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
首都圈是中國古代歷朝政區中的特殊存在,地方政區與首都圈在命名方面存在著差異,并且這種差異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所不同。
周代王畿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首都圈意義的概念,“王畿” 一詞文獻中最早見于《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 。可見漢人以為畿有疆、限之意,而王畿則當指以王城為中心,向四方各延伸的地理范圍。地方諸侯國直接以姓氏命名,如管、蔡、郕、霍、魯、衛、毛、聃等。由此看出,周代首都圈與地方政區的命名是完全不同的,首都圈“王畿”的稱謂可以體現出當時“家天下”的政治色彩。
至于秦朝,郡縣推行,首都圈和地方的命名則發生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改變。秦朝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由內史直接管理,因而秦朝京師地區便直接命名為內史。郡縣制使得內史由中央官員降為地方郡一級的二千石官員,但由于內史的特殊性,任內史者多不具體執行內史之職;并且此時內史具有了行政區劃上的意義,就是成為秦的京師地區的名稱,屬郡級。地方上郡名設置則多受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例如會稽郡,則因會稽山得名。相傳夏禹時即有會稽山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史記》記載了西漢時流行的說法:“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從中可以看出會稽郡的名稱與地理因素有關,九江郡、泗水郡、三川郡等亦同理。
由此對比則可明顯看出,內史和其他各郡在命名上有較大不同,內史兼具官名和郡名兩層身份,即“官區同名”開始出現。
西漢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為郡國并行制度,在郡級行政區方面,103個郡、國,除京師地區之7郡以外,分屬13個刺史部。西漢前期京師地區仍稱內史,西漢設司隸部,下轄七郡,其中三郡是由內史劃分而來,其先被劃分為左右內史,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右內史更名為京兆尹,又將九卿之一、負責諸侯國各王及其子孫封爵奪爵等事宜的主爵都尉更名為右扶風,三者合稱“三輔”。與秦朝內史相同,此三者也同時作為官名和區名存在。而司隸部除此三者外,其他四郡河東郡、弘農郡等在命名上與其他刺史部下屬郡相比,已無太大特殊性可言,其命名與地方各郡類似,或是沿襲前代名稱、或是依地理歷史因素而定。
反觀地方命名,筆者認為此時地方命名可以體現出各地方行政區重要性提高的苗頭,以豫州為例,《說文解字》:“豫,象之大者。從象,予聲。”《辭源》中指出大象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為封建帝王的一統天下。東漢將都城遷至洛陽,豫州所轄潁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國則直接屬于首都圈的范圍內了。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各政區的地位是在不斷變化的,而此時“政區名”作為一個地區的代號,代號的變化與該地區政治經濟地位的變化雖然不能完全同步,但是依然可以從側面反應出該地區的地位。將西漢東漢結合起來看,可以說首都圈在命名上的特殊性相比前代有所減弱,與地方的差異性在縮小。
漢朝以后首都圈名稱后一階段的發展主要在隋唐時期。貞觀元年,唐太宗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勢劃全國為十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分十道為十五道,山南分置為東、西二道,關內道長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經李隆基改置,諸道的范圍漸成定制。唐代于京畿中設京兆府管理京城,“京兆”的變遷,自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郡,官名改稱太守始,西魏、周、隋仍稱郡,改太守為尹。《隋書?地理志》 云:“開皇三年置雍州,大業三年改為京兆郡”。唐開元元年,玄宗李隆基設立京兆府。所謂京,是極大的意思,兆則表示數量眾多。定名京兆,顯示出一個大國之都的氣派與規模。唐代京畿地區除京兆府外,還有馮翊郡、上洛郡、鳳翔府、新平郡、興德府等。以馮翊郡為例,是由西漢武帝到東漢末年左馮翊演變而來的,三國曹魏黃初元年,左馮翊改名馮翊郡,由此至唐朝乾元三年,該地名稱在“馮翊郡”和“同州”之間不斷更替,唐武德元年,改為同州,治馮翊縣,天寶元年,復為馮翊郡,直屬京畿,乾元元年又為同州。所以從兩漢以后首都圈和地方政區官名的變化上可以看出,“官區同名”的現象不斷減少,新出現的區名則更多的與地理、歷史以及字本身的含義相關聯。而又因為前代“官區同名”的現象主要出現在首都圈,所以從這一時期起,首都圈和地方各政區的政區命名方式的差異不斷縮小。
宋朝的地方政府機構實行州、縣二級制,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北宋二十三路除首都京畿路名稱沿襲前代專有名詞較為特殊外,其他專有名詞以及官區同名的現象已經大幅減少。隨著元朝行省制度的確立,中書省為中央機構中書省的直轄地區,又稱都省、腹里。而除此之外的十一個行省名,則再無專有名詞或官區同名的現象。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明朝與前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實行兩京制,南直隸和北直隸同屬首都,而“直隸”二字作為專有名詞則非常清晰的體現了這一時期首都圈命名與地方的巨大差異。順治二年,滿清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廢除南京國都地位,并將北直隸改為直隸,康熙八年稱直隸省,1928年6月20日,經國民政府決定,將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舊京兆區20縣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北平。
由上述首都圈名稱的變化可見,相比起地方命名來說,首都圈在命名上或多或少都有其特殊性,而地方命名的特殊性弱,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沒有官區同名或是專有名字等現象,如前文所述,地方命名往往是受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二是地方名稱穩定性較強,例如西漢武帝元鼎三年,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有“天水”的名稱,自此之后,“天水”二字作為地名延續至今。首都圈官區同名的現象逐步消失,專有名詞逐漸變少,明朝的首都圈命名雖然沒有順應前代命名方式,重新出現了“直隸”的專有名詞,但是清朝時期直隸行省化則可以體現“首都圈命名特殊性不斷減弱,與地方命名方式差異性不斷縮小”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