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龐龐塔煤礦綜放工作面在三機配套選型中按均800mm截深進行設計,但在以往回采過程中存在單循環推進度不足800mm的情況,造成綜放工作面生產效率降低,噸煤成本增加。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工作面現場跟班、調研,積極與職工溝通交流,分析出單循環推進度不足800mm的原因,制定針對性技術方案在5-107綜放工作面進行了現場實踐,取得了明顯效果。
關鍵詞:綜放;推進度;產量提升
一、工作面基本概況
龐龐塔礦井田位于山西省河東煤田中部,三交一號井北部,地處呂梁地區臨縣境內,行政區劃隸屬臨縣木瓜坪鄉管轄。北緯:37o58′07″~38o00′46″,東經:111o07′31″~111o09′34″。井田面積約為98.5km2。
5-107工作面位于5#煤一采區,煤層厚度6.2m,工作面斜長171m,平均坡度22°,可采走向長度950m,可采儲量130萬噸。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綜采放頂煤走向長壁采煤法,割煤高度2.7m,放煤厚度3.5m,使用MG400/930WD采煤機割煤,前后部SGZ800/750型刮板機運配合SZZ1000/375型橋式轉載機、DS-1200/150/2×400可伸縮帶式輸送機進行出煤。
二、單循環推進度不足0.8m原因分析
1、溜槽與支架連接結構
5-107綜放工作面所使用的液壓支架與溜槽通過“十”字頭配合橫銷、豎銷進行連接,其中十字頭橫銷與溜槽銷孔裝配完畢后留有50mm的活動間隙,用于支架、溜子的調整(如下圖所示),但在割煤過程中前溜就有了50mm的活動余量,會出現第一次頂溜后推移距離達到800mm,而割煤過程中溜子會往后退一定距離。
2、機組進刀
我礦綜放工作面一般采用端部斜切進刀的割煤方式,在斜切進刀的過程中,煤壁對采煤機滾筒有一個軸向的反作用力F推,該作用力會在垂直于工作面煤壁向老山方向產生一個分力F分,使得采煤機和溜子出現一個向采空區方向的偏移量。
3、采煤工藝
目前工作面采用“雙向割煤”的采煤工藝,該工藝回采效率較高,推進速度較快,但我礦煤質松軟,煤體穩定性差,割煤后片幫、架前漏煤現象比較嚴重,溜子前端與煤壁之間會產生較多的浮煤,影響前溜推移,直線度較差。
4、設備問題
工作面煤液壓支架推移油缸的行程為900mm,推移橫梁十字頭與溜槽銷孔間隙為50mm,理論上單次推移量可以達到850mm,但該套液壓支架井下服務年限較長,部分推移油缸行程不滿足設計要求,造成工作面前溜推移量達不到800mm。
三、保證單循環推進量技術方案
1、調整推溜工藝
(1)在5-107工作面生產過程中每次割完煤調架、調溜之后將支架推移橫梁全部再往出伸一遍,保證推移橫梁十字頭緊頂溜槽,減小下一循環割煤期間溜子的移動空間。
(2)5-107工作面個別支架推移油缸使用年限較長,存在推移行程達不到設計要求的問題。出現該情況時在頂溜后將支架拉移100-200mm距離,進行二次頂溜,保證單循環溜子推移量滿足要求,并且對損壞的推移油缸及時進行了更換。
2、調整進刀工藝
因斜切進刀角度原因,煤壁對采煤機滾筒有反向作用力,造成采煤機、溜槽向采空區方向移動。因此在5-107工作面機組斜切進刀時,將斜切進刀段支架推移油缸手把打至推溜位置,利用支架推移油缸推力阻止了溜槽后移,機組進刀完畢后,立即將手把復位,保護液壓元件不受損壞。
3、調整割煤方式
根據工作面現場情況以及生產任務安排,采用“單向割煤”、“雙向割煤”兩種不同采煤工藝,當工作面煤壁存在片幫、頂碎,機道至煤壁浮煤多時,采用“單向割煤”工藝,機組反空刀掃煤,然后再進行頂溜作業,減少了推移阻力,確保溜子能一次推移到位。
四、產生的效益
1、經濟效益
(1)提高單產
之前5-107綜放工作面單循環推進度平均為700mm,單循環產量為936噸,日推進度為5個循環,日產量4680噸,通過推廣單循環產量提升技術以來,日產量提升至5350噸。
(2)增加工效
5-107綜放工作面在124.5個循環的情況下原煤產量達到133185噸,工作面原煤工效達到60.81噸/工,與以往53.21噸/工相比,同樣的出勤、用工的情況下,工作面平均每個工多出原煤7.60噸/工。
(3)降低成本
以往全月工作面推進87.5m,通過技術推廣全月工作面推進度不低于100m,可提前40天結束工作面。從機械費消耗、材料費消耗、人工費消耗3個方面考慮,5-107工作面共計可節約開采成本367.322萬元。
2、社會效益
通過推廣單循環產量提升技術,在相同產量的前提下投入的成本及勞動量明顯減少,可降低職工勞動強度,縮短工作面設備運行時間,對控制礦井生產成本和改善職工工作條件具有顯著的意義。
結語:單循環產量提升技術在5-107綜放工作面取得了明顯效果,可以在我礦9-700、9-706工作面推廣應用,同時可以在其它礦井存在單循環推進度不足的回采工作面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毛君.煤礦固定機械及運輸設備.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6.
[2]徐永圻.采礦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王龍(1988.8----)男,漢族,山西介休人,2010年6月畢業于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本科學歷,現在職務生產科技術員,研究方向,綜放開采技術,現在的職稱助理工程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