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摘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同時我國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發展目標。時代的發展使環境污染的形式更多樣化,在這種形勢下,需要不斷的更新環保方式,提高環保的效率與質量。本文將探究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環保形勢。
關鍵詞:數字環保;智慧環保;信息技術
引言:數字環保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形勢的變化,“數字環保”面臨升級的考驗。“智慧環保”應運而生,為新時期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智慧環保”的出現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數據采集、傳輸、加工的困難,促進環保系統的運行。
1“數字環保”與“智慧環保”的概念
“數字環保”以環保工作為中心,是由多層環保監控管理平臺組合而成,將網絡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以及自動控制等技術應用到環保領域中,通過這些技術建立環境數據中心以及檢測系統,對數據進行處理,為決策提供支持,并共享信息資源,實現數字化環保。簡單的說,“數字環保”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地球、環境管理系統等技術與理念基礎上的一種系統工程[1]。
隨著“智慧地球”概念的出現,環保工作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智慧環保”也隨之產生。“智慧環保”包括傳輸層、感知層、服務層、智慧層四個層析。通過測量、感知等技術收集環境信息,分析環境情況;利用衛星通訊技術,借助運營商網絡實現信息的傳輸與共享;利用虛擬化和云計算等技術對環境信息進行整合與分析,存儲大量的環境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建立數據模型,為環保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參考;通過云服務建立信息服務門戶,為環境質量監控以及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依據。
2“數字環保”與“智慧環保”的關系
“智慧環保”是在“數字環保”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從“數字環保”轉變為“智慧環保”的關鍵是感知系統的建設,環保系統的智能化得到了提高,模糊識別以及云計算等技術提高了數據識別、處理的能力。在物聯網基礎上,建立全面覆蓋的環保網絡系統與物聯檢測系統,采集環境數據,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信息,實現智能化的遠程檢測與分析,從而形成“智慧環保”系統。
3“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轉化形式
近年來,環保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成為國家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環境質量監測與治理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環境管理的精細化程度,成為環保工作的必然趨勢。在“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的轉化過程中,構建完善、科學的環境監管服務平臺,實現對環境質量的精準化分析與評估,明確工作職責,加強監管力度,從而完成由“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的轉變過程。
3.1規劃形式
從“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轉變的過程中,實現了“三個轉換”,從簡單的電子忽視業轉換為管理模式的創新,有效的革新了環境管理的手段,業務模式也從單一模式向綜合化的方向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設立了科學的發展目標,并通過先進的手段來實現目標。第一,自動化綜合辦公模式;第二,統一化的業務管理模式;第三,標準化的環境數據檢測與管理;第四,可視化的環境監管;第五,一體化的業務管理;第六,公眾化的環境服務;第七,科學化的環境決策;第八,規范化的效績評估。這些目標的實現極大的提高了環保工作的質量。構建科學的轉化框架,構建標準化、規范化的環保體系,實現集中管理,為我國的環保工作創造更優越的條件。
3.2環境業務整合
在轉化過程中,轉化的成果與環境監管服務息息相關,環保監管服務必須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我國環保部門應該重視的問題。為了促進環保工作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的轉化,相關部門應該從業務流程入手,對業務系統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對業務進行整合與梳理,適當的改變業務操作流程,使業務能夠實現跨時間、跨部門的操作。在轉化過程中,也明確了數據與業務的關系,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高度的資源共享,有效的保證了數據的本質與實效,業務流程的整合與規劃也為“智慧環保”的建設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持。
3.3加強基礎性能建設
在“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的轉變過程中,基礎性能是核心要素。在這個過程中,要以環境檢測的信息為基礎,結合我國環境管理的具體情況,實現轉化的目標。構建完善的環境監測與治理的技術標準以及管理標準,以數據為基礎,開發數據字典、信息分類編碼等技術為數據交換構建有效的平臺,實現環境信息的自動采集和共享,推動“智慧環保”的發展進程。另外,還要合理的應用科學技術,并且對技術進行創新,提高環境監測與治理的質量,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基礎支持。
3.4“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發展優勢
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轉變是在科學技術基礎上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環保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同時環保工作的形式與流程也得到了規范,提高工作過程的自動化和規范化,從整體上促進了環保行業的發展。“智慧環保”建設過程中應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資源利用效率和共享比“數字環保”模式更高,系統整合的效果也更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信息的重復建設,從而提高了環境信息的準確性以及數據管理效率和質量。在“智慧環保”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環境變化情況得到了有效的監控,對應急系統的制定與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環保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提高了環保服務的質量。
4智慧環保發展建議
首先,應制定“智慧環保”的物聯網行業標準,建立標準的物聯網技術體系,使其符合環境信息化標準的需求,在原有的環境監測體系之上,融入傳感器監測標準,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為“智慧環保”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法律支持[2]。其次,發展物聯網技術,以環境保護為核心業務,推動“智慧環保”物聯網的發展。設立環保物聯網應用試點,在應用與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智慧環保”體系,為“智慧環保”的全面應用與發展提供經驗。第三,建設“智慧環保”物聯網要充分的考慮環境信息化的實際需求。在發展的過程中,應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傳感技術為重點,提高環保網絡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在環保系統的精細化建設與發展中,環保物聯網產業中的所有環節都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物聯網技術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因此,“智慧環保”的建設應以環境信息化為主要的依據,提高環保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為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創造更好的環境條件。在當今時代,技術更新的速度很快,“智慧環保”的技術也會不斷的創新,發展的模式會不斷的完善,環保效果也會不斷的優化。IT技術、GPS、GIS等技術的發展會為“智慧環保”提供更多的便利,使環保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更高。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也會為“智慧環保”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讓污染無所遁形,治理更加便捷。
結語:綜上所述,“智慧環保”對我國的環保工作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物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推動了環保的信息化進程,促進了由“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的過渡。在未來的發展中,還要不斷完善物聯網技術,構建智能化、系統化的環保平臺,推動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蔡煜星,吳一凡,周智勇.基于五大能力平臺的智慧環保創新模式[J].智能建筑,2016,01:54-57.
[2]詹志明.我國“智慧環保”的發展戰略[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4,10: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