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方林
多彩貴州孕育多彩文化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方林
貴州省文史館館長顧久認為,多彩貴州的文化有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在時間的更迭和空間的變遷中,貴州文化多彩的基因愈加多彩、深厚。在貴州多彩的文化中,有兩個底色,一個是儒家式的“舍我其誰,勇猛精進”,走出大山擔當天下;另一個是道家式的“無為不爭”,敬畏自然,崇尚和諧。一儒一道,互補共生,孕育了貴州人文精神。
顧久:按照梁漱溟先生的看法,文化可解釋為一個民族、一個族群生活的樣法,我比較支持這種觀點。從動物行為和進化的角度來看,生活的樣法主要包含四個大的方面。第一是謀生秩序,主要指謀生方式,解決生存問題;第二是組織秩序,也就是族群、民族的組織方式、生活制度,因為人類是社會化動物,其生存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組織秩序;第三是行為秩序,主要是指日常生活行為方式,包括衣食住行、歌舞禮儀等等;第四是心靈秩序,每個人都需要有精神寄托,每個民族也需要有安頓自己心靈的方式。這四方面有機聯系、相互交融支撐,共同交織出一個生存大樣法。
顧久:第一是謀生秩序多彩。一直到解放初期,貴州還有著游耕民族,用刀耕火種的方式來謀生。從地理上看,貴州海拔落差從300多米到2900多米,有一個立體、多元的地理氣候和生態環境。正是由于貴州特殊的地理氣候,產生了定耕、畜牧和現代山地農業等等多種謀生方式。
第二是組織秩序多彩。貴州早期父系血緣社會貴州有“油鍋”制,主要在 東南一帶。也有階級社會性質有“則溪”制,比如彝族父子相傳的世襲“則溪”制,還有漢族的封建制等。
第三是行為秩序多彩。多樣化的衣食住行,過年過節、民風民俗、民間歌舞等等。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從民族文化看,白族、仡佬族、侗族、水族和苗族等,都有著古老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比如說,在貴州,即便同為苗族,光是服飾就有100多種,這在其他地方是難以想象的。貴州的多彩文化,一定意義上在這個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第四是心靈秩序的多彩。貴州人民安頓自己心靈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既有跟正統儒學一致的精神境界,也有原生態的祖宗崇拜、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等等精神思想。
顧久:盡管貴州文化是多彩的,但是從歷史來看,貴州文化有著兩大底色。
其一是類似于儒家,集中表現為擔當天下,舍我其誰的文化特征,能夠積極擔當社會責任。在貴州歷史上,有著這么一批人,他們積極融入中原文化,敢于走出大山,擔當天下。他們代表著貴州的精英文化,比如外來的王陽明、智殺安德海的丁寶楨、倡導開辦京師大學堂的李端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詩人鄭珍,(鄭珍的詩,有外國人說:不了解鄭珍就沒法讀懂中國近代史;解放后有專家贊曰:清詩三百年,王氣在夜郎)。此外還有抗戰期間血戰淞滬,威震松山的貴州軍事群體等等。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展現了貴州人勇猛精進的一面,更在于他們使貴州人有了共同的國家及民族認同感,將貴州地域文化與中華大文化融為一體。他們走出大山,把中原文化帶回貴州,讓大家認同我們就是一個民族,是這個國家的一員。

顧久認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正好契合貴州要守住的兩條底線,天人合一對應生態底線,知行合一對應發展底線。(楊恒 / 攝)
李端棻是第一個疏請設立京師大學堂的教育家,當過清末禮部尚書,為挽救國家危難不顧自身利益積極推進戊戌變法,顯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一個傳統士大夫到資產階級和工業社會民主派,李端棻疏積極請設立京師大學堂,顯示出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具有巨大價值和現實意義。
其二是類似于道家,表現為遵循自然、守雌不爭,樂天知命、樸直和諧的精神特點,主要以廣大少數民族同胞和農民群眾為代表。其可貴處不僅在于用自己的艱辛勞苦支撐了貴州人的生存和發展,更在于形成了與異文化和諧共處的基礎,保存了貴州文化的多樣性。
例如苗族蝴蝶媽媽的故事,苗族崇拜蝴蝶圖騰,認為蝴蝶是其共同祖先,稱其為蝴蝶媽媽。有人說凡是沒有蝴蝶媽媽的苗繡就不是真正的苗繡。蝴蝶和水上的泡沫“游方”(即戀愛)懷孕后生下12個蛋,后經過鶴字鳥(也有寫做“雞宇鳥”)悉心的孵養,生出了龍、虎、蛇、象等12個兄弟。人類不過是12個蛋之一。其余還有老虎、猴子、蛇等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換句話說,所有生物都是我們的親兄弟,是平等的。這是苗族同胞的信仰。
顧久:清華大學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于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說人應該像老天一樣勇健地活著,像大地母親一樣胸懷寬廣。王陽明認為,人與一切生物甚至非生物都是息息相關的,所謂“一氣流通”,這是王陽明的天人合一主旨。而今天我們的天人合一更多的指人與自然與環境的和諧。
知行合一不僅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更應該是道德層面上良知與善行的合一。王陽明專門從道德意義上講知行合一,其所謂“知”是指“良知”,所謂“行”是指“致良知”,從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貴州有很可貴的人文精神,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一方面貴州同胞有敬畏自然,敬惜資源的優良傳統。這源于他們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的古老文化。另一方面,貴州也有著走出大山,擔當天下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也正好契合貴州要守住的兩條底線,天人合一對應生態底線,知行合一對應發展底線。
兩個“合一”是很高遠的境界,可以彰顯和引導貴州人的精神高度。貴州正在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百姓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生態美不僅要自然生態之美,也要人文生態之美。有了這種精神上的大境界,貴州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 /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