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歡
【摘 要】基層通訊員與報社記者相比較,最大的優勢在于基層通訊員大多工作在生產第一線,很多通訊員自身正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能在第一時間掌握來自現場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來的新聞更鮮活。基層通訊員與報社記者相比較,最大的劣勢也恰恰在于基層通訊員大多工作在生產第一線,視野受到局限,總領全局的高度欠缺,不少通訊員,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總是覺得自己寫的新聞報道缺乏深度,欠缺力度。其實,這就是原因所在。
【關鍵詞】新聞角度;注意事項;誤區
我認為,要當好基層通訊員,認準一條就夠了,那就是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克服自己的弱勢。當然,這一條誰都會想到,說起來也容易,要真正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我們要知道新聞角度應注意哪幾個誤區。
一、避免“萬能角度”的誤區
有人說,一好百好。一個單位盈利了,完成了生產經營任務,寫什么都好寫了。“三八”節,寫婦女發揮半邊天作用,企業生產經營搞的好。“五四”節,寫青年團員發揮生力軍、突擊隊作用,所以企業生產經營搞的好。“七一”,又寫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所以企業生產經營搞的好。到了“重陽節”,是不是再寫離退休職工發揮作用好,老將出馬一個頂倆,所以企業生產經營搞的好?到了“六一”,是不是也可以寫娃娃們學習好,所以家長安心工作,搞好了企業生產經營?這就是亂扭角度。“太陽出來照四方,照到哪里哪里亮”。照這樣,寫“四好班子建設”,就說企業搞的好是班子建設的結果。這樣的新聞,沒人相信。這樣的角度,是失敗的角度。任何取得成績的單位,他的進步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其中一定有一個主要原因,這個主要原因才是新聞報道的價值所在。看風使舵定角度,隨著形勢變角度,不顧事實扭角度,這都是通訊員需要注意避免的誤區。
二、避免“永恒角度”的誤區
永恒的角度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角度,即年年都是一樣的角度。有的通訊員去年寫了某某單位3年安全無事故,今年就寫某某單位4年安全無事故,到明年估計他還會寫某某單位5年無事故,變化的是時間、數據,不便的是抓安全的做法。這樣的新聞,真是好寫,特別是在計算機上操作,更是得心應手。但是,這樣的新聞,誰能說是真正的新聞?誰會愿意天天看、年年看這樣的新聞?久而久之,出于永恒角度寫出來的新聞勢必失去群眾基礎,沒人愿意看這樣的新聞,導致新聞報道的最主要意義失去。另外,站在永恒角度進行的新聞報道還容易使得報道脫離群眾,不能對群眾身邊真實發生的新聞線索進行很好把握,導致新聞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是會被群眾拋棄的。
三、避免“強加角度”的誤區
強加于人的角度,是指通訊員用想當然的思維方法,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新聞事實里。觀點要來源于新聞事實,不是有了觀點才去找材料。有了觀點找材料不是讓自己的觀點與現實相符合,而是讓現實與自己的觀點相符合,這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相悖,因此,這種誤區在新聞報道中要注意避免。
四、避免“只取所需”的誤區
“一俊遮百丑”,或者“一丑遮百俊”,這都不好。說一個單位好,仿佛一切都是好的。說一個單位差,仿佛一切都是差的。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成績和不足并存,缺點和優點并存,順境和困難并存。當然,總有一個方面為主,一個方面為次。片面地突出一個問題,而對另一個方面只字不提,就會給人不實在、不真實、不客觀的感覺。新聞報道之所以不真實,很大部分不是因為采訪不深入,選擇的角度或材料不真實,而可能是因為它反映事實不全面。很多時候,新聞報道只采取一個角度進行突出報道,導致受眾對新聞的真實性抱有懷疑態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新聞事件的全貌反映給受眾,讓受眾在掌握足夠信息的基礎上,利用自身的知識、判斷力去判斷一件新聞事件,而報道者要做的就是將事件反映給受眾,而不應該在報道時帶有一定的喜好或評價去報道,導致對受眾產生引導,保證新聞的客觀性及真實性。
五、避免“多重角度”的誤區
一條新聞,就一個主題。想表達多個主題,最后的結果是一個主題也表達不清楚。一個主題可以分主次、側重等幾個層次,但是每一部分都必須是為這一個主題服務的。一件新聞事實,可能有不同的主題選擇,但是,你必須選擇一個最佳的主題,發揮新聞素材的最大功效。一篇新聞,說安全就說安全,別一會安全、一會質量,一會又冒出個計劃生育,結果往往會什么也沒說清楚。聰明的媒人,給人介紹對象,一次總是只介紹一個。那種一古腦給你一大堆照片任你挑選的做法,往往是一個也跳不出來。還沒有媒人會叫上幾個姑娘同時到你面前,花里挑花只能是挑花了眼。為什么?就是因為主角太多,主題太多,反而沒有了主角,沒有了主題。
六、結語
隨著現今經濟的發展,新聞報道作為社會的主要輿論工具,新聞報道過程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日益重大。在我國,新聞是一種宣傳工具,也是一種輿論工具,更是教育、鼓舞大眾的工具,這種作用與我國特有的國家體制有關。一方面,新聞報道要將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等正確傳達給人民群眾,另外還需要對其社會輿論監督責任進行正確履行,促進全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對于我國的新聞從業人員來說,要具備較強的政治素質、職業素質及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在開展新聞報道的時候,要避免以往出現的報道“誤區”,創新新聞報道方式及角度,在新媒體環境下,正確發揮新聞報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莉.民生新聞采訪時注意的幾個問題[J].西部廣播電視,2015,05:126-127.[2017-08-08].
[2]龐繼光.試析新媒體語境下新聞采訪的創新路徑[J].視聽,2017,01:172-173.[2017-08-08].
[3]王瑜.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采訪的技巧與創新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6,205:108+115.(2016-04-01)[2017-08-08].
[4]趙文華.新媒體時代記者新聞采訪工作的應對與創新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6,206:163-164.(2016-04-22)[2017-08-08].
[5]謝學強.新媒體語境下新聞采訪的創新路徑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05:146.[2017-08-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