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舉
既然985不能判斷一個人,簡歷同樣也不行,所以,非985歧視解決了,還會有簡歷歧視。只到每一個應聘者都得到試用機會,所謂歧視的說法才會結束。
在安徽衛視《學霸是怎樣煉成的》節目中,剛畢業的“簡歷帝”小何,大約參加了150場多招聘會,每場投簡歷100份,結果大多石沉大海。針對這個現象,有人事經理直言,會對非985大學生區別對待,非985的大學生的簡歷,很可能都不會被從招聘現場帶走,而是被扔進垃圾堆。刺激性的言論把“歧視非985大學生”這個話題推到大眾面前。
批評先指向了企業的人力資源員工,認為他們應該看完簡歷,這不但是給非985學校的學生一個機會,也能避免企業漏掉好的人才,畢竟,非985的學生也可能擁有非凡的簡歷。但是,真實情況并不是企業的人力資源員工偷懶。
效率誕生歧視
HR的工作目標,精確的說,并不是給企業找到人才,而是在給定時間,給定成本之下,在眾多的畢業生中,找到有能力勝任工作的人。整個招聘工作的經費預算、時間預算,都是有限的。在校招季的宣講、簡歷初選階段,一組員工要跑全國很多地方,一個地方往往只有兩、三天的時間,企業收到的簡歷非常多,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幾個專業總共會收到上千份簡歷,HR根本沒有時間去完整的讀完所有簡歷的全部內容,他們肯定要找到一些辦法去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反過來說,如果在招聘中取消學歷,取消985、211之分,則會極大的增加招聘的成本。
理論上,985、211是一個信號,概率性的反映一個人的水平。簡歷也只是一個信號,并不足以真正反映一個人的才華,要想了解一個人,三個月的試用期甚至都是不足的。那么,既然985不能判斷一個人,簡歷同樣也不行,所以,非985歧視解決了,還會有簡歷歧視。直到每一個應聘者都得到試用機會,所謂歧視的說法才會結束。但顯然,企業不可能這樣深入地去了解每一個應聘者。只要企業給招聘設立成本上限,招聘工作中一定存在因為預算限制導致的不完美情況。這不是歧視,這是給定條件下的競爭的簡化。
實際上,這是任何一個行業的常態。舉一個熟悉的例子,任何一家媒體編輯都不可能看完投稿信箱中的每一份郵件。相反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是向熟人約稿,因為熟人工作質量可預期。在這里,熟人與985的意義是一樣的,起到一個信號的作用。但是,投稿郵箱中有好的作品、被埋沒的才華呢?一定有的。
人情社會的光環加成
除了簡化成本的信號機制,簡單的簡歷篩選方式,還源于中國式的人情社會。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大學生的簡歷可信度,是存在問題的。謊稱自己是班干部、參加過多個社團組織、和老師一起參加過各種研究型的或應用型的課題項目,這都是常見的謊言。除了各種經歷之外,成績也有很大水分。學校不一樣、老師不一樣、學生的成績本身也無法直接比較。一個三本大學的90分,與名校的90分顯然是不可比的。而且,現在的大學都有學生就業方面的考察指標,在指標的壓力下,學校為了幫助學生就業,也有動機幫助學生造假,比如改一下績點、提升一下分數,重修的變為沒有重修。
這個現象不光存在中國大學生就業,也存在中國大學生的留學申請過程。現在好一點的學校都要求學生的GPA達到3.0,相應中國大部分學校100分制的80分。為了達到這些指標,一些學生不惜鋌而走險,去賄賂學校,改成績,甚至私刻公章做假成績單。國外的學校也不傻,發現學生能力與績點對不上之后,越來越多的學校要求中國學生去做成績單的認證,增加面試的次數。其實,又有什么認證能勝過學校與老師幫助學生的“好心”呢?
這種造假甚至成為中國學術體系的一種風氣,教授造假、論文造假、中國留學生作弊,這種新聞并不少。這一點,中國的HR自然明白,但他們仍不可能一眼識別出來,也不可能花精力去調查,所以,他們集體性的降低了這些指標的權重,起碼在初篩階段,轉而尋找簡歷上不能造假的硬指標。
這個時候,簡歷上還剩下什么?無非學歷、學校、四六級。以四六級為例,為什么四六級這么重要,真實的原因并不是大家對英語有多看重,而是它是中國大學生唯一的統一考試,是一個硬指標。考慮到語言學習的特性,即勤奮一定能出好成績,四六級考試可以向HR提供一個可靠的描繪學生勤奮程度的真實的指標。實際上,學校、學歷、英語四六級,他們本質上都源于國家的統一考試。這是非常硬的指標。反過來說,所謂豪華簡歷,更多的是那些相對較軟的軟指標,這些指標在初篩階段,權重都非常低。
大學是一項硬指標
硬指標除了源于統一考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能造假,只需上網即可查到。應聘者初篩簡歷的時候即便謊報過關,但最終會被發現,所以不會在這一點上造假。與此同時,看學歷、看學校、看文憑,雖然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能力,但卻大概率的與一個人的能力相關。這個辦法簡單、甚至粗暴,注定有缺陷,但卻能低成本、高效率、大概率地找到合適的人。由此,也構成了所謂中國大學生找工作中的三大歧視:學歷歧視、學校歧視、英語過級歧視。不過三大歧視背后,是學生在國家統考中的努力與勝出。
鄙視鏈的形成,還有一個原因是勞動法。根據勞動法,員工證書作假,構成以欺詐的手段,使用人單位在違背真實意愿的情況下訂立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合同。
不過,用人單位違背真實意思的定義,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這是狹義的指由于簡歷造假的那一部分,直接導致了用人單位做出了錄用決定,反過來說,知道真實情況,用人單位一定不會錄用。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才可以以簡歷造假為由無責任的辭退。曾經有這樣的案例,公司發現學歷造假之后要求辭退,員工起訴,法院認為,公司學歷要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崗位能力要求,但公司與員工續簽了勞動合同,員工也因為工作出色,還受到過公司的表彰,這都證明了員工滿足崗位能力要求,所以,學歷不構成合同無效的基礎。
工作三年后自然變樣
對于大學生而言,技能幾乎是一張白紙,除了專業學歷、證書之外,都不構成專業能力的證明。這就意味著,其他諸如社團活動、課外實踐、成績高低,即便造假,都很難直接構成企業無責任辭退的理由。那么,既然在這些方面造假無風險、無責,企業選擇弱化這些指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那么,學校不好,沒有過四六級、是不是沒有出路了呢?其實也不是,不過,很可能要比別人付出更多一些。這是合理的,也很好理解,在比賽中,如果落后了,要想趕上來,顯然得更努力一些。
是金子總會發光,在職場中,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人有了幾年的工作經歷之后,學歷、學校、四六級都不在重要,甚至連簡歷都不再需要,只需和HR、老板談談即可。這是由于工作業績、圈內形成的評價、面試時的工作經驗對談,都很難造假。某種程度上,這相當于大學時代的課外實踐、社團、成績都軟指標,變成了硬指標。有了這些對企業來說更有價值的硬指標,學歷、學校、英語過級當然就變得不再重要,所謂鄙視鏈也自然消失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