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航
產業發展與易地搬遷扶貧共融共生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航
易地扶貧搬遷是有效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是從源頭斬斷貧困之根的重要舉措,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變“農民”為“市民”。
都勻市按照“以區位優勢確定安置點、以資源稟賦確定安置類型、以就業崗位確定搬遷規模”原則,探索出產城融合安置型、城鎮安置型、茶旅結合安置型、中心村安置型4種安置方式,依托周邊產業,采取“先就業后搬遷”“1+N”多元化就業、“N+旅游”等模式,加強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使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會發展、能致富”。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都勻市委副書記、市長鄧忠學說,易地搬遷扶貧是有效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是從源頭斬斷貧困之根的重要舉措,要通過易地搬遷扶貧工程,變“農民”為“市民”。
臨近中午,驕陽似火,在都勻金恒星移民安置小區,84歲老人龔繼魁正和老伴坐在陽臺邊乘涼。看到記者,龔繼魁連忙起身招呼入室飲茶,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照在老人黝黑的臉龐,他的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現在居住環境好了,女兒在這邊做買賣,一家人都在一起。”龔繼魁說。
記者在移民小區見到龔繼魁的女兒龔友云時,她正在給顧客準備午飯。從毛尖鎮搬過來后,龔友云便在小區臨時搭建的農貿市場做起了餐飲生意。
在外務工十幾年的龔友云今年沒有再出遠門,在搬來前,她就已經在社區的幫助下開始謀劃創業。她告訴記者:“父母年事已高,我得回來照顧他們,雖然現在生意不算好,但能解決生活問題,等小區人多了,生意會一天天好起來的。”盤算著未來,龔友云滿懷希望。
得益于都勻“先就業、后搬遷”“以崗定搬、因崗定人”的易地搬遷扶貧模式,許多和龔友云一樣常年在外務工的搬遷農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不僅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子女,也不用再離鄉背井四處漂泊。
不同于傳統的移民搬遷,都勻市易地搬遷扶貧的最大特點在于依托產業搬遷,積極解決搬遷農戶的后顧之憂。
據金恒星移民安置小區黨支部書記韋育華介紹,移民新區依托金恒星·浙商建材城落實移民就業保障,建材城已簽約商戶400余家,可容納工作崗位3000個以上,可為搬遷農戶每戶提供2個以上的工作崗位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安置點距市中心6公里,半徑3公里內有沙包堡中心完全小學、都勻二中、四一四醫院、沙包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
在搬遷過程中,有技術的農戶,可直接實現就業,沒有技術的群眾,通過培訓實現就業。
從歸蘭水族鄉翁降村搬到金恒星移民安置小區的韋佩鼎,以前到處打零工,受都勻市“先就業后搬遷”政策吸引,他已經在出租車公司上班了。他說,現在大家都安心地在城里住了下來。
都勻市將金恒星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群眾的就業需求與建材城企業用工需求相結合,形成移民就近就業、企業用工充足的良好格局。在這里,企業為群眾解決了現實的生存問題,移民安置點為企業解決了用工和工人的住房問題,使移民戶與企業相融共生、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移民搬遷新路。
一大早,家住墨沖鎮布依城的文山便打開電腦,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和知識。
去年底從墨沖鎮同心村搬到布依城后,文山在墨沖鎮產業扶貧“農耕園”開啟了新的人生旅途。今年還不到25歲的文山,已經成了種植能手。
文山說:“現在政策這么好,我也要靠勤勞實干過上自己夢想的生活。”
記者了解到,為做好移民搬遷后續工作,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下、能致富”,都勻市以墨沖鎮為試點,探索發展蔬菜產業助推搬遷農戶增收。
據墨沖鎮黨委副書記高尚印介紹,為加快推進墨沖鎮易地搬遷扶貧后續農業產業發展,增強易地搬遷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墨沖鎮采取“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通過都勻良畝道芬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墨沖鎮良畝村以土地流轉的形式連片開發建成1200余畝的蔬菜產業核心示范園,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積極吸收貧困戶及易地搬遷扶貧戶務工,增加其家庭經濟收入。
在良田壩蔬菜產業園扶貧示范基地與易地搬遷“農耕園”周邊村寨,墨沖鎮組織搬遷農戶種植的茄子、節瓜、苦瓜、南瓜、豇豆、花菜、西蘭花、香細菜、豌豆、菜苔、白菜等十余個精品綠色蔬菜產品熱銷廣州、廣西、長沙、貴陽及本地市場。
與此同時,墨沖鎮協同推進搬遷農戶自主創業(如開商店、產品加工銷售)、就近就業(農民工創業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廠礦就業)、農旅興業(現代農業觀光園就業)等,形成了“1+N”的多元化就業模式。
高尚印說,下一步將安排其他搬遷戶有工作意向的到就近的小微企業、創業園等務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增強其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
走進都勻市毛尖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3層別墅小樓并排而立,再過不久,首批104戶搬遷農戶將迎來新的生活環境和發展機遇。
在安置點,記者看到部分商鋪已經入駐,村衛生室、服務中心、健身場所等公共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而一旁的管網鋪設、室內外裝修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都勻市毛尖鎮坪陽村支書劉軍告訴記者,安置點針對全域旅游的發展趨勢和遠景,采取“全域旅游+安置小區”的建設模式, 積極把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建成美麗鄉村示范點、鄉村旅游點,打造集茶旅結合、毛尖文化、特色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茶旅一條街”,借助旅游發展帶動安置居民增收致富。
據了解,都勻在發展全域旅游戰略中,把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景區景點建設、特色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易地搬遷扶貧+茶旅”的搬遷新路。
以坪陽村為例,該村通過對轄區毛尖茶莊、高寨水庫管理站、供銷社茶場等5個停車場進行統一管理,在環湖路周邊建設53個垂釣點;在922縣道觀景臺建仿古屋,支持群眾發展旅游服務業,將貧困群眾組建成保潔隊,對村寨、村組道路、公廁、總陽寨、高寨水庫等景點進行保潔,增加搬入貧困戶收入。
此外,毛尖鎮積極組織搬遷群眾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目前,該鎮完成搬遷群眾廚師培訓125人次,毛尖茶葉加工、茶葉采摘、茶葉種植培訓415人次,參加市組織的技能培訓50人次。通過培訓,共有85戶搬遷農戶與梅淵、供銷、高寨等茶葉公司簽訂用工意向合同,實現就近務工和解決后續發展問題。
(責任編輯 / 岳振)

通過易地搬遷扶貧工程,“農民”變“市民”。圖為都勻市易地搬遷扶貧金恒星安置點。(李慶紅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