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云鳳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的內涵及必要性,基于我國銀行資本監管和盈利能力的現狀,在全文分析的基礎上,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本補充機制、推進業務模式轉型、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和推進盈利模式轉型四個方面,提出了在資本監管下我國商業銀行提高盈利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資本監管;商業銀行;建議
一、資本監管的必要性
銀行資本監管通過多種資本工具和資本管理措施,使商業銀行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前提下,監測資本防范、吸收和消化經營風險的情況,使銀行在穩健經營的背景下,保持合理的資本水平來增強盈利水平,從而實現銀行的經營目標。
有效的資本監管從遠期看將提高銀行的資產質量、提高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從監管者的角度講,資本監管新規是對當今銀行業發展趨勢的最好詮釋,對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銀行業正規穩健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是該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體現,也是該國金融體系安全的保障。
因此研究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具有現實意義:第一,明確新資本監管要求,有利于商業銀行充分應對新時期利率市場化及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第二,有利于監管部門綜合評估商業銀行經營的有效性,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促進我國金融系統的健全發展。
二、我國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的進程
2004年前我國資本監管處于“軟約束"時期,此時我國資本監管形同虛設,資本充足率水平幾乎都低于最低監管標準,我國資本監管壓力巨大。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巴塞爾委員會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實行《巴塞爾III資本協議》。我國重新審視全球金融形勢結合國內銀行業發展趨勢,明確了商業銀行內部資本充足評估、資本充足監督檢查程序,并要求銀監會根據資本充足率水平對商業銀行分類管理國家為了助推經濟的健康穩健發展,特制定了“保增長、促內需、調結構”的一系列政策,一方面,面對經營環境復雜性和嚴峻性的進一步加劇,我國商業銀行要努力制定策略積極應對;另一方面,國內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也隨著國家刺激經濟發展措施的推行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三、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一)資本監管將約束存貸款擴張
1.對存款增長來說
銀行間市場監管的加強,使銀行信用擴張變慢,對債券發行和同業業務的擴張有持續的影響,通過這些業務派生出來的存款將受到制約;加之銀行根據宏觀審慎監管的要求,大力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同業存款轉化為活期存款的同業運用渠道大幅收縮,減少了存款的派生。
2.從短期利益考慮
盈利能力主要反映了商業銀行的收益。短期內,在資本監管緊縮期,銀根收緊、存貸款減少、業務規模下降,信貸收益率變相下降;加之偏緊的貨幣政策和存貸比指標的限制,商業銀行流動性較為緊張,利差收入的縮窄,進一步拉低了銀行的收益。
綜上所述,資本監管短期內雖然壓縮了我國銀行業存貸款擴張,但是長期內生息資產的增加、資產質量的提高、收入來源的擴大,將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四、商業銀行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議
從上文分析可知,資本監管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和信貸行為有著顯著的影響,從而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當前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資本監管下有效的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本文給出了如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可持續發展資本補充機制
我國《資本辦法》的頒布以風險為基礎的審慎監管進一步實施,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資本監管,對銀行的資產組合配置起到更加突出的指導作用,資本監管效應進一步增強,未來我國銀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資本金補充壓力。
1.擴寬外源資本補充方式
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先天不足,資本金補充方式主要依賴于外源融資。外源融資渠道主要包括:引進戰略投資者、追加資本金、股票發行、次級債券增發、利潤留存等方式,給資本市場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2.挖掘內源資本補充渠道
上述外源資本補充方式不具有可持續性,如增發新股會帶來每股收益下降,戰略投資者交易成本較高,,因此商業銀行應該根據自身經營特點,不斷挖掘內源資本補充渠道。內源性融資渠道是通過優化銀行資產結構,促使資產配置向收益高、流動性強、風險小的資產傾斜,提高盈利能力來補充資本。
(二)推進業務模式轉型
1.提高資本效率
同時若銀行若執著于利差收入短期內將迅速消耗資本、拉低資本充足率,因此應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在資本監管越發嚴格的現在可以通過中間業務尋求新的利潤增點,如通過套期保值業務、現金管理業務、保理業務等中間業務來提高資本效率。
2.大力發展低資本占用型業務
傳統的信貸業務需要大量的信貸資產,資本消耗過大,為了節約資本,銀行應重構資產負債表。就資產業務而言,降低長期融資成本,同時就負債業務而言,銀行對證券的發行應向投資者提供透明的信息,確保投資者知曉銀行通過證券發行來改善風險,調整負債結構,減少資金成本的行為。
(三)推進經營資產模式轉型
保持風險加權資產的合理增長、強化資本硬約束。優化資產結構,利用租賃、債券承銷等資本工具滿足客戶融資需求,持續壓縮資本消耗過多的不合理業務。銀行應逐步建立健全以資本管理為核心的資本規模約束業務,擴展的良性發展模式,制定內部資本管理目標,同時構建資本約束為基礎的盈利體系,建立可持續發展、安全、有效的商業銀行。
(四)推進盈利多元化模式轉型
建立多元化資本補充渠道,隨著資本監管要求的不斷提高和商業銀行業務的快速拓展,通過培育次級債市場、發行其他債券、引導商業銀行積極籌備上市,建立一個高效、穩健的資本金補充渠道。積極開展證券、保險、信托、租賃等業務,使銀行傳統業務與證券、保險等業務相融合以獲得最大收益。
綜上所述,提高商業銀行的長期盈利能力,首先,要重視商業銀行的資本要求,特別是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加強商業銀行的資本監管;其次,資產質量對商業銀行的長期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也同樣不可忽視,加強資本監管也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資產質量,推動商業銀行長期盈利能力的發展;總之,加強資本監管是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發展的長期保障。
參考文獻:
[1]卞志村,馬佩佩.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長期盈利能力的影響[J].金融監管研究,2014,(第5期): 5-22
[2]沙麗,張立均.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影響[J].中國證券期貨,2013,(第3期): 195,197
[3]羅晶,朱新蓉,李虹含.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機理[J].經濟問題,2015,(第4期): 56-61
[4]吳思遠.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16
[5]張曉霞.逆周期資本監管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4
[6]吳俊,康繼軍,張宗益.中國經濟轉型期商業銀行資本與風險行為研究——兼論巴塞爾協議在我國的實施效果[J].財經研究,2008,第34卷(第1期): 51-61
[7]陳欣.上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6
[8]鄧志超.對外開放和新常態視角下我國貨幣政策轉型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
[9]黃憲,馬理,代軍勛.資本充足率監管下銀行信貸風險偏好與選擇分析[J].金融研究,2005,(第7期): 95-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