的是通過它來甄別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繼而選拔出成績優秀的學生,讓他們升學、就業,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盡管他們并不很愚蠢)就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闖蕩,闖的好的,可能日子會好過些,闖的不好的,可能就只能在街邊路尾擺個小攤糊口。這樣就使得那些雖學習成績優秀卻沒有創造才能的人盤踞在各行各業的要害部門,使本行業的工作毫無特色;而使那些雖學習成績暫時不優秀卻很有創造才能的人被埋沒于塵世之中。這種現象顯然是因為評價目的不正確而造成的。那么,正確的評價目的應是什么呢?課改的基本思想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功能,建立適應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傳統的學生評價已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評價方式具有靜態性,單一性,評價結果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評價結論使多數學生得到激勵,挫傷了少數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形成性評價和終極性評價相結合,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建議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以觀察、研討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取代單純以考試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方式。可以為學生建立類似于檔案袋的東西,里面記錄清楚學生學習進展、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益等內容,同時還要更加完善考試制度,在考試中要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程度,探明學生的發展潛能等。
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除了進行引導外,還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判。你學得怎么樣?他還有哪方面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知識你掌握了,他還需要加強,等等,學生在聽到老師的評判后,會發現自己的學習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對學習就會充滿信心,學習起來就有沖勁。然而,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批判時,不能只是停留在老一套的方法上,應創新評判方法,學會使用語言,讓學生樂于接受。如:你再努力一點,這能超過其他同學;上課再認真聽,這道題就不難了;你寫字需細心,就不會寫錯了;只要大家齊努力,我們班就是優秀班級,等等,只要學生的學習威績得到老師的肯定,即使做錯了,還差一點就成功,學生也不會產生厭學心態,反而會加倍學習,爭取取得最大的成功。
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不再只是把知識硬性地傳授給學生,應該從思想上轉變觀念,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拓展工作思維,改變工作方法,從正面去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就一定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能對社會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