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凱
摘 要:本文以作者的實際經歷為依據,介紹了作者在從事中等職業教育機械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與心得。文章以工程力學、機械制圖、綜采運輸機械等專業基礎課為例,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機械類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并提供了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法和相應的教學技巧。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環節、空間想象力、思維固化、課堂自由度、頭腦風暴
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對象,由于其自身素質的局限性,跟高校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著相當的差距,如果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直接用大量的專業詞匯堆積而成的文字去灌輸我們的學生,教學效果肯定不盡人意。所以我們必須以較低的層次水平去導入課題,以更通俗實際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這樣才是對學生負責的方式。因此授課手段和教學藝術就顯得非常重要。下面就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經歷,以工程力學、機械制圖、綜采運輸機械等專業基礎課為例,闡述一些基本教學藝術在授課過程中的應用。
1.工程力學
工程力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這門課也是我講得次數最多,最熟悉,也最有心得的一門課。工程力學主要研究物體機械運動和桿件彈性變形的一般規律。它不僅是工科專業重要的技術基礎課,而且是能夠直接用于工程實際的技術學科。全書分為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兩大板塊。就我個人觀點而言,工程力學是一門側重于力學原理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課程。但是分析和解決問題倚重的還是力學知識,這一點跟物理學比較相似。在結決問題之后,必須要還原到工程中的實際問題中。所以我們在引導到學生構造力學模型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要向學生講解一些工業工程上的知識,比如機加工,建筑,簡單機構原理等等。使學生能用各種力學原理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夠理解并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我想,這也是這門課程設置的真正目的所在。這門課的知識體系構架比較連貫,各個知識點相輔相成,渾然一體。我比較習慣在課堂教學的始終有意強調各個知識點的聯系,并用樹形目錄的結構把知識點進行梳理串講,以便讓學生更為清晰牢固地掌握這門課。
2.機械制圖
再來談談機械制圖這門課,機械制圖是一門以圖形為研究對象,用圖形來表達設計思想的學科,在我校很班級都開設這門課。同時這門課也是我這學期才剛剛接觸,說實話比較讓我頭痛的一門課。由于該課程內容單一、枯燥,而且很側重于空間想象能力,因此理解起來十分抽象,很多知識點很難向學生描述和表達,必須要借助于模具的演示以及板書繪圖。因此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認為這門課的一個很大難點就是如何用平面視圖向學生展示空間形體以及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為了這個目的,我可以說是費盡心機,但是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是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決定采用多媒體教學的輔助方式。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激發他們的多種感官功能,使之可以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的理解相關知識和理論。例如在“物體三面投影圖的形成”、“投影基本規律”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立體造型及動畫功能,將物體三個投影圖的形成過程及三個視圖之間的關系動態的展示出來,這樣能使學生直觀的理解每條線、每個點的來龍去脈。即減輕了教學難度,也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剖視圖的繪制”教學中,要求反映物體的內部結構,因而可利用計算機的立體造型功能讓學生“走”進物體的內部,總結剖視圖的投影規律,這樣的教學活動,遵循了從直觀到抽象認知規律,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學習興趣。特別的,我還有這種想法,在制圖教學的同時,給學生安排上機課。因為在我上學的時候,由于專業和興趣的緣故,經常會接觸到像是3DMAX、solid works、proE等軟件,我覺得如果讓學生利用這些制圖軟件,親手演示切割,疊加,相貫這些立體的構造過程,肯定會對立體的理解,空間的想象有著很好的幫助。
3綜采運輸機械與煤礦機械檢修工藝學
綜采運輸機械和煤礦機械檢修工藝學都是是煤礦機電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同時也是與學生今后的工作實際密切相關的課程,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但是,由于課程設置和硬件資源的限制,教師很難把各種機械的機構和原理進行形象細致的展示和講解。它并不像機械基礎那樣,所講解的是螺紋連接、齒輪傳動那樣常見而又形象地機械,另外,這門課程必須要落實到井下實際的生產環境中去,還要考慮到設備配套情況。這就給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授課方法與教學藝術來對學生進行詮釋和講解。
比如在講刮板輸送機的時候,可以用到類比的方法,比如中國古代的高轉筒車和提水的翻車其實就是刮板輸送機的雛形,教師可以根據高轉筒車和翻車的動作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刮板輸送機的工作原理。另外,采用比喻教學法也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可將綜采機械中的液壓傳動系統中的流量比作公路上的通車量,可將過濾器比作油路中的清潔工。又比如在強調液壓輔助元件的作用時,可將輔助元件與其他元件的關系比喻為綠葉與紅花的關系,即“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正因為綠葉日夜進行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呼吸作用等,才能使整個生物體生長,開出美麗的鮮花;亦即液壓泵、液壓缸、液壓控制閥三大類液壓元件,同樣離不開油箱、過濾器、油管、加熱器、冷卻器等液壓輔助元件的儲油、清潔、連接、加熱、冷卻等工作。再比如講到煤礦機械檢修工藝學中的配合與裝配環節,這方面的概念比較生澀,對于缺乏裝配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顯得過于抽象。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將鞋比作孔、腳比作軸,那么孔和軸的結合也就是鞋和腳的結合。孔、軸形成間隙配合時:孔的尺寸總大于軸的尺寸,好比所有的鞋均比腳大,有間隙穿鞋才容易,即孔、軸裝配方便,但不緊湊,需加以緊固,即孔和軸拆卸方便,傳動時要用鍵將孔和軸連接起來。孔、軸形成過盈配合時:孔的尺寸總小于軸的尺寸,好比所有的鞋均比腳小,穿鞋困難,即孔、軸裝配困難,要采取壓入法或溫差法進行裝配,裝配后孔、軸配合牢固。孔、軸形成過渡配合時:鞋有可能大于腳,有可能小于腳,也有可能剛好合適,孔的尺寸也有可能大于軸的尺寸,有可能小于軸的尺寸,也有可能等于軸的尺寸,孔、軸結合的情況介于間隙配合與過盈配合之間。
如此運用類比和比喻教學,將使學生聽得有滋有味、興趣盎然,自然就會將這些知識牢牢記住。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化抽象為具體、化未知為已知、化深奧為淺顯,樹立鮮明生動的直觀形象的作用,可啟發思維、拓寬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效果。
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對象都具有其特殊性,除了合理利用授課手段,發揮教學藝術外,我個人覺得突破思維固化的瓶頸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強調板書,時間安排,課堂教學幾大環節這些問題。當然這些基本功是保證課堂教學成果所必需的,但是過分要求這些,就會在無形中束縛了教師的發揮,限制了課堂的自由度。我們了解到,很多大學老師在課堂上,并不拘于固定的課堂環節,洋洋灑灑,旁征博引,積極互動,最后同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真正成功的一堂課完全可以不拘于某種特定的流程或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師生自由互動,充分發揮,以一種類似于頭腦風暴式的方式,通過多種感官刺激,激發思維的碰撞。在這樣的教與學的方式中,相信學生對知識的體驗,以及自身的思考,都能夠達到更高的層次。所以作為一名教師,絕對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斷地去突破,去創新。只有真正培養出能拿得出來,專業技術過硬,讓用人單位認可的學生來,這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同時也是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