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經濟縱深化、就業形勢嚴峻化,高校大學生的就業難度日趨加大。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隨之產生了就業困難群體。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直接關系到高校的招生就業工作、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的安全穩定。
關鍵詞:就業困難;群體;職業指導
1就業困難群體的類型
就業困難群體因其成因不同,總的來說,可分為主觀因素導致的內因型就業困難和客觀因素導致的外因型就業困難。
1.1內因型就業困難
學生在校期間因學業成績差、交往能力弱、身心素質差、就業觀念偏差等因素導致的就業困難,統稱為內因型就業困難。
1.1.1學業成績差導致的就業困難
雖當初考進同一高校同一專業同一班級時的高考分數接近或相同,但經過三、四年的不同學習狀態之后,班級同學間的學業成績出現天壤之別。學業優秀者平均分在90分以上者有之,成績差者就身處考試不及格——補考——重修之間循環中,更惡劣者考試作弊,直接受到留校查看或開除學籍的處分。就業過程中,用人單位必然重視學生在校期間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素養,學業成績單就是最好的證明材料。學業成績差的學生在求職第一關——簡歷篩選中就處于落敗的境地。學業成績差也成為該群體就業難的首因。
1.1.2交往能力弱導致的就業困難
在麥可思提供的我校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4年)中,我校設置的15個主要專業中有14個專業將“有效的口頭溝通”作為該專業最重要的前3項基本工作能力,可見,交往溝通能力是就業成功的核心能力之一。但部分學生內向、害羞的性格和不善言辭的交往習慣將直接成為求職過程中的阻礙。
1.1.3身心素質差導致的就業困難
身心素質差是指身體有殘疾或缺陷或其他因素而導致的求職心理素質差。具體表現兩方面:一是求職前的恐懼畏難心理,擔心求職不能一次性成功而不敢跨出求職的第一步;二是求職中的失落心理,一旦遭遇求職失敗,容易做出極端行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較弱。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應引起相關部門和教師的格外關注。
1.1.4就業觀念偏差導致的就業困難
部分高校大學生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缺乏深入的了解,對本校本專業的就業前景未進行實際的調研,仍具有“畢業后進入大城市的機關事業單位是上選”的固有觀念。因就業觀念的封閉與保守,導致就業過程中眼高手低,脫離實際,也增加了成功就業的難度。
1.2外因型就業困難
1.2.1歧視型就業困難
國家和教育部門大力提倡公平就業,但在就業的過程中,不可否認,仍大量存在著就業歧視的現象,主要可分為外貌歧視、生源地歧視、性別歧視等。身材外貌出眾者在求職過程中享有天然的優勢,反之,外形不佳者就處于弱勢。大中型城市在招聘時,尤其是機關事業單位或熱門單位對生源地有著諸多限制,尤其照顧本地生源的畢業生,對外省市生源地的學生采取“閉門措施”——“不符合招聘條件”。
1.2.2限制型就業困難
這里所說的限制型,是指專業限制和學歷限制。部分高校的學科建設具有嚴重傾向性,文理發展不平衡、學科結構不均勻、學科建設不科學、專業設置不合理等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有些專業的畢業學生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或有些專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提高,比如師范類專業,普遍要求具有本科學歷,但部分高職院校仍開設師范專業,那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是顯而易見的。
2對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
2.1開設課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應在大一學年開設,通過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職業定位、路徑選擇等過程逐步明確自己的職業領域和職業目標。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提升專業的認可度和學習的熱情。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鼓勵具備創業素質和意愿的學生提高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就業開辟新的渠道。職業生涯規劃后應開設就業指導等銜接課程,將大學期間的職業課程學習做到連而貫之,分層遞進。職業課程應配備專兼職教師隊伍,學校的專職教師和企業的兼職教師優勢互補,為學生提供詳實的理論知識和鮮活的實踐經驗。
2.2有效疏導,開展專業心理輔導
高校都配備了心理健康教師,在心理健康篩選的過程中將心理異常的學生作為就業困難的潛在群體,早期介入、早期干預和引導。在應屆畢業生的畢業學年,對他們開展求職心理調適方法等普及型講座,覆蓋到全體學生。開設求職熱線,對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提供及時溝通的渠道。
2.3摸底排查,提供經濟援助
很多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來自農村,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很大的經濟負擔,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求職過程中,置裝、交通、面試等方面都需要資金的投入,對于經濟困難的求職學生是一筆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高校院系可根據掌握的家庭經濟情況,針對求職過程中的經濟花費,對他們提供直接的經濟幫扶或其他更人性化的服務或幫助,以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提升就業信心。
2.4人性關懷,建立畢業追蹤制度
對畢業后仍未落實工作的學生,建立數據庫,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和就業意向,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向用人單位推薦,做到多方參與,專人負責,實時跟蹤進展。心理健康教師應介入其中,為就業困難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和排解。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單靠某一方是難以實現的,這需要學校、學工部門、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多方力量的參與和合作。就業困難群體的順利就業也必將為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的安全穩定奠定基石。
2.5就業與心理課程相結合,完善指導服務體系科學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課程體系,是就業指導幫扶大學生心理困難群體的重點內容,不斷探索《就業指導課》、《大學生心理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以滿足不同心理層次學生的需要。課堂教學中,《就業指導》著力培養學生在求職技巧、面試禮儀等方面的能力。通過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個案例實施指導,保證就業指導的實效性;利用《大學生心理與調試》課程分析學生面臨就業前會出現什么樣的心理、成因、以及應對措施,提前為畢業生做好預防工作,實現兩門課
程相結合的指導服務體系,改變傳統只關注就業問題而忽略心理反應的現象。
2.6運用網絡媒介,建立就業心理咨詢庫網絡媒介的日益發達,現在的求職者大都是網絡一族,微信等網絡平臺一直都是使用的焦點,他們擅長利用網絡了解求職信息,發泄情緒。因此,要設置心理輔導網絡專人、崗位優先推薦等相關網絡服務,在求職者遇到困難出現恐慌等心理時,及時利用此網絡媒介平臺和心理輔導老師溝通,在確保咨詢者的隱私同時,幫助其解決心理疑問,有針對性的幫助生理與心理存在問題的畢業生群體開展就業幫扶工作。對于因自身缺陷而自卑的學生,除了給予心理疏導, 還要積極地加強他們在綜合素質和多方面技能的培養;過于自負和“依賴”心理嚴重的就業困難者,受環境、方向、薪資等條件的影響,求職者因自負等心理屢屢受挫,在不停碰壁的同時因為始終不能調整心態,而成為求職路上的“剩者”。所以,首先要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擇業意識,在遇到就業挫折后,及時反省自我,幫助其職業測評,規劃正確的職業路線,讓挫折變成前進動力,而不是一蹶不振。
3結論
總之只要政府扶持,社會關愛,指導得法,牢固樹立對就業困難群體高度負責的職業道德觀念,就能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幫助他們實現就業,意義深遠,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縮小居民收入差別,有利于社會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促進經濟的繁榮,有利于勞動者個人的發展,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好事。
參考文獻:
[1]肖虎、覃吉春.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與指導.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14(10).60.
[2]吳銳.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分析及指導.春歲月.013(16).218.
[3]黃一嵐、吳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特征及幫扶策略.育評論.2013(2).69-71.
[4]于航.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國職工教育.2014(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