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錫蘭
【摘要】本文論述當代語文教師修煉得體的課堂教學禮儀的重要性,總結得出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禮儀應包含時尚端莊的儀表、豐富生動的語言神態、親和得體的動作和禮節性氣息四方面要素,并論述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禮儀修煉的重點。
【關鍵詞】語文教師 課堂教學
禮儀 修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A-0014-02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禮儀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作為備受社會各界推崇的教師,更應成為社會的文明典范。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語文教師承載的使命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要讓學生學會交際、傳承文化,而禮儀在人際交往與文化發展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增強個人禮儀修養,做個具有“語文”特質的教師——“文質彬彬”的語文教師,應為當代語文教師所重視。
一、“禮儀”探解
“禮儀”是什么?語文教師要加強禮儀修養,就不能回避這個問題。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對禮儀的內涵進行探究。
(一)基于字理學認識禮儀內涵
禮儀,由“禮”和“儀”組成。“禮”,繁體字“禮”,會意字,從示從豊,其中“豊”是行禮之器,本義是舉行禮儀,祭神祈福。“儀”,繁體字“儀”,形聲字,從人,義聲,本義是容止儀表。“禮儀”這個詞,應包含以下基本信息:首先,禮儀包括儀式和儀表。其次,禮儀是有一定程序的,并要符合一定的社會整體利益。第三,禮儀飽含尊重和友好。綜上所述,禮儀本身是一個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詞語,本身是一門學問。
(二)基于教師職業認識禮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唐代韓愈著名的論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說法。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傳道,是引導學生煉心。既然如此,教師的一言一行、衣著打扮都能成為一種教育文化,對學生起到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教師禮儀本身就是一種示范、身教的作用。
(三)基于語文學科認識禮儀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文化的總稱。[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教師承載的使命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語文的終極使命是要讓人學會交際,在語文學習當中傳承人類優秀文化,這也是語文教師的使命。所以,語文教師的禮儀應體現交際性和人文性的特征。
二、語文課堂禮儀的修煉
語文教師的生命在于課堂教學,因此,語文教師的禮儀也應該以課堂教學禮儀為主。優秀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的課堂,而語文教師得體的教學禮儀一定是飽含著人類優秀文化的一個亮點。那么,語文課堂禮儀應該怎樣修煉呢?根據上文對禮儀內涵的探究所得,可以得出這么一個構想:得體的語文課堂教學禮儀=得體的教師禮儀+語文味,具體來說,應包含以下幾個要素:時尚端莊的儀表、豐富生動的語言神態、親和得體的動作、禮節性氣息。
(一)時尚端莊的儀表
教師的外在打扮,往往決定著教師給學生留下的第一印象:打扮得比較精致或嚴謹的教師會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給學生傳遞一種信息:這個老師是個有講究的人,上他的課不能那么隨便。所以,喜歡嚴謹得體的打扮的老師,他的課堂往往是很有序的;這種有序不是靠教師的威嚴,而是靠教師自身形象產生的首因效應。
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他的儀表的總體要求是:時尚而端莊。時尚而端莊,是指語文教師的打扮首先是端莊的,要求整潔、大方,但是又不失時尚氣息。但是,時尚是有度的,不能過于標新立異、大紅大紫或過于暴露,否則,教師就不是教師,而是時裝模特或娛樂明星了。以下形象打扮,語文教師可以嘗試:
1.古典風:女性以旗袍及其變式為主打,盤發,淡妝;男性以中山裝及其變式為主打,平頭。
2.民族風:以具有濃郁民族服飾風格的套裝為主,女性發型可結辮、披肩,淡妝;男性發型可為小平頭。
3.時尚風:緊跟潮流的時尚搭配,如英倫風、淑女型、公主型等,外加配飾圍巾、掛包等,但不能太另類;發型不限,以不遮蓋面部1/3為限;女性可化淡妝。
4.休閑風:以運動服飾為主,女性扎起頭發;男性平頭。
5.公務風:以正裝為主,女性盤發或短發,淡妝;男性平頭。
以上形象風格明晰,如果教師能根據個人氣質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1—2種風格并穩定下來,可以給學生留下一個比較清晰的印象;而經常變換風格,容易讓學生覺得無所適從,并容易給人留下不穩重的印象。當然,個人打扮風格如能根據所教學的語文內容來做一點小調整,營造出相應的氣氛,體現出語文味,那就是很完美的了。比如,教學古詩時,男教師可以穿一襲中山裝,女教師可以來套旗袍,外加一件披肩。教學清新風格的文章時,可以打扮得休閑活潑點。但是不管怎樣打扮,都應遵循年齡特征和性別特征,做到自然得體。
(二)豐富生動的語言神態
古代學者劉勰認為,言為心聲。語文課堂是情感流露的地方,教師要通過豐富生動的語言神態快速影響學生。教師的語言神態,主要是指教師的口頭語言表達和表情體現。它一方面包括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態度及行為的禮節性評價;另一方面包括教師對文本中心主題的情感詮釋。
首先,教師的語言神態要體現禮節性,也就是讓學生覺得受到禮遇。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如果缺少激勵性的語言和神態,學生沒有獲得相應的激勵信息,那他是沒有干勁的。禮節性的語言神態會讓學生覺得受到尊重,覺得有希望,他就會干勁十足,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禮節性的語言神態通常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尊重學生。課堂上,多用敬語,多表現出肯定的神情。即使學生沒有如教師所期待的那樣,也不應該說風涼話挖苦、譏諷學生,或流露出嫌棄的表情,而應該委婉地提出善意的批評,顧及學生的面子和自尊心。endprint