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焱廓
摘要:科學的發展觀和經濟改革觀,把經濟改革持續推向深入,促使經濟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邁入新的發展的長周期。用科學的經濟改革觀統領改革全局、改革重點、改革方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時代創新,也開辟了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新境界,推動著經濟改革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持續走向深入。文章重點就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發展觀的四項內容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展觀;研究
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現實依據,其形成經歷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特色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三個階段。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新中國在全面恢復國民經濟之后,隨即便從新民主主義經濟轉向社會主義經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特色計劃經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但主要還是在摸索中前進。“只爭朝夕”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寫照。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體制日益僵化,中美、中蘇關系的改善與緩和,中國經濟發展迎來了歷史機遇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方略,到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隨后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國經濟規模發生質變上了臺階的標志。
1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概述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中國經濟規模發生質變上了臺階的標志。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經濟增長不可能趨向于無窮大的,即便是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物質再怎么極大豐富也仍然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是不可能長期高速增長,而是有所減速的。另一方面,馬克思指出,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一種表現是:由于更多地使用機器和一般固定資本,同數工人在同一時間內可以把更多的原料和輔助材料轉化為產品,也就是說可以用較少的勞動把它們轉化為產品。于是,資本主義生產,隨著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日益相對減少,使總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時,剩余價值率會表現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隨著整個社會的平均利潤率的下降,社會積累的增長率,從而社會生產的增長率也會隨之下降,這種下降白然也就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
2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發展觀
2.1穩中求進改革觀
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大膽探索,勇于改革,穩中求進,穩中有為。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既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國內外建設發展經驗的總結。穩中求進改革觀是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它主要包括以下兩點:第一,堅持穩中求進,其實質是堅持科學發展,其核心是注重漸進式發展;第二,穩中求進既是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歷史經驗總結,也是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的內在要求。
2.2改革發展質量關
首先,高質量的改革方案,是確保改革質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前提。如果說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那么提高經濟改革本身的質量,則是促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目標的前提。只有高質量的改革,才能帶來經濟增長的高效率和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另外,以改革質量的提高,促進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關鍵是深化經濟結構改革。改革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改革是否明確面臨的長期任務,是否抓住制約經濟發展質量的核心問題,是否明確改革戰略的著力點。與以往經濟改革相比較,當前經濟改革集中面臨著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具體來講,既面臨著推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實現城鄉一體化任務,又肩負著推進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創新的重任,還負有推進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責任。
2.3整體推進系統觀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必須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簡化審批手續,實現政府職能的真正轉變,具體如下:第一,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第二,必須深化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最大程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第三,必須圍繞市場化改革取向,通過法律健全和制度規范,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規范政府行為。
2.4共建共享包容觀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世界變成“地球村”,任何一國都不能脫離他國而獨立存在,任何一國的經濟發展都不能脫離世界經濟的發展而獨立發展。用習近平的話講就是,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需要“包容式發展”;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又走到了一個關鍵當口,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低迷的發展期,需要共同應對,包容發展,共商共建共享。一國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照顧到他國的發展;一國在堅持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時,要注意到別國的利益關切;一國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與他國的利益矛盾和沖突,要努力尋求自身利益與他國利益的交匯點和結合點;對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更需要同舟共濟,合力解決。世界經濟發展需要包容,更需要在互助、聯動式發展視角下,實現“包容聯動式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面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任務的空前考驗,面對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大的壓力,在言和行兩方面不斷踐行和發展科學發展觀,全面診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觀和經濟改革觀,具體將習近平的經濟改革思想歸結為有機聯系的四大經濟改革發展觀,引領著經濟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周楠.新常態:經濟理性與政治理性的辯證統一——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7,(02):85-91.
[2]李紅艷.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開拓與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17,(03):1-2.
[3]簡新華.發展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引領經濟新常態[J].經濟研究,2016,(03):2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