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薩克斯教學中培養音樂審美能力探考
李志遠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音樂的功能包括兩部分,被用于非實用性的審美以及情感表現時的藝術功能和被用于職業活動、教化、宣傳等目的的實用功能。音樂職業教育中,在突出音樂相關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往往忽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塑造,忽略其藝術功能,因而也難以培養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職業音樂從事者。以職業教育中的薩克斯教學為例,探討在音樂職業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提高職業素養。
音樂職業教育;音樂審美能力;薩克斯教學
眾所周知,學習音樂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當今學術界不乏關于音樂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方面的研究,職業教育中關于音樂對學生綜合素養發展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如“音樂教育在職業院校學生素質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職業院校大力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職業學校音樂教育的價值與功能”、“音樂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等問題的開展和研討。不過這些研究更多地是關注如何發揮音樂作為一門公共藝術課,在職業教育中貫徹“立德樹人”根本要求、促進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的作用。其研究對象,側重于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公共課,而不是作為一門專業課,探討的更多是職業教育中音樂課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促進作用,而不是音樂作為一門專業如何傳授學生從事音樂相關工作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以及相關綜合素養。本文結合薩克斯教學,著重探討職業教育中音樂專業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問題。筆者認為,審美是音樂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不為美而存在的音樂,無論在音樂欣賞、表演還是教學中,都是毫無意義的。
1.中國音樂(職業)教育歷程
我國的近現代音樂教育始于19世紀末期。關于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初期的音樂課堂,僅有零星的資料記載,大抵是一些外國傳教士所辦的教會音樂學校。總體來說,近現代音樂教育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一是20世紀初以學堂樂歌為中心的啟蒙階段,一批有識之士學習西學,開始在我國傳播西洋音樂,標志著我國近代音樂文化的發展跨入了新的階段。二是20世紀20年代的初步發展階段,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一批新型音樂教育機構,如中華音樂會(上海)、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等先后建立,還出現了第一代專業音樂家、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劉天華等,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礎。三為20世紀30、40年代“國立音專”的專業音樂教育以及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全面開展的提高階段,1927年在上海創建的國立音樂院是我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是在蔡元培先生“美育”觀念的指引下,由蕭友梅帶頭創建的,1929年改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國立音專的建立使我國的音樂教育系統化,對我國的專業音樂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第四階段為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的近三十年,音樂教育隨著新中國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贏得新的生機。第五階段主要指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藝術需求快速增長,音樂教育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職業教育領域,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推進“三教統籌”,將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統一納入“高職高專教育”進行管理,以培養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級實用人才。與此同時,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包括中等師范類院校、藝術學校以及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等一并納入中等職業教育,中等師范學校中設立的音樂師范班以及中等職業藝術學校等學校畢業生沒有了以前的“中專”待遇,在一段時間內導致中職音樂藝術類專業學生招生下降。21世紀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規模隨之快速擴大,藝術類職業教育規模也不斷擴大。
2.職業教育中薩克斯教育教學
我國職業教育是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并促進全體勞動者可持續職業發展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教學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導向。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事相應職業的就業能力,同時為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職業院校的音樂教育包括公共音樂教育和專業性音樂教育。專業性音樂教育包括一些專業音樂學院下設的附屬中學,由于有音樂學院這些專業性高等學校支撐,師資力量和教學基本條件相對較好,呈現出專業性強、起點高的特點,畢業后多繼續升入專業音樂院校學習,而更多的中職和高職層面職業教育機構中的音樂教育,相較而言則專業建設滯后、師資力量以及基本條件不足。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對于從事音樂類工作的人來說,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素養,能夠懂得作品,其次還要有相應的技術能力,能夠把藝術作品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必要的審美能力,也就是藝術鑒賞力,把握作品的“美”之所在,并通過自身的表演展示出來。從音樂表演角度來說,音樂審美表現不僅需要將譜面音符通過樂器或者歌唱表現出來,還要將作品的情感傳達給聽眾。就音樂鑒賞而言,“美妙”的聽覺感受包括音樂表現方法、形式的創新以及感性體驗等。
薩克斯約產生于1840年左右,自誕生至今僅有不到200年的歷史,主要用于爵士樂、古典樂和現代音樂中。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薩克斯演奏家肯尼·基(Kenny·G)的薩克斯唱片(包括經典曲目《茉莉花》、《回家》等)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流傳,傳播力極廣,由此薩克斯也為國內大眾所熟知,受到普遍歡迎,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學習。
目前薩克斯教學主要分布在專業音樂院校、中等職業院校(音樂學院附中、藝術學校等),以及高等職業院校中。職業教育領域目前來看以中職學校居多(主要指音樂學院附中),多作為專業開設。而高職院校中的薩克斯教學多作為選修課、公共課開設,少數設此類專業。但因其門檻低、成效快,目前中職、高職院校學習薩克斯的學生不在少數,社會上從事薩克斯相關職業的人群,有一大部分是來自中職、高職院校,但這類學校的薩克斯教學存在明顯不足。
薩克斯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是不重視鑒賞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審美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不系統,不能滿足學生從事相應職業的審美能力要求。在課程設置上音樂通識課、音樂審美方面課程開設不足,不能滿足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需要。二是教學過程中偏重演奏技能而忽視學生鑒賞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突出演奏技巧的訓練,但對如何把握作品的“美”的培養重視不足。三是教學內容上的安排,多數局限于社會熟悉程度較高的作品,娛樂性較強,學生對多種多樣風格的薩克斯作品涉獵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對不同風格、不同形式作品的多樣化“美”的認知和把握。
1.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聽覺上亦是如此。在聲音的選擇上,人們總會不自覺地趨向于美的聲音。反映在實踐中,人們對聲音的選擇并非只有形式上的關注,同時也會關注在內容上,因為人的感性因素相對應的心理結構,因此我們說,“音樂是人的聽覺審美理想的感性顯現”[1](P60)。由此可見,審美在音樂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音樂不同于語言,雖然在藝術層面上,語言與音樂有相通性,但諸如小說、詩歌以普通語言為基礎,擁有直接呈現出來的文辭材料,因此具有顯見的語義性,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構造“想象的感性世界”[2](P63)。與文學相比較,音樂具有非語義性,而與美術、建筑、雕塑等視覺藝術相比較,音樂需要依靠聽覺來感受。音樂的美是直觀直感的美,是具有非依附性的美。因此,音樂職業教育中必須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
2004年,中央音樂學院美學教研室宋瑾撰文《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糾正以往美育工作出現的偏差,提出“音樂教育領域,應糾正以往單純注重知識技能、內容感悟、道德教化、形態分析而不關心真正的審美感受等偏差”,認為“21世紀開始的全國音樂教育改革,針對以往以知識技能為中心的弊病,提出以審美為核心的改革方略,這是一個大進步”[3]。這里與于潤洋先生在《論音樂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中的觀點吻合:“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具有二重性:即音樂作品既是一個自身獨立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物態性客體,同時又是一個離不開接受者意識活動的、非實在的觀念性客體”[4],“物態性客體”指形式,即技術;“觀念性客體”指內容,即感性體驗。“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的觀點出現后的十余年,音樂教育界圍繞音樂教育是否應該以審美為核心展開激烈討論,如管建華《“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2005)、陳培剛的《全球語境中“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面臨的挑戰》(2008)、宋秀全的《對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哲學理念的思考》(2010)、郭聲健《藝術審美并不等同于藝術欣賞——由“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理念引發的思考》(2012)等。他們都從不同角度肯定了審美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音樂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不為美而存在的音樂,無論在音樂欣賞、表演還是教學中,都是毫無意義的。
2.薩克斯音樂的審美要求
首先,薩克斯音樂在審美上具有多元化選擇。無論是傳統歌劇還是現代流派的表現主義歌劇,無論是浪漫派音樂還是爵士、輕音樂,都可見到薩克斯的身影。在音樂表現力上,高音薩克斯(Soprano Saxophone)的穿透力、中音薩克斯(Alto Saxophone)的優美、次中音薩克斯(Tenor Saxophone)的豪邁與低音薩克斯(Baritone Saxophone)的低沉,將不同的音樂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它既能用于19世紀的意大利歌劇中,也能在現代爵士中大放異彩,還能在流行音樂中游刃有余,因此,薩克斯音樂這種“百搭”特質,便顯示出它在審美方面的多樣性。
其次,薩克斯音樂在審美取向上呈現出獨特的現代感。從作曲技法上來說,薩克斯出現的時間正值傳統大小調體系趨于瓦解的前期,傳統的作曲手法不足以滿足作曲家的要求,在審美觀念上也有了極大的突破,如同時期的印象主義音樂擅長突出瞬間的主觀印象,表現幽靜、空幻的意境,音樂結構較為自由,和聲和配器上色彩十分豐富。20世紀的表現主義音樂旋律支離跳動,擅用極端的力度變化,表現恐慌、絕望、恐懼等刺激性內容,如表現主義作曲家貝爾格運用十二音所寫的歌劇《露露》中,就曾使用中音薩克斯管來表現劇中的音樂形象。
第三,薩克斯音樂作曲家的創作理念和審美意識對其創作的音樂作品的影響,使相關作品也會表現出作曲家獨具一格的個性,因此,要把握這些作品的獨特性,不能僅用千篇一律,從某種一成不變的審美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所有作品。
3.薩克斯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
那么音樂職業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筆者認為,在課程安排方面,要突出薩克斯音樂的多樣性。在教學初期盡量安排學生接觸通俗的、大眾熟知的作品,然后循序漸進加入古典音樂作品、爵士音樂以及現代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形式、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美”。
在具體的音樂教學實踐中,要突出不同形式、不同時代及不同風格作品中的“美”的多樣性,使學生認識和感受到其中的美,培養學生多視角認識和把握美的能力,逐步形成審美觀。比如20世紀以后的音樂作品,它們往往不同于古典、浪漫派那般有著大眾喜聞樂見的聽覺感受,象施托克豪森和貝里奧兩位新音樂作曲家創作的薩克斯作品,他們在音樂語言和手法上充分體現了作曲家個性化特點且豐富多樣,其不同于傳統音樂創作的方法,為聽眾在聽覺感受和理解上增加了困難,但是同樣能夠表達大眾所熟知的題材內容,引發情感共鳴。
施托克豪森的薩克斯作品《友誼》中音樂動機的初始狀態,是作品開頭高音區代表“女性”的五個動機,和低音區代表“男性”的五個動機,這是該作品表現音樂內容、塑造音樂形象并對標題進行構思的一種極有特色的方法,也是作曲家追求新穎音色音響的一種手段(譜例1)。對于“男性”與“女性”特點的把握、理解和表現,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審美感知能力。除此之外,復雜的節奏類型、自由的節拍特征以及不協和和弦、不穩定的調性,等都是該曲的特色。
譜例1

貝里奧《序進》系列作品中為薩克斯獨奏創作的《Sequenzas IXb》,使用了“循環序列”的技術,是該作品的一大特色。全曲最精彩的部分,是建立在兩音組基礎之上一呼一應的對話效果,兩個音組交替出現,根據兩個音列各自的特色,要求演奏者能夠對其明顯區分(詳見譜例2)。
譜例2a

譜例2b

施托克豪森的《友誼》和貝里奧的《序進》都涉及薩克斯演奏中的“對話”以及音區、音域的變化。演奏這些作品,必須具備基礎理論知識,才能把握這些“美”。在此基礎上,再通過良好的演奏技巧演奏出來,向聽眾傳遞出其中的“美”。當前職業教育中,正是忽視了薩克斯音樂審美基礎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難以把握這些作品的美,或不敢觸及,或表演效果不盡如意。
實際上薩克斯有大量的爵士樂和古典樂作品,并非那么神秘,它也可以滿足大眾的聽覺審美,如古典樂曲《普羅旺斯的圖畫》《主題與幻想》《絨毛鳥奏鳴曲》等經久不衰的薩克斯作品。與古典音樂不同的是,現代音樂的審美價值,往往不依附于音樂的節奏、旋律等方面(現代音樂表現在作曲技法上的特點為:打破常規,如序列音樂、電子音樂、偶然音樂等,節奏、旋律等音樂要素不再成為音樂創作的唯一要求),更多的是一種藝術觀念的展現,表達的是創作者的創新藝術理念和追求,它給演奏者和欣賞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應該放開眼界。教學中應對學生作循序漸進的審美引導。
職業教育的特點是突出實踐,強調學生從事職業的技能,而音樂演奏作為表現藝術,實踐性要求更高。一方面,演奏者要具備相應審美能力,把握好作品,特別是作品的“美”。另一方面,需要演奏者具備相應的技能能力,傳遞出作品的美。此外,演奏者的表演,在傳遞作品美的同時,還要努力引起欣賞者的共鳴,使欣賞者感受到演奏的美。在此過程中,作曲家、演奏者和聽眾構成一個互動的整體。而演奏者是關鍵,是實現聽眾與作品、聽眾與演奏者互動的橋梁。因此,把握音樂本身的美并通過自身演奏展示美,是從事音樂職業的基本前提。音樂教育教學必須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
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從音樂美學的基本原理出發,音樂職業教育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總體上應包含以下幾點:首先,學生要對音樂基本要素的審美特征有所了解,這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在薩克斯教學中體現在對音高、音色、音長等方面的把握上。其次,還要對音樂基本組織形式的審美特征,如節奏節拍、旋律、調式調性、和聲、復調、配器、曲式結構等有基本的認識。第三,要努力把握不同風格和不同創作者的音樂作品美的特質,理解把握作品表現意圖與作品風格等因素。最后,根據音樂音響結構的基本審美原則對接受者作心理分析,以達到作品與演奏、演奏與聽眾的和諧共融。
總之,音樂的本質是審美,音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職業教育亦如此。在推進音樂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把審美能力作為職業能力的關鍵因素,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2]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3]宋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4).
[4]于潤洋. 論音樂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J]. 文藝研究,1996,(5).
(責任編輯:鄭鐵民 李鴻熙)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4.004
2017-06-18
李志遠,男,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講師。
G712
:A
:1002-2236(2017)04-0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