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利用美國NCEP再分析資料分析16年7月連續三天的雷雨天氣,得出僅從天氣形勢分析暖區雷雨天氣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須結合雷達等新興設備探測天氣。
關鍵詞:冷渦;雷雨;降水
1引言
夏季是華北地區雷雨多發季節。引發雷雨天氣由多種天氣因素產生,如高空槽、切變線和冷渦等。在各種雷雨天氣系統中冷渦是影響華北地區雷雨的主要天氣系統,會帶來不同程度的雷雨天氣,雷雨經常出現在午后至前半夜,一次冷渦過程有時候持續半個多月時間,另外冷渦帶來的冷渦副冷鋒很難把握,目前的數值預報經常出現漏報。
本文結合美國的NCEP再分析資料分析華北地區7月份一次由冷渦系統造成的連續三天雷雨天氣過程,試圖從中獲得一些預報經驗。
2天氣實況
3資料與結果分析
本文使用NCEP再分析資料(grib2格式:1度乘以1度的分辨率)對天氣形勢場進行還原,該資料總共分為26層。
3.1 7月16日天氣形勢分析:
3.1.1地面形勢
16日地面整體處于高壓后部,偏東氣流控制,隨著時間推移,北京本場轉為河套地區的低壓前部控制。
3.1.2高空形勢
500hPa06UTC風速為西南氣流控制,冷暖平流并不明顯,本場基本處在槽臨近的狀態。700hPa中可以看出,06UTC北京上空整體處在東南轉偏南的急流控制范圍中,渤海的水汽被持續的輸送到華北平原上。850hPa為偏東氣流控制。從1000hPa近地面層可以看出,河北上空有一個弱的氣旋性環流控制,北京上空為氣旋性環流的頂部。
從形式整體來分析,冷渦系統還在河套地區,整層均位于渦前偏南氣流中。700百帕急流非常明顯,風速基本在12米/秒維持,500有槽區配合,中層有急流對應,低層有弱的氣旋性環流存在,配合地面偏東氣流,整體水汽條件比較理想,雷雨發生的水汽供應存在,所以在500Hpa槽過的時候本場出現雷雨天氣。
3.2 7月17日天氣形勢分析
形勢分析:冷渦系統逐漸臨近本場,整層均位于渦前偏南氣流中。700百帕在12UTC后西南氣流逐漸加大,達到10 m/s以上, 12UTC后,500百帕在本場西邊有明顯輻合區,水汽主要集中在中高層,隨后500,700百帕切變線在15日00UTC前移近本場。850百帕在06時達到10m/s,之后轉為東南風,有所減弱。
3.2.1地面形勢
到了17日,地面形勢偏東風逐漸減弱,逐漸轉為低壓前部,偏南氣流控制,地面的低壓中心整體東移為主,在中蒙邊境處,并沒有明顯南調。
3.2.2高空形勢
從高層形勢來看,在06UTC整層均處在西南和偏南的氣流控制之中,屬于典型的槽前西南氣流的暖區雷雨,如果僅從當天早會商的數值模式預報天氣形勢中比較難準確的預報處雷雨。所以僅從形勢場來分析是比較難發現雷雨的觸發機制的。
3.3 7月18日天氣形勢分析
3.3.1地面形勢
地面處在高壓的后部,地面低渦在中蒙邊境處,隨著時間的發展,并沒有明顯的東移,南調,地面一直處在高后的偏東南氣流控制。
3.3.2高層形勢
高層冷渦東移,整體處在槽前的西南氣流控制中,主要受冷渦的影響,本場出現雷雨天氣。
4總結
通過分析天氣形勢看出,前二天基本處在高層暖濕的西南氣流或偏南氣流控制中,近地面層為高后的偏東氣流控制,有比較理想的水汽條件。18日為高層冷渦系統過境觸發的雷雨天氣。在暖區雷雨中僅僅通過數值模式關注此類天氣,有明顯的弊端,暖區雷雨的觸發機制對預報員來說很難發現。需要進一步的借助雷達等新的探測手段來關注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