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坤,陳美英
(1.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南昌330029;2.江西省精神病院質管辦,江西南昌330029)
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對比
陳尚坤1,陳美英2
(1.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南昌330029;2.江西省精神病院質管辦,江西南昌330029)
目的探討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安全性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78例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入院治療的時間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9例。觀察組給予氨磺必利治療,對照組給予利培酮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認知功能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有效率為56.41%,與對照組有效率53.8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隨機錯誤數(15.14±13.49)個、持續錯誤數(14.29±12.22)個、WCST總個數(52.21±24.44)個、St roop單詞檢測(59.40±21.75)個,與對照組比較成績改善幅度顯著(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結論氨磺必利治療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缺陷改善作用優于利培酮,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氨磺必利;利培酮;臨床療效
精神分裂癥是以基本個性改變,情感、行為、思維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1]。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是臨床上治療的一個難點,治療后患者預后情況較差,社會認知功能以及生活質量受到損壞[2]。因此,本文選取78例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安全性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詳情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78例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以陰性癥狀為主[3]。②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總分≥3 0分,陰性癥狀評定量表(SANS)總分≥6 0分,陽性癥狀評定量表(SAPS)≤1 6分;③入院前后未使用抗精神藥物者。排除標準:①孕婦;②無嚴重的肝、腎、心臟等重要的臟器功能損傷;③未能完成12周治療的患者。根據入院治療時間先后順序將78例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n=39):平均年齡(29.31±7.29)歲,平均病程(77.45±8.24)月,發作次數(3.41±1.59)次。觀察組(n=39):平均年齡(29.41± 7.24)歲,平均病程(77.49±8.34)月,發作次數(3.61± 1.29)次。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本研究為開放性對比研究,觀察組口服氨磺必利(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31)治療,起始劑量0.1~0.2 g/d,根據患者病情1周內加至0.4~0.8 g/d。對照組口服利培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09)治療,初始劑量1~2 mg/d,根據患者病情10天內加至4~6 mg/d。兩組患者治療療程12周。治療期間均不聯用其他抗精神病藥,如果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均可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4]:以PANSS總分減分率為主要療效指標:PANSS總分減分率<30%為無效,PANSS總分減分率30%~69%為有效,PANSS總分減分率≥70%為痊愈。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認知功能:患者治療前后認知功能均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連線測試(TMT)、St roop測驗評定。③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并做好統計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觀察組痊愈3例、顯著進步11例、好轉8例、無效17例,有效率為56.41%。對照組痊愈2例、顯著進步8例、好轉11例,無效18例,有效率為53.86%,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St roop單詞檢測、Stroop顏色檢測、TMT-A、TMT-B、持續錯誤數、WCST總個數檢測成績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St roop單詞檢測、St roop顏色檢測、TMT-A、TMT-B檢測成績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隨機錯誤數、持續錯誤數、WCST總個數、St roop單詞檢測檢測成績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的比較(x±s)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對比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觀察組出現2例(2.27%)不良反應情況,其中嗜睡、頭暈各1例;對照組出現3例(6.82%)不良反應情況,其中嗜睡、頭暈、乏力各1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多起病于青壯年,表現為思維、情感、感知、意志行為等多方面障礙,部分患者發生精神活動衰退和不同程度社會功能缺損,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5]。從發病生理機制分析,可能與腦前額葉多巴胺活動性減弱以及5-羥色胺水平有密切聯系[6]。氨磺必利與利培酮均為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常用藥物之一。其中氨磺必利是一種苯甲酰胺類抗精神病藥物,對突觸前抑制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加大了多巴胺進入間隙,改善前額葉皮質多巴胺父傳遞性能,從而起到治療效果[7]。而利培酮為苯丙異噁唑衍生物,通過促進腦額葉皮質中的多巴胺,激發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改善5-羥色胺水平[8]。
在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氨磺必利治療,對照組采用利培酮治療,經整理研究結論后發現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相當,但是有效率均不高,說明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中陰性癥狀的改善仍然困難,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相似[8]。在認知功能方面,本研究發現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均能改善患者的部分認知功能,但是氨磺必利治療后患者隨機錯誤數、持續錯誤數、WCST總個數、St roop單詞檢測檢測成績改善幅度顯著,說明氨磺必利在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方面優于利培酮。此外,本組研究還發現氨磺必利治療后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較低,表明氨磺必利治療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安全性能更高。
綜上所述,氨磺必利治療陰性癥狀為主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缺陷改善作用優于利培酮,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邊云,王智雄,韓笑樂,等.穩定狀態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狀態的主觀知覺[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6,30(1):13-17.
[2]胡瓊月,張永東,田博.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研究進展[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6,16(3):361-364.
[3]韓勇,姜濤.氨磺必利與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6,56(2):88-89.
[4]吳昊.齊拉西酮與奧氮平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對比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7):124-125.
[5]蒲城城,原巖波,鄭敏婕,等.精神分裂癥超高危人群陰性癥狀嚴重程度的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5,48(1):7-11.
[6]陸麗.精神分裂癥發病機制及治療靶點的研究現狀[J].醫學綜述,2015,21(9):1586-1588.
[7]易海華.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38):155-156.
[8]高玉峰.喹硫平與利培酮治療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對照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5,28(6):451-4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