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俊玲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江西南昌330006)
疼痛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涂俊玲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江西南昌330006)
目的探究疼痛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9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隨機平均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常規日常護理,觀察組患者相比對照組,在其基礎上給予疼痛護理干預。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后疼痛程度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中,無痛3例、輕度疼痛25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7、劇痛5例,術后疼痛情況相比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疼痛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更佳,降低疼痛情況的出現,更好的促進了患者的恢復,應在臨床工作中被考慮并推廣使用。
疼痛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效果
腰椎間盤區域主要由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等幾大部分構成,隨著患者年紀的增大以及現代人不規律的作息,腰椎間盤區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尤其以髓核為主。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其間包括且主要為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于后方,進而刺激或壓迫相鄰的脊神經如坐骨神經根,導致患者出現腰部疼痛以及臀部疼痛,甚至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1]。疼痛護理可最大程度的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情緒的發生,解決疼痛發生時伴有的潛在組織損傷,避免疼痛感受影響患者的康復與生活質量[2]。現筆者選取9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疼痛護理,并進行了效果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隨機選取自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間于本院就診并治療的9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將這96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48例。觀察組48例患者中有男33例,女15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45.9±4.8)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6.1±1.3)年;突出節段:L4~524例,L5~S119例,5例患者兩個節段均有突出。對照組48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11例,年齡29~71歲,平均年齡(46.4±4.7)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6.2±1.1)年;突出節段:L4~526例,L5~S118例,4例患者兩個節段均有突出。所有患者均經問詢病因、臨床表現、X線片、CT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等,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給予后路開窗椎板切除行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本實驗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和病變位置等一般方面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常規日常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在傳統常規護理基礎上的疼痛護理干預。
1.2.1 日常護理[3]護理人員需定期為患者所住病房消毒,旨在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整潔并且溫度適宜的康復環境。并且注意患者的個人生活,保持患者個人衛生優良,避免患者在術后因行動不便且個人衛生不佳產生的焦慮等心理負面情緒甚至著涼、感冒等其他痛苦。護理人員即時關注患者體溫,若患者出現發燒體溫不退、腰肌痙攣以及腰部疼痛等現象應考慮椎間隙感染并即時上報主管醫生進一步解決。術后患者若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現象無減輕甚至加重,護理人員應及時上報主管醫生,針對患者神經根部水腫等原因給予脫水劑治療。術后若出現腦髓液滲漏現象,護理人員應記錄色澤、流量等基本情況并上報主管醫生并配合進行加壓包扎。術后患者出現疼痛癥狀時,給予止痛藥物治療。
1.2.2 疼痛護理[4]觀察組患者針對疼痛癥狀吃止痛藥物治療外進行系統的疼痛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講解疼痛出現原因避免患者因缺少了解產生負面情緒,并且可給予患者適當的徒手按摩,轉移患者注意力并放松患者因疼痛導致的緊張心情。針對不同患者不同的理解能力,教會患者自述自身疼痛癥狀評估級別: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可忍受,不影響患者睡眠,中度疼痛(4~6分)一定程度影響患者睡眠,需服用鎮痛藥保證睡眠;重度疼痛(7~9分)較大程度影響睡眠,需使用麻醉止痛劑緩解癥狀;劇烈疼痛(10分)完全影響睡眠,并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術后每小時評估一次,連續評估4次,若評估需要服藥則服藥后1小時后重新評估,若連續4次疼痛評分<3分即可停止評估。停止評估后,隨時出現疼痛癥狀,隨時再對患者進行評估,護理人員將結果及時反饋給主管醫生。
1.2.3 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即時注意患者的心理情況,通過與患者和患者家屬的面對面交流溝通的互動了解患者的內心狀態,正面的與患者建立互相信任的溝通模式。定期給予患者心理輔導,幫助患者自己意識到自身問題,并成功排解負面情緒,給予患者正能量,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進而避免心理壓力對術后恢復速度及效果的影響。
1.2.4 飲食和康復護理[5]術后的患者機體免疫力降低,應給予患者優質蛋白質飲食,保證患者機體所需的蛋白質與熱量并控制液體的攝入,并對患者偏向鈣、鐵等元素的吸收。康復期間患者可在陪護人員的幫助下進行肢體輕度外展與空中進行腳踏車活動,根據患者特異性的自身機體調節能力,進行適當程度的股四頭肌、腰背部肌肉等肌肉的收縮運動,避免神經根粘連,防止后期恢復不佳進而引起的疼痛癥狀的出現。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庫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3 d后對比其疼痛程度表現,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相比于對照組患者,無痛及輕度疼痛比率明顯更高,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及劇烈疼痛比率明顯更低,以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296,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n)
臨床上工作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大都由于急性的腰部損傷,患者出現臨床表現時極容易出現驚恐、焦慮等負面情緒,增加了全病程中對于疼痛的敏感性[6]。同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進行過程中損傷患者的神經根,術后患者疼痛程度進而大大增加。疼痛癥狀發生時患者反應過于劇烈并不利于手術后的恢復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7]。在本次的試驗中,觀察組患者給予在傳統常規護理基礎上的疼痛護理干預,有效并明顯的減少了患者手術后的疼痛癥狀,取得了良好的鎮痛效果,進而幫助患者在手術后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疼痛表現對于術后恢復的影響,形成良好護患關系的同時,愉悅、依從性高的進行恢復,有效的提高了生活質量。患者沒有疼痛和身心舒適的恢復健康是住院過程中的基本需求和權力,所以從疼痛護理、心理護理、飲食和康復護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性強的、針對患者特異性的疼痛護理干預,可以讓患者有效地提高術后生活質量,避免疼痛癥狀的出現,有效的促進了術后恢復成果[8]。
綜上所述,疼痛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更佳,降低疼痛情況的出現,更好的促進了患者的恢復,應在臨床工作中被考慮并推廣使用。
[1]周游,王均,陸聲.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機制的綜述[J].中外醫療,2014,33(32):196-198.
[2]陳麗芳,翁留寧.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在創傷骨科病房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4):20-22.
[3]李正蘭,張廷輝.綜合康復及護理對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觀察[J].貴州醫藥,2014,38(3):288-290.
[4]李丹鳳,邱沈虹,劉惠霞.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9):3311-3312.
[5]潘燕娟,魏輝.整體護理干預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中的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5,21(36):109-110.
[6]汪秀紅,丁蓓,胡曉紅,等.疼痛護理干預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8):354-355.
[7]郭娜,郭麗華,張莉莉,等.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圍術期的疼痛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5):95-98.
[8]孫小翠,吳玉玲,李雪英,等.疼痛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1):182-18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