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霞
四川省自貢市婦幼保健院 643000
個性化護理應用于初產婦介入性產前診斷過程中的效果評價
林彩霞
四川省自貢市婦幼保健院 643000
目的:總結性探討分析初產婦介入前診斷過程中使用個性化護理的效果。方法:本次臨床研究的對象為200例在我院進行介入性產前診斷的初產婦,按照隨機平均的方法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采取個性化護理和常規護理,并將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漢密爾頓焦慮評分(HAMA)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入組時兩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SpO2)、呼吸頻率(R)、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心率(HR)之間的差異都不明顯(P>0.05),在檢查結束后兩組患者的SpO2、R差異不明顯(P>0.05),兩組患者的DBP、SBP、HR差異較為明顯(P<0.05),對照組患者明顯高于觀察組。入組時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檢查前和檢查后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且其差異均比較明顯(P<0.05)。結論:人性化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產婦行介入性產前診斷的生命體征,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值得在臨床工作中加大推廣力度。
人性化護理;初產婦;介入性產前診斷
產前診斷又名宮內診斷,是目前臨床獲取胎兒信息的主要方法,同時也是結合臨床實踐醫學、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化學、生物等多個學科知識的綜合性科學。產前診斷的應用方法主要包含兩種,即非介入性和介入性,其中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的為介入性產前診斷。根據臨床研究可知,介入性產前診斷可以明確多種遺傳性疾病,如多基因疾病、單基因疾病、染色體疾病等,于此同時還可以明確各種非遺傳因素所引起的先天畸形[1]。然而介入性產前診斷屬于一種侵入性操作,應用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風險,3/1000的患者會出現流產的現象,所以很多孕婦在進行介入性產前診斷時會出現負面情緒,如恐懼、焦慮、緊張等,對介入性產前診斷的進行產生不利影響。為了充分改善這種狀況,我院將個性化護理應用于行介入性產前診斷的初產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本次臨床研究對象中觀察組的年齡為22到40歲,平均年齡為29.3±1.1歲,孕周為18到23周,平均孕周為20.6±1.7周,對照組的年齡為21到41歲,平均年齡為29.5±1.4歲,孕周為18到23周,平均孕周為20.5±1.6周,經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的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的初產婦進行常規護理,行介入性產前診斷前向其講解此操作的目的和操作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觀察組患者主要采用個性化護理包含術前、術中、術后三個方面。
1.2.1 術前護理
術前護理主要為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在初產婦就診時對其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并為其建立健全的介入性產前診斷檔案,并對初產婦是否適合介入性產前診斷進行判斷[2]。并對產婦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宣教的內容主要有:檢查注意事項、檢查方法、檢查的其他相關知識等。講解的內容為:需要初產婦配合的方面,手術操作的大概情況,手術的全稱等,并對患者的術前檢查和術前準備進行準確積極的引導。
1.2.2 術中護理
初產婦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調節患者的體位、檢查室的溫度、濕度等措施,確保患者始終處于舒適狀態。首先將操作間的相對濕度控制在40%到60%,溫度控制在21到26攝氏度[3]。主動向剛進入操作室的初產婦介紹操作室的環境,仔細詢問初產婦的需求,及時滿足其不影響手術順利進行的需求,在溝通過程中態度溫和、語言要親切,取得其配合和理解。接受檢查時在不影響穿刺手術操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初產婦身體的暴露面積,檢查過程中,不和初產婦談論和手術無關的話題。穿刺結束以后,初產婦由專人護送至觀察室。
1.2.3 術后護理
將診斷結果及時告知孕婦,避免因長時間等待而引起孕婦出現擔憂、焦慮等負面情緒。同時告知孕婦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一些具體事項,為孕婦留聯系方式以方便咨詢,并囑咐孕婦定期來醫院接受產檢[4]。
本次臨床研究的所有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使用t檢驗、卡方檢驗,標準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入組時兩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SpO2)%、呼吸頻率(R)、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心率(HR)之間的差異都不明顯(P>0.05),在檢查結束后兩組患者的SpO2、R的差異不明顯(P>0.05),兩組患者的 DBP、SBP、HR的差異較為明顯(P<0.05),對照組患者明顯高于觀察組。詳見表1;
表1.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 s)

表1.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 s)
組別 檢查前 檢查后 檢查前 檢查后 檢查前 檢查后SpO2 % R(次/min) DBP(mmHg)檢查前 檢查后 檢查前 檢查后SBP(mmHg) HR(次/min))對照組 97.11±1.76 98.24±1.13 19.11±1.34 19.23±1.15 75.24±6.16 84.12±4.90 110.11±4.93 120.13±2.90 67.87±2.30 77.18±5.31觀察組 97.27±1.68 98.13±1.25 19.02±1.01 19.30±1.26 75.12±5.18 80.32±2.81 111.01±4.28 110.32±2.61 67.98±3.40 74.31±1.31
入組時兩組患者的 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檢查前和檢查后對照組的均高于觀察組,且其差異均比較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對比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 s)

表2.對比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 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入組時 檢查前 檢查后對照組 23.65±6.25 26.15±5.02 20.30±5.12觀察組 22.65±5.50 23.13±5.65 18.11±5.34a
由于初產婦缺乏生育經驗,心理負擔較大,所以接受介入性產前診斷時更易出現不良情緒,使操作的成功率下降[5]。為確保產前介入診斷的順利進行,我院將個性化護理運用于接受產前診斷介入性檢查的初產婦中,結合本次臨床研究的結果,可知效果良好。
綜上,人性化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產婦行介入性產前診斷的生命體征,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值得在臨床工作中加大推廣力度。
[1]任密生,李麗,張秀娟等.初產婦行介入性產前診斷臨床護理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1):85-87
[2]駱玥瑜,陳雪敏.介入性產前診斷技術實施中的心理護理體會[J].微創醫學,2015,10(05):702-704
[3]吳文慧,王理.個性化心理護理在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J].當代臨床醫刊,2016,02:2029-2030
[4]王琰.初產婦應用人性化護理干預分娩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07(29):261-262
[5]連高峰.人性化護理在初產婦分娩中的應用效果[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09):1105-1106
R154.1
A
1672-5018(2017)01-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