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亮
包頭市第三醫院骨科,內蒙古包頭 014040
關節鏡下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治療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
樊亮
包頭市第三醫院骨科,內蒙古包頭 014040
目的針對關節鏡下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治療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的效果進行研究。方法選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的20例復發性髕骨脫位的青少年患者。對所有患者按照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操作標準進行手術治療并進行術后護理。對患者進行回訪,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 在術后即刻,關節適配角、髕骨外側角、髕骨傾斜角等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水平;術后12個月內,各項指標與術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髕骨外移距離,術后各個時期與術前對比,以及術后12個月內與24個月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術后各個時期與術前的膝關節功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關節鏡下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治療方案在矯正維持性方面,效果不夠持久,但能夠改善膝關節功能。
關節鏡;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復發性髕骨脫位
復發性髕骨脫位主要是由青少年膝關節發育不成熟,在出現外傷性脫位后,為采取及時的處理和治療,出現不良后果[1]。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的發病率較高,主要是由于其髕股關節穩定性較差導致的,在成年之后,往往發病減少。從治療上看,由于青少年還處于生長發育期,具有較大的生長潛能,因此常采用軟組織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該文將選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的20例復發性髕骨脫位的青少年患者,研究關節鏡下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的20例復發性髕骨脫位的青少年患者。年齡在12~18歲之間,平均年齡(14.24±1.88)歲。首次入院治療至該次復發入院5~40個月,平均(20.22±3.52)個月。所有患者均經過確診,符合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診斷標準,主要表現為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骨骺板未完全閉合。已將不符合該次研究的患者排除,例如有不穩定手術治療史患者、嚴重高位髕骨患者等。所有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情并同意配合后續隨訪調查。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組成治療小組,對所有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具體操作:要求患者采取仰臥方式,進行全身麻醉;置入關節鏡鏡頭,對患者內側支持帶緊縮情況進行觀察;對患者進行檢查,是否存在合并并發癥[2]。按照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操作標準進行手術治療。確定患者的髕骨軌跡已完全矯正后,關閉切口。
1.2.2 術后護理 手術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使用鉸鏈式支具,并逐步進行關節活動鍛煉,觀察患者膝關節的屈伸角度,在手術后前6周,進行角度控制。1~2周:45°;3~4周:90°;5~6周:120°。在6周后,可以進行肌肉訓練和感覺訓練。在4個月后,開始進行靈活性訓練。
1.3 評價指標
對患者進行定期回訪,回訪頻率為每季度1次,評價患者治療效果。評價標準:CT檢查結果分析、膝關節功能評價等[3]。
1.4 統計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檢查結果分析
對比不同時期的CT檢查的各項指標 (關節適配角、髕骨外側角、髕骨傾斜角),結果發現,在術后即刻,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水平;術后12個月內,各項指標與術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個月時,各項指標與術前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比不同時期CT檢查的髕骨外移距離,結果發現,術后各個時期與術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內與24個月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3~12個月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時期的CT檢查結果分析[n=20,(±s)]

表1 不同時期的CT檢查結果分析[n=20,(±s)]
時期 關節適配角 髕骨外側角 髕骨傾斜角 髕骨外移距離術前術后即刻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2個月術后24個月-24.03±17.59 3.32±2.36 -8.11±4.21 -13.02±5.81 -16.76±8.30 -17.22±8.57 -16.98±16.27 7.34±2.42 -1.34±4.67 -6.67±6.32 -10.55±9.25 -12.44±10.05 26.56±16.02 0.57±2.93 9.62±5.35 14.37±6.77 17.38±8.22 19.82±8.34 11.93±4.22 1.56±2.48 5.49±3.20 6.23±2.99 8.28±5.33 9.30±3.34
2.2 膝關節功能評價
對比術后各個時期與術前的膝關節功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術后各個階段(12個月和24個月)的膝關節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時期的膝關節功能評價[(±s),n=20]

表2 不同時期的膝關節功能評價[(±s),n=20]
時期IKDC Lysholm Kujala Tegner術前術后12個月術后24個月46.28±3.28 65.22±5.96 62.77±6.83 51.47±4.21 73.47±6.20 71.39±5.02 65.23±5.34 82.24±6.25 77.32±4.45 3.23±1.48 4.46±1.03 4.04±0.87
青少年是髕骨脫位的高發人群,由于其骨骼發育還沒有成熟,在外部創傷的刺激下,很容易發生髕骨脫位,需要進行及時的治療和處理,一旦處理不當,很容易出現復發性脫位。目前,在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臨床治療上,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通常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案;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則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案,但在手術方法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關節鏡輔助治療是一種微創的治療手段,有利于觀察損傷患處,進行校正和處理傷口,具有顯著的優勢[4]。而內側支持帶緊縮術能夠固定軟組織結構,從而維護矯正位置,但研究發現,這種治療方式在長期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在股四頭肌的作用下,由于緊縮程度不足,很容易使矯正失效[5]。
在該次研究中,通過對20例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進行治療和觀察,結果顯示:在術后即刻,關節適配角、髕骨外側角、髕骨傾斜角等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水平;術后12個月內,各項指標與術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髕骨外移距離,術后各個時期與術前對比,以及術后12個月內與24個月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術后各個時期與術前的膝關節功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關節鏡下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治療方案在矯正維持性方面,效果不夠持久,但能夠改善膝關節功能。
[1]趙亮,王義雋,樊仕才,等.關節鏡下膝內側支持帶緊縮外側支持帶松解治療髕骨脫位[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4(1):88-92.
[2]趙波,冉霞,張銘華,等.關節鏡下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治療青少年急性髕骨脫位[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3(12):1437-1441.
[3]陳剛,葉永杰,銀毅,劉麗霞.關節鏡下髕骨支持帶調整術治療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近期療效[J].中國內鏡雜志:2014(1):38-42.
[4]楊樹凱.全身韌帶松弛對關節鏡下外側松解內側緊縮術治療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的響影[D].泰安:泰山醫學院,2012.
[5]徐才祺,趙金忠.關節鏡下髕骨內側支持帶緊縮術治療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1(8):931-936.
R68
A
1004-6569(2017)05(b)-0133-02
2017-03-19)
樊亮(1979-),男,內蒙古包頭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創傷、關骨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