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趙聰 攝 /宿東
從歷史中讀懂中國強軍夢
□ 文 /趙聰 攝 /宿東
▲ 轟-6轟炸機、東風一號導彈、東風二號導彈以及殲擊機、強擊機導裝備
八一建軍節前夕,閉館近5年的軍事博物館,用一場大型軍事主題展揭開了面紗。
“銘記光輝歷史,開創強軍偉業”——這一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而舉辦的大型主題展覽,通過照片、文物和實物等多種方式,講述了中國建軍、強軍的歷史故事。
7月27日是展覽正式面向公眾開放的第一天。早上9點,軍事博物館前已經排起了長龍。來自河北省阜平縣的楊國田老人排隊1個小時,終于踏進了博物館大門。他在國防科技展前久久停留,望著眼前威武的坦克、戰艦、導彈、戰斗機等新式裝備,感嘆人民解放軍建軍9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此次展覽共展出1000多張照片、1300余件文物,全面反映了90年來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走過的光輝歷程。展覽里面既有抗美援朝志愿軍將領使用過的望遠鏡,也有新時期人民軍隊英模人物的貼身物品,還有維和部隊戰士在異國他鄉用過的一些實物。
一面墻上,掛滿了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的照片,照片墻對面則是建國初期我國取得的國防成就。在那個政權初建的年代里,這些科學家為我國航空航天、核武器開發、國防科技事業嘔心瀝血,獻出了寶貴的青春甚至生命。兩面墻上,東方紅一號衛星與航天之父錢學森遙遙相望。這位老人和這顆衛星,曾一同讓中國衛星事業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
另一面照片墻上,“巨浪一號”正沖出海面,躍向藍天,這是我國第一型潛射固體彈道導彈。就在相隔不遠的展室里,東風-31核導彈系統兩種模型同臺亮相。歷史和現實濃縮在同一空間里,寓意著我國導彈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
▲ 室外展出的導彈發射系統
▲ 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的照片墻
▲ 室外展出的反艦導彈系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盤子,完成了一場由內而外的自我重塑。這次展覽是我軍貫徹黨中央改革強軍戰略思想實踐成效的充分展示,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解放軍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生動縮影,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凝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磅礴力量,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
▲ 一位家長為孩子科普航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