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寒



摘要:通過分析近2年機采系統效率測試資料,證實胡狀油田油井生產存在高能耗、高成本、低泵效、低產油問題。本文分析“兩高、兩低”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通過地面參數優化及采油新工具的推廣應用,提高了機采系統優化的科學合理性,降低了抽油機能耗,提高了低效井產量。
關鍵詞:胡狀集油田挖潛間開技術低漏失泵
由于早期油藏經營管理過于追求產量,對于生產參數合理性,能耗高低重視不夠。隨著采油技術的提高和現場生產實踐的深入,油藏經營觀念轉變為以效益為中心,對能耗高的井,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進行優化,在不影響產量的基礎上,能夠明顯降低單井能耗。
1 能耗影響因素分析
1.1嚴重供液不足井間開制度不合理
抽汲能力大于地層供液能力,泵效降低,存在間斷性干抽問題。全廠有日產液小于5t的井72口,平均日產液2.6t,日產油0.3t,平均平均開井時間21.5h,平均泵效15.2%,平均日耗電257度,平均系統效率10.1%。截止2016年底這些井實施間開的只有16口。
1.2沖次不合理
粘滯阻力損失與沖次平方成正比,滑動阻力與沖次成正比,高沖次不僅造成能耗上升,而且加劇偏磨,降低桿柱疲勞強度。目前全廠泵效小于40%的井220口井,平均沖次3.76次,依然有較大優化潛力。
1.3普通管式泵漏失影響
對于液量較低、液面較深的井,壓差達到25-30MPa,漏失對泵效的影響達到30%以上,目前常規管式泵在泵筒間隙、密封長度兩個方面深抽適應性不足。
2 優化措施
2.1地面參數優化
2.1.1正常連續生產井
以產量目標為基礎,進行產能、效益、參數的的協調性分析,找到效益最優設計方法。應用穩定試井方法,通過改變工作制度,繪制IPR曲線,求取采液指數,根據不同含水、原油粘度,確定合理沉沒度參考同區塊油井相同沉沒度下泵效,根據抽油泵徑、抽油機沖程參數,確定油井理想沖次。
2.1.2間開生產井
綜合考慮電費、材料費以及作業成本費用,計算不同間開時間下效益值,繪制效益曲線,求取最佳關井時間。
2.2應用低漏失抽油泵工藝
通過增加抽油泵密封長度、消除抽油泵內外壓差,減少深抽過程泵的漏失,提高深井油井泵效及產量。
在懸掛式過橋泵思路上,改進設計為支撐式雙筒抽油泵,增加承重外筒,將泵筒支撐于外筒底端,泵筒外側空間與油管連通,這樣泵筒內外處于同一壓力系統,這樣就消除了壓差引起的鼓脹效應影響。
3 實施效果
一年來,共實施248井次,累計增油816噸,累節電179萬度。其中參數優化208井次,平均機采系統效率由19.2%提高到25.8%,提高6.6個百分點,平均單井日節電57.7 kW?h,年節電179×104kW?h,創效139.6萬元;降漏失增效增效技術累計實施40口井,平均泵效提高16.3個百分點,累計增油816t,創效228.3萬元。合計創效367.9萬元,投入產出比達到1:4.13。
4 主要結論
4.1 胡慶油田油井生產以游梁式抽油機為主,通過參數優化能夠大幅降低能耗,并且一定程度恢復油井產能。
4.2 通過三線四區評價模式,模擬油價在50美元/桶時經濟開井時間,對油藏經營管理具有積極作用。
4.3 抽油機井節能降耗工作應納入油井的日常管理中,并根據油田生產動態變化不斷改進、完善。
參考文獻:
[1] 唐鑫,低滲透油藏間開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M].成都:西南石油學報,2005
[2] 劉能強.實用現代試井解釋方法.第三版[M].油氣采收率技術.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3] 童憲章.壓力恢復曲線在油氣田開發中的應用[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2
[4] 雷群,趙衛國.低產井間歇抽油技術研究[J].鉆采工藝,2001,24(2):2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