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長春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吉林長春 130000
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恢復影響的研究
王海濤
長春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吉林長春 130000
目的觀察并分析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對患者股四頭肌肌力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到該院進行膝關節手術治療的44例患者。采取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22)和對照組(n=22)。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對比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變化并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結果術后4、8周,觀察組的股四頭肌肌力(15.68±6.71)分、(30.21±14.0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9.78±1.93)分、(18.23±3.1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等,觀察組的膝關節評分(76.89±13.93)分、(96.72±1.29)分明顯高于對照組(70.56±11.34)分、(89.90±1.81)分(P<0.05)。結論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在膝關節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恢復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電針;康復訓練;膝關節;股四頭肌
股四頭肌是人體腿部最重要的肌肉群之一,在膝關節術后,為避免出現功能障礙,應及時進行康復治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恢復股四頭肌肌力。研究顯示,采取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是一種有效的康復訓練手段,能夠刺激損傷的神經修復和再生,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肌肉萎縮[1]。該文將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到該院進行膝關節手術治療的4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并分析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對患者股四頭肌肌力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到該院進行膝關節手術治療的44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5.82±11.42)歲。采取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2例。所有患者均經過膝關節手術治療。已排除嚴重內科疾病、孕期及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訓練,包括綁腿、下蹲、自行車訓練等,每天訓練2~3組,以10次為1組。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具體操作:在患者術后1周后,開始配合電針康復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節強度,頻率保持在2.5~5 Hz之間,保持電波的連續性;主要選取患者的足三里、血海、伏兔、梁丘、犢鼻等穴位,囑咐患者采取仰臥位,膝下墊軟枕抬高,對電針治療的穴位處皮膚進行消毒處理,以指切進針法施針,深度約為1.5~2寸。每次治療時間25 min,住院期間1次/d。常規康復訓練內容同對照組保持一致,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恢復情況。
1.3 評價標準
根據biodex等速系統記錄,對比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變化,具體包括1、4、8周;觀察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評分標準Lysholm[2]。
1.4 統計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變化對比
經過康復訓練,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均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術后1周,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周、8周,觀察組的股四頭肌肌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變化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變化對比(±s)
組別1周4周 8周觀察組(n=22)對照組(n=22)P 8.56±3.57 8.45±3.82>0.05 15.68±6.71 9.78±1.93<0.05 30.21±14.04 18.23±3.15<0.05
2.2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評分對比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個月等,觀察組的膝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評分對比(±s)
組別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觀察組(n=22)對照組(n=22)P 47.23±10.19 48.78±11.78>0.05 76.89±13.93 70.56±11.34<0.05 96.72±1.29 89.90±1.81<0.05
在膝關節手術后,配合電針進行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術后重建,緩解患者的疼痛,減輕患者膝關節的腫脹程度,對比傳統的康復訓練,具有更好的康復效果。目前,手術治療是臨床骨折、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膝關節置換等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在手術后,應制定系統的康復訓練計劃,應包括肌力、感覺、靈活度、活動度等幾個方面。在術后早期階段,應以減輕疼痛癥狀、減少炎癥反應為主,避免肌肉萎縮和粘連,例如屈伸練習、收縮練習、推移練習、屈膝練習等。在初期恢復階段,應以活動度和肌力訓練為主,包括一定程度上的負重訓練,幫助患者恢復本體感覺。在中期階段,仍在活動度和肌力練習的基礎上,加強控制度練習,提高穩定性,例如下蹲、自行車、水療、壓腿,增加關節活動的范圍,加強負重和平衡能力,進行“勾腿練習”等。在后期階段,應進一步強化肌力,恢復膝關節的正常功能[3]。
在康復訓練中,加入電針配合治療,通過針灸調解機體的各項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中醫認為,在進行手術治療后,患者的膝關節周圍組織肌力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針灸治療能夠加速血氣運行,刺激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組織營養,恢復肌力[4]。電針治療的原理在于刺激穴位,調節陽明,補足五臟之氣,使脾胃健運,氣血充盈,從而達到良好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5]。此外,在膝關節術后,關節部位的生理結構不夠穩定,采用電針配合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能夠慢慢恢復肌力和關節的正常功能。
在該次研究中,通過對44例膝關節手術患者進行觀察,針對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對患者肌力恢復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術后4、8周,觀察組的股四頭肌肌力(15.68±6.71)、(30.21±14.04)明顯高于對照組(9.78±1.93)、(18.23±3.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術后3、6個月等,觀察組的膝關節評分(76.89± 13.93)分、(96.72±1.29)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70.56± 11.34)分、(89.90±1.81)分(P<0.05)。與以往的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在膝關節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恢復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應加強臨床推廣,幫助膝關節手術患者恢復健康,避免出現功能障礙和殘疾,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1]常智躍.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對30例膝關節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恢復影響的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2(6):523-524.
[2]梁翼,張世明,胡勇,等.中西醫結合康復對關節鏡下膝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膝功能的影響[C]//2005上海國際關節鏡與運動醫學高級學習班暨全國學術會議教程及論文匯編,2005.
[3]楊偉毅,練文興,曹學偉,等.肌力強化訓練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伴股四頭肌萎縮患者肌力恢復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2(13):2221-2223.
[4]黃偉章.電針配合康復訓練防治前交叉韌帶術后股四頭肌萎縮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5]王雪冰,蔣擁軍,陳佳旭,等.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上肢周圍神經損傷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9):604-606.
R245.31
A
1004-6569(2017)05(b)-0170-02
2017-04-21)
王海濤(1980-),男,吉林集安人,碩士,研究方向:脊柱相關疾病及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