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

摘要: 本文基于問卷調查,構建OrdinalLogisti模型,了解農戶的真實利益訴求,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推動城鎮化的建設。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顯示,在受訪者中,24%的農民選擇貨幣化補償模式;對貨幣補償模型有明顯負面影響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層次較高,年齡,家庭人口的數量,是否有男孩,而非農就業、家庭年收入、是否在城鎮中擁有住房等變量,以及是否參加新農保等因素對貨幣補償模式有明顯的正面影響。
關鍵詞: 城鎮化宅基地退出 貨幣化補償
一、緒論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鄉二元土地制度一方面造成了農村土地資源價格低,空心村等宅基地浪費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另一方面城市的土地資源緊張且價格居高不下。我國正面臨建設新型城鎮化的重大戰略期,而且也處于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的重要過程中。通過實證分析影響農戶選擇宅基地退出補償模式的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農戶的真實利益訴求,推進農村宅基地的合理退出與流轉,有效聯通城市、金融與農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推動城鎮化的建設。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鄉土地二元制度以及相互分割的城鄉土地管理體制,導致了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受到限制,對比之下農村居民的宅基地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突出。政府對經濟增長點的追求致使用地需求激增,而農民對宅基地資產變現能力的需求也在增加,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從整體來看,此類研究大多聚焦于不同因素對農民選擇宅基地退出的影響程度,少有對影響宅基地退出的補償模式和選擇意愿的研究。完善宅基地退出機制需要研究影響農民接受何種退出補償模式的因素。
鑒于此,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問卷調查,構建Ordinal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不同的農戶特征對選擇宅基地退出補償模式的影響,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相應參考。
二、概念基礎
結合學者和我國《土地管理法》中關的規定,本文定義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可以分為建筑用地和活動場所。農戶依法取得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農民的土地?!?】本文通過對宅基地試點地區的研究,認為宅基地退出是在政府的引導下,對超標和閑置的宅基地進行合理、有償、自愿的有效利用,進而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
三、宅基地退出補償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所用數據來“宅基地”暑期調研小分隊?于 2016 年8月對六安市金寨縣4個村 320戶農民家庭所做的調查問卷。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財公學院,囊括2014級、2015級兩個年級十名同學組成調查小組,調查方式采取調查員入戶結構式訪問。
(一)變量選取
本文以已有理論基礎和研究成果為依據,按分類將影響因素劃分為人口因素、家庭因素、制度因素和農戶分化因素四個因素。
1、人口因素變量
農戶人口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教育程度水平等。農戶的年齡越大,健康狀況越差,選擇住房安置等非貨幣性安置的可能性就會越大;農戶的教育水平越高即高中和高中以上學歷,選擇貨幣補償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2、家庭特征變量
家庭特征變量主要包括家庭人口數目特征,兩者都影響農戶選擇補償模式。其中,一般來說,家庭人口越多,需要利用宅基地獲得安居的壓力就越大,會進而帶動選擇非貨幣補償模式的意愿增強。
3、制度特征因素
參加新農合等會提高農民的社保能力,弱化其對于宅基地土地保障功能的需求,提高了對于宅基地土地資產變現功能的需求,因此,相較于沒有參加新農保、新農合的農戶,其選擇貨幣補償方式的意愿會增強。
4、農民分化特征變量
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更愿意選擇非貨幣化補償,如住房安置。在城鎮中就業居住的居民的宅基地閑置問題比較嚴重,面臨著數年后土地被收回的“風險”和顧慮,更注重宅基地資產變現的功能。因此,安置住房的選擇意愿也會比較弱,貨幣補償意愿比較強。
(二)計量模型及變量描述
1、計量模型
本文假定,將貨幣化補償取值定為1,將非貨幣化補償取值定為0。模型的函數形式為:
上式中,Pi表示第i個農民選擇貨幣化補償的可能性,常數為a,Xij表示第j個影響農民選擇貨幣化補償的變量,變量的個數為m,變量的回歸系數為βj。進行對數變換,可得表達式。
2、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模型問卷設計和變量的測量和統計分析中,將受教育程度分為兩個分類變量,選擇是否最低和最高水平的教育虛擬變量納入模型。將設置5級收入,由受訪者選擇。在所有的樣本數據中,24%的農戶選擇貨幣補償模型。
(三)實證分析
1、農戶人口特征因素、制度因素和家庭特征因素對選擇貨幣補償模式產生影響研究
(1)農戶人口因素變量中的年齡因素及教育水平因素對宅基地退出的貨幣償模式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農戶的年齡增加,其對宅基地退出后選擇貨幣補償模型的可能性越小。每增加一歲的年齡,貨幣補償模式選擇的可能性將會減少0.872倍。究其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土地的保障功能的需求增加。
研究表明,人口特征因素中的教育水平即高中和高中以上學歷的農戶選擇貨幣補償模型是其他人的0.735倍。
(2)家庭人口數和是否有男孩對貨幣補償模式的選擇會產生負面影響。
相較于其他,家庭人口數量越大,家庭選擇非貨幣補償模式的可能性越大,是其他的0.676倍。農戶人口數量越多,需要利用宅基地獲得安居的壓力就越大,農戶的需要宅基地保障的意愿及壓力就會越強,選擇貨幣化的可能性就越低。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家里有男孩的農戶選擇非貨幣補償模式的可能性相較于沒有男孩的農戶,是其0.721倍。家庭中是否有男孩變量在模型Ⅱ中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負。由于,在傳統的婚姻習俗和文化習慣中,婚房一般有男孩的農戶提供,通過宅基地獲得安居的壓力較大,需要宅基地保障,更傾向于保留宅基地的保護功能。
(3)戶主社保程度對選擇貨幣補償模式選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回歸結果表明,參與新農保的農戶的貨幣補償模型的選擇比率是沒有參與新農保的農戶的3.315倍;參與新農合的農戶選擇貨幣補償模型的可能性是沒有參與新農保的農戶的0.768倍。究其原因,在于改善養老等社會保障,提高了其對農戶追求宅基地資產變現功能的需求。
2、農戶的分化因素對選擇貨幣補償模式意愿產生影響研究
家庭收入、非農就業和城鎮是否擁有住房等農戶分化因素對選擇貨幣補償模式會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
從事非農產業的居民選擇貨幣化補償一般是農業就業的居民的1.563倍。
回歸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一級,選擇貨幣補償模式的可能性是未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0.247倍。
擁有城鎮住房的農戶選擇貨幣補償模式的可能性是未擁有城鎮住房的農戶的2.3倍。當農戶擁有城鎮住房所有權時,因此選擇貨幣補償方式的意愿會有所增強。
五、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結論是在政府的指導下,在推動城鎮化的建設,推進農村宅基地的合理退出與流轉的過程中,應強調第一,建立多種類適當的宅基地退出補償模式;第二點,改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提高農戶對追求宅基地資產變現功能的需求;第三點,在有關法律中明確界定農戶宅基地的各項權益,依法保障農戶的權益,有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參考文獻
[1]、劉東玲.城鎮化背景下宅基地退出中政府(組織)行為研究.湛江:廣州海洋大學,2015:1-43
[2]、歐陽安蛟、蔡鋒銘、陳立定.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9,10:26-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