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庭
摘要:繪畫和雕塑,是美術領域中兩種最重要的藝術形式,可謂“雙峰聳立”。它們既有著眾多的相同點,也有著許多的不同點,歷來為美術學界關注、討論不止。在我們的課本《西方畫論輯要》中也有所歸納。一是繪畫優于雕塑;二是雕塑優于繪畫;三是繪畫與雕塑同屬于一種藝術。其中第三種觀點比較客觀,其他兩種都帶有一定的專業偏見。這一討論,有助于認識繪畫與雕塑的特征。本文在此歸納的基礎上從詞源、起源、發展及其應用來將兩者進行比較,通過不同視角的審視,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關鍵詞:繪畫;雕塑;異同;詞源;起源;發展
【正文】
一、 從詞源方面分析
“繪畫”,在英文中一種釋義為“paint”,指作畫,就是用筆、墨、顏料等材料,在紙、紡織物、墻壁等平面上畫出形象。這一種釋義并不是我們要探討的藝術形式的全部。它還有另一個釋義“painting”,就是畫出的圖像。而我們要探討的“繪畫”,其實就是“paint”和“painting”兩者釋義的合義。
“雕塑”,在英文中的釋義為“sculpture”,是指以刻刀等特定工具刻畫立體形象的藝術行為,也包含雕刻作品。按照薛宣林的定義,雕塑“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是雕、刻、塑這三種造型手段的總稱,運用了各種可塑的軟質材料或者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可以看見的,可以觸摸的,具有一定空間的藝術形象。雕,是通過減少物質的材料,而塑,則是通過堆增物質的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
繪畫和雕塑在釋義上明顯地表現了兩者的不同,表現方式不同,材料不同,比如:《宋慶齡雕像》,作品利用了潔白的大理石來表現偉大女性的純潔與高雅;《思想者》則利用了青銅的鑄造與深沉的內容相吻合;《歡樂柱》則是用侗族地區的木材雕成,使人感到親切而且有鄉土氣息。一個是在平面上表現形象,一個則是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觸摸的藝術形象,而且他們各有各自的特色和特征,在美術領域中就像兩座“高峰”。
二、從歷史起源方面比較
其實繪畫和雕塑的產生和發展,和人類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其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史前舊石器時代。在史前的人類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運用了簡單、寫實、笨拙的方法,描繪和刻塑了自己環境的形象,誕生了古老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也宣告了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和存在。
大量的考古文物資料都印證了,雕塑方面,如法國舊石器時代的圓雕裸女和牝馬、野豬等浮雕,中國陜西何家灣和遼寧凌源、建平等地發現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頭像等,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力和動物的崇拜以及認識人本身、認識世界的過程。在繪畫方面,如2006年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索貝山山谷中發現了遠古巖畫群,里面主要有魚人、太陽、月亮圖形等圖案,內容十分豐富。青海同德遺址曾經出土過一件早期的舞蹈紋彩陶盆,上面繪制著兩組著裙的先民形象。還有甘肅出土的辛店文化的彩陶陶繪中也有這種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的圖像,集中反映了那一時期的人們生活風貌和生活場景。
從這些歷史資料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的雕塑和繪畫,與當時的物質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它們都具有實用功能,而且很少是刻意而為之的藝術創作。一直到中世紀的歐洲,人們仍然把繪畫和雕塑當作“猴子的藝術”,因為它們都是寫實,如同人類生產生活的鏡子,就像猴子模仿人類活動一樣,是對生活自然真實的記錄。進入20世紀后,繪畫和雕塑開始向表現藝術家主觀自我的方向發展。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還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等的雕塑的藝術形態。
三、 從發展方面比較
繪畫藝術發展到現在,除了種類風格不斷地發展,其創作方法變的更加多元化了。比如現在的電腦繪畫,是一種現代最方便最普遍的一種繪圖方式。它不同于普通的紙上繪畫。它是用電腦的手段和機器進行創作的,而且通過很多軟件進行制作。電腦繪圖最大的好處就是顏色處理的十分的真實,而且可以修改、可以變形變色復制,也可以輕易的放大和縮小,制作速度快捷,保存耐久及運輸方便,畫面效果好。可見現在,繪畫藝術仍在不斷的發展著。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雕塑同樣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雕塑不僅僅以它獨有的空間語言還有造型結構,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審美內涵。它的形態和手段常常被人們從各方面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再加上現代科技的發展,新材料的運用,以及場所雕塑和廢品雕塑的出現,傳統雕塑的概念完全被打破了,各種五彩繽紛的抽象的,半抽象的形態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作品出現。當今現代雕塑并不僅僅局限于“雕”與“塑”這兩個字,更加注重的是放其于一個大環境中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它更像是一座建筑,屹立在那里,靠近它便會有一種強烈的沖擊感,蘊含著豐富的寓意。
四、 總結
繪畫與雕塑這兩座美術領域的高山,看似毫無交界,其實是想通的。兩者在創作方式,表現方式和材料方面都各有特色,但在起源和發展方面,確有所相通。都產生于人類的生產生活,而且在社會發展和科技的提高的過程中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碰撞出火花。讓人類美術文化不斷變得豐富。我看過一本叫《羅丹藝術論》的書,羅丹雖然是一名雕塑家,但是他在這本書里也有提到很多關于繪畫藝術和雕塑藝術相通的思想。里面提到不管是繪畫還是雕塑都要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時時刻刻的思考,不管繪畫還是雕塑都要以表皮而看到或者感覺到深入到表皮地下的結構,這樣在繪畫或者雕塑中才能更完美的表現形體。這就像有些人可以第一時間抓住大體而有些人只看細節一樣,就像你把一個人五官分開來每一樣都挺好看的,但是組合到一起確不怎么好看,相反亦是這個道理。
總之,繪畫與雕塑在發展與形成中是相互聯系,依存的,它們既有相同之處,同時又各自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它們是二維與三維空間中不同的藝術表現。這“兩雄”爭鋒,到底哪個更勝一籌,相信大家心中已經有答案了吧。
參考文獻:
[1]程俊華.繪畫與雕塑異同辨析及其體現[J].藝術言說.2010(5)
[2]材料賦予雕塑作品靈魂[J].廣西輕工業2007年
[3]奧古斯特.羅丹.羅丹藝術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
[4]楊身源.西方畫論輯要[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