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岳振 王鐵清
增強產業力量推動持續穩定脫貧
—— 訪黔南州委常委、都勻市委書記吳丹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岳振 王鐵清
都勻市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圍繞“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旅則旅、宜商則商,更加精準用力地打好產業扶貧硬仗。
近年來,都勻堅持綠色理念,把產業、生態和扶貧結合起來,致力于走出一條具有都勻特色的脫貧之路。這條路走得是否順利?都勻產業扶貧有什么樣的思路和目標?
:當前,都勻面臨著怎樣的扶貧形勢?
吳丹:都勻雖然并非貧困縣,但是依然存在貧困問題。目前,全市共有貧困村43個,貧困人口36100人,其中,一類貧困村32個、二類貧困村4個、三類貧困村7個,而且還有黔南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歸蘭水族鄉。應該講,全面小康還有一段路要走。
都勻和其他深度貧困地區比起來,貧困面和貧困程度稍微輕一些,但是這并不意味我們的責任也能輕一些,同樣需要在大扶貧戰略行動中保持高壓態勢,確保不讓一個人在全面小康中掉隊。因此,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孫志剛書記、省長在全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推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和州委、州政府的工作舉措,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和堅定如山的信心,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的階段,更加需要強調精準問題。前不久,我們組織開展了一次脫貧攻堅的現場推進會,我們看到,毛尖鎮擺桑村突出“精準”二字,把握住了產業扶貧和基礎設施扶貧這兩個關鍵點,特別是在產業扶貧上因地制宜選擇海花草和稻田養魚作為主導產業,取得了初步成效。找準窮根、精準施策,這非常重要。
:你剛才提到產業扶貧這個根本性問題,省委書記、省長孫志剛多次強調過這一點。他說,產業是實現貧困群眾可持續脫貧的重要依托,就地脫貧也好,易地搬遷扶貧也好,沒有產業支撐,很難實現持續穩定脫貧。
吳丹:志剛書記的講話對我們落實好大扶貧戰略行動很有指導意義。貧困既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扶貧開發各項工作,都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對都勻來說,抓扶貧就是抓發展,抓產業扶貧就是抓產業發展,這也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關鍵支撐。
產業扶貧是長久之計,也是“四大硬仗”之一,黔南州委一直十分重視抓產業扶貧。州委書記唐德智在都勻市歸蘭水族鄉暗訪調研時特別強調了產業扶貧的重要性,要求我們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通過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依托,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把產業扶貧當作“牛鼻子”工程來抓,精準發力培育和壯大扶貧產業,讓盡可能多的貧困戶在扶貧產業上受益得實惠,最終使扶貧產業真正成為貧困戶持久穩定脫貧的“穩壓器”。
:產業扶貧是發展問題,需要因地制宜,但必須堅守住生態這條底線。對此,都勻有什么樣的思路?
吳丹:產業扶貧也要求我們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對都勻來說,必須堅持創新、綠色、共享等新發展理念,將大扶貧與大生態、大旅游、大健康、大開放結合起來,培育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同時,跳出生態抓生態,把“綠色+”理念貫穿各個方面、融入所有發展,做好大扶貧戰略行動中的產業培育這個大文章,注重實效,努力形成都勻亮點和特色。
都勻要以綠色經濟為導向,立足“四型產業”和市場需求,突出自身資源稟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毛尖茶、海花草、稻米、養牛、養雞等綠色農業,發展種養殖等山地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茶旅融合、水文結合、高山峽谷等山地特色旅游業品質,打造出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促進綠色農產品“泉涌”,讓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分享全產業價值鏈,使產業鏈成為貧困群眾的增收鏈,夯實持續穩定脫貧的產業根基。
產業扶貧要扶在點子上、扶在貧困處。我們將改變以前“只富老板、不富農民”的傳統經營模式,延伸價值鏈,讓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在新的產業結構中走向富裕。

6月30日,黔南州委常委、都勻市委書記吳丹(左)在毛尖鎮擺桑村與村民交流產業扶貧項目海花草種植情況。(文勇 / 攝)
:產業扶貧是一項事關土地、資金運用以及經營方式變革的系統工程,在都勻市的扶貧產業培育實踐中,如何統籌處理這些問題?
吳丹:發展產業離不開資金投入和土地管理等這些基本問題。我們將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在利用好“扶貧基金”的基礎上,撬動更多信貸資金、社會資金投向扶貧。特別是在財政資金分配上,要建立競爭機制,干得好的就多給、用得不好要減少、沉淀資金要堅決收回。另外,發揮好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應有作用,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實施特惠金融政策,創新金融產品,增加對貧困村、貧困戶的金融資金供給。在這方面,我市大力推動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特惠貸”全覆蓋。
在土地管理上,著力做好“三塊地”文章,對部分貧困戶的耕地統一進行外包流轉、開發經營,支持貧困戶流轉公益林地經營,鼓勵貧困戶讓宅基地復墾,讓破碎的土地集中化,推動扶貧產業的連片化、集約化發展。
在創新農村生產經營方式上,創新推廣“三變”經驗,通過“五轉”將普通農民轉為職業農民、工廠工人、公司股東、銷售人員、個體老板,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鏈上的收益。
:請談談近年來都勻產業扶貧的具體成效。
吳丹:近些年來,都勻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效益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基地”等產業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扶貧扶出產業來、農業長出工業來”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比如像我們的擺桑村,利用村級名義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并讓貧困戶以各類資源、資金等形式加入,搭起了村級集體經濟和貧困戶的橋梁,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與貧困戶雙增收。
目前,我們基本形成了毛尖茶、刺梨及保供蔬菜3大主推產業及平浪優質大米、海花草、精品水果(藍莓、獼猴桃等)、黑毛豬養殖及加工、瘦牛育肥、竹鼠養殖、野山雞養殖、綠殼蛋雞養殖及稻田養魚等10大特色產業。現在,全市5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已引進和發展企業69家、農民合作社79個,從業農民超過10萬人。
近年來,全市通過產業扶貧擺脫貧困的農戶就有5586戶19551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8%。
:產業扶貧,規劃很重要。都勻以什么樣的產業規劃推動大扶貧戰略行動?
吳丹:根據今年脫貧攻堅戰的相關部署和全市的資源稟賦,我們以規劃為引領,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深入推進“一村一品”建設,著力推動深度貧困鄉鎮、村寨脫貧攻堅,初步形成了西部茶飄香、南部瓜果黃、西南牛羊壯、北部生產觀光忙、東部脫貧奔小康的產業發展格局。
我們正以東部歸蘭水族鄉等為作戰核心區,發展泥鰍、野山雞、肉牛養殖,茶葉、海花草、中藥種植;以南部墨沖鎮、平浪鎮作為作戰陣地,發展優質大米、保供蔬菜、藍莓、刺梨種植,肉牛養殖等;以西部毛尖鎮為作戰高地,發展茶葉、海花草種植加工、三文魚等;以北部綠茵湖辦事處、沙包堡辦事處為作戰要地,發展農特產品加工和生態旅游產業等。火力全開,打好產業扶貧硬仗,帶動貧困戶增收,扎實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
(責任編輯 / 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